人体运动学 PPT课件
学习小结
3.了解:
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的组成特点。 运动单位肌纤维的排列方式。 肌张力的概念和肌张力异常的原因。 固定肌及中和肌的概念。 肌训练的结构基础、肌应力-应变特性、牵拉-缩短周期运动 的机械效率。 慢性适应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增大 表现、组织过度应变的表现或特征及其与肌劳损的关系。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肌在缩短(向心运动)
前先主动伸长(离心运动),可增加弹性势能, 使肌做功增加,这是牵拉-缩短周期中力量和爆 发力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的机械效率
肌的运动形式不同,机械效率也不同 不同的负荷条件,产生不同的机械效率 向心运动的机械效率,随着缩短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离心运动中,机械功增加时,机械效率都有所增
姿势协同动作的运动模式 踝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髋关节协同动作模式 跨步动作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 机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在反复训练中逐步提
高 肌的结构和功能是基础 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是关键 静态平衡需要肌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需要肌的等张收缩
(三)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1. 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增加生理横断面积。 运动使肌在细胞层面和系统层面的结构和功能得到
增强与提高。
肌力训练使肌肉的功能得到提高 功能蛋白合成、糖酵解增强 毛细血管、线粒体增多。 反应时缩短、弹性增加、力量与耐力增加。 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恢复时间缩短。
2. 肌的应力-应变特性
首先,动态的应力-应变关系能影响被激活的运动 单位的力、速度和时间特征。
明显 有
离心运动 拉长
肌力<阻力 明显 有
拉长-缩短周 先拉长 肌力<或>
期
后缩短
阻力
明显 有
静力性运动 不变
肌力=阻力 无 无
等速运动
缩短
肌力达最大 ,
肌力=阻力
有有
(二)肌肉的功能及功能状态指标
1. 肌的功能
运动 支撑 维持姿势 保护身体 产热
2.肌功能状态指标
运动单位 概念:肌收缩必须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
参加这种固定作用的集群,统称为固定肌。
4、中和肌
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产生的一部分不需 要的动作。
多关节肌
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实质是肌力不足) 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
4. 肌在平衡与协调中的作用
(1)肌肉对脊柱稳定及其功能的影响
骨关节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椎体和关节突的形状限制着脊
排列形式 并联 串联 交错组合
作用结果 力叠加 位移叠加 力和位移的变化
3.肌的运动形式
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1、静力性运动(等 长运动或等长收缩)
2、动力性运动 向心运动亦称向心收缩; 离心运动亦称离心收缩。
运动形式 向心运动
肌纤维 长度
缩短
肌力与阻力 关系
肌力>阻力
关节 活动
肌做功
(机械 功)
肌束 ↓ 肌纤维(肌细胞) ↓ 肌原纤维 ↓ 肌小节 ↓ 肌丝 粗肌丝:
细肌丝:
肌小节: 是肌细胞收 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单位。
肌原纤维:
粗肌丝 由肌球(肌凝蛋白)
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 桥;
细肌丝 肌动蛋白:表面有
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 肌球蛋白掩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 桥结合位点;
增加肌梭长度、改善肌强度、增加抗牵拉负 荷,以储存更多的弹性势能,从而改善快速力量 和机械效率。
学习小结
1.掌握:
肌原纤维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 肌的功能、运动单位、肌力和肌耐力的概念。 向心运动、离心运动的概念。 原动肌和拮抗肌的概念。 肌在平衡与协调中的作用。 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多关节肌“被动不足”、牵 拉-缩短周期的概念、超量恢复。
学习小结
2.熟悉:
肌的类型,不同肌的组织化学、功能特性和收缩特点。 肌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爆发力的概念、肌耐力的概念。 协同动作的概念、姿势协同动作的三种运动模式。 多关节肌、单关节肌。 牵拉-缩短周期的性质和特点,牵拉-缩短周期中力量和爆 发力弹性势能增强的机制。 肌运动适应的基本要素、肌的急性适应和慢性适应表现、 肌在牵拉—缩短周期运动中的训练适应机制。
影响肌力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 2.肌肉的初长度即肌收缩前的长度,当肌肉被牵拉
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3.肌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越大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成角越大,可募
集肌纤维也越多,产生的肌力也越大 5.杠杆效率
(2)快速力量
概念 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
肌 钙蛋 白 :与 Ca2+ 结 合 变构 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结 合位点。
肌周围的结缔组织
肌周围的结缔组织具有保证肌舒缩活动、 传递肌力和协调肌运动的功能作用。 主要包括
肌膜
肌腱 韧带
肌外膜 肌束膜 肌内膜
2.肌的类型及特性
(1)根据肌的组织化学和功能特性分类
红肌纤维 (慢肌)
加
二、肌肉的运动适应性
运动方式 环境变化
运动时间
运动基本要 素的变化
运动负荷
运动频次
(一)急性适应
肌肉的急性适应可视为运动即刻、短时或运动早期肌 的结构和功能变化。
运动负荷越小、时间越少、运动频次越低,则肌的结 构和功能变化越小;
以结构变化为主。
(二)肌的慢性适应
1. 肌肉的慢性适应
白肌纤维 (快肌)
(2)根据肌活检、肌的收缩特点及生化特性
慢缩纤维
快缩纤维
(I型肌纤维)SO (Ⅱ型肌纤维)
快速氧化-糖原分解型Ⅱa 快速-糖原分解型Ⅱb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力量性运动项目(快缩纤维) 举重 篮球 足球 曲棍球
耐力性运动项目(慢缩纤维) 中、长跑 游泳
运动单位肌纤维结构特点
(4)肌张力
肌张力是肌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肌张力与脊 髓牵张反射有关,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肌张力常通过被动运动感知处于放松状态的肌的阻 力程度进行评测。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强 肌痉挛 肌强直 肌张力减退 软瘫
3. 肌肉的协同作用
肌的协同作用: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肌独立完成的,需 要一组肌群的协作才能实现。
柱的活动范围,椎间盘连接椎体 可避免彼此过度滑移。 肌肉对脊柱的作用
具有保持脊柱稳定和协同脊柱 运动的双重作用,并发挥主动调 节功能,这是调节脊柱平衡的关 键要素。
(2)肌肉的协同作用
姿势协同动作通过下肢和躯干肌以固定的组合、固定 的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到保护 站立平衡的目的。
第二章 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二节 肌肉运动学
喻多多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内容
肌肉的运 动学基础
肌肉的运 动适应性
一、肌肉的运动学基础
一 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性 二 肌肉的功能及功能状态指标 三 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肌的共性 兴奋性 收缩性 伸展性 弹性
(一)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性
1.肌肉的组成
2、拮抗肌
每一关节至少配布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 肉,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肉称为拮抗肌。
◎参与屈肘动作的肌肉有肱 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桡 侧腕屈肌和旋前圆肌
◎其中,其主要作用的是肱 二头肌和肱肌,称为主动肌, 其余称为副动肌
◎同时,肱三头肌即是肱二 头肌和肱肌的拮抗肌
3、固定肌
固定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 乙方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协调原动肌发挥肢体 运动的动力作用。
肌的分类:(依据功能作用) 原动肌(agonist)
副动肌、主动肌 拮抗肌(antagonist) 固定肌(fixator) 中和肌(neutralizator)
1、原动肌
产生原动力,直接完成动作的集群称为原动肌 。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动肌称为主动肌,协助完 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的原动肌 称副动肌。
力量的能力。
快速力量组成 起动力量 爆发力量(通常称爆发力) 制动力量
爆发力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 公式是:爆发力=力量/时间
决定因素 肌力量——基础 肌收缩速度——关键。
(3)肌耐力
又称力量耐力,是指肌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 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反映肌持续工作的能力, 体现肌对抗疲劳的水平。
其次,施加于组织的作用力可能会成为引起损伤的 因素。
肌肉的应力-应变特性可反映运动单位相互力学作 用的效果。
3. 牵拉-缩短周期
基本概念 牵拉-缩短周期是人行走、奔跑等周期性运动中的
肌运动形式,即肌先做离心运动,紧接着做向心运 动,离心和向心运动的结合构成肌功能的一个自然 类型。
作用:使离心运动后的向心运动比单纯 向心运动更有力。
肌原纤维蛋白、横截面增加
1
肌纤维类型成分发生改变
2
毛细血管改变
3
线粒体密度改变
4
酶含量与活性改变
5
底物水平改变
6
2.超量恢复原理
超量恢复原理
生理功能 能源与物质
运动
肌疲劳
收缩力量 速度力量 耐力
ATP 收缩蛋白 酶蛋白
休息恢复
休息
生理功能 能源与物质
超量恢复
运动
肌适应的三个层次
3. 肌的增大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增大的显著表现就是肌纤维 体积或横截面积的增加,这种增加是收缩蛋白增加的 直接结果、是肌对运动适应的表现。
力量训练会使所有类型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但 对II型肌纤维的影响程度则更为显著。
(三)牵拉-缩短周期运动的训练适应Βιβλιοθήκη 影响因素肌肉内环 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