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摘要:近几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大。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单纯是大学生个人的健康问题,它已发展为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干扰校园安全管理和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问题,不能不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本调查通过问卷、随机抽样调查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做好预防和及时干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调查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正从“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转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教育部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特别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他们面临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学习环境、感情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承担着将来就业竞争的压力,这些变化和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就这一问题展开一次较小范围的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以吉林工商学院和平校区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从学生中抽取样本50人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取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访谈,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调查中反映出了我院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1.生活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心理问题2.学习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问题3.人际交往不适引发的心理问题4.人生规划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心理问题5.情感困惑引发的心理问题四、分析与建议(一)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方面: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中学已大大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转型期。
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已经转变为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
一些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导致考试失利。
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有些同学甚至会患上考试焦虑症,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上的问题。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
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交往的变化。
对中学单纯的人际关系,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社会活动团体等。
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
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经常埋怨自己没有,甚至想逃避。
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由于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述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还易导致心理疾病。
4.未来的不确定性。
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应该对未来进行及早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
可是自己是规划在哪里呢?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缺乏动力,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要怎样发展?该走那条路等问题是他们甚为苦恼。
近年来高校扩找范围越来越大,时常使之毕业就业出现巨大竞争压力,大学生变得到处都是,而自己却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做不成?考研、就业、还是出国……众多学子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徘徊。
如何面对早晚都要涉入社会的现实,给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是他们心理的一个结。
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学习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部分学生逃避现实,消极颓废,沉溺于玩乐放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主观方面: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
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
整日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
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5.部分学生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常常为了兼职赚钱而远离自己的专业学习,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耽误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6.情感困惑。
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伴随性发育的成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渴望爱情,憧憬婚姻,却缺乏成熟的爱情观念,和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当遇到这类问题或相关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
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二)建议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
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5、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
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6、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
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人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五、调查总结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强劲的储备力量。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我们整个民族的昌达与繁荣,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关注我们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多从自身寻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好问题。
我们处于一个如此幸福的时代,其实,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感到满足,感觉幸福。
而不是整日“为赋新词强说愁”似的满腔烦闷,更不要将自己逼向心理扭曲的绝路。
也要呼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对大学生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在给予我们物质上的充裕之外,其实更要注重精神上的充实。
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比身体健康来的更为重要!主要参考文献:(1)钱焕琦《大学生卫生心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2)彭庆红《大学生的生活困扰及其对辅导的需求分析》《青年研究》月刊2004.3(3)邓庆军《心理问题—大学生成才的障碍》《青年研究》月刊2004.4(4)宁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原因浅析》《光明日报》(5)新浪网站今日观察《为何大学生心病多》(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站《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