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效能分析——以精神分裂症为例一绪论制度在不断改革,经济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调节心理压力最有效的学科,心理学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在心理学快步发展的今天,各式各样的心理治疗方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其中,音乐治疗就是其中一种刚刚进入人们视野,又受到大家广泛关注的心理治疗方式。
在音乐疗法中,包含了音乐、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在中国起步较晚,现主要作为临床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神经学科研究表明,音乐作为一种外界信号,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主控人情绪的神经中枢,如下丘脑、脑边缘系统等,这些神经中枢受到刺激后,会分泌相应的神经调节物质,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不同的调节物质作用于不同的器官,能够起到调节个体内分泌等生理作用,进而调节个体的情绪体验,此时音乐治疗师加以心理治疗手段的干预,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音乐疗法作为临床心理治疗的一门新晋成员,其具有无穷的潜力,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们要不断的开发利用,这将对改善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情感障碍、思维障碍、知觉障碍、行为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缺损,在临床上,处于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仍存在明显的抑郁,有的甚至出现自杀。
精神性疾患包括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患,治疗该类疾病靠单纯的药物疗法效果欠佳。
西方国家已将音乐疗法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
用音乐疗法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我国早就有之,但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呈现逐渐加重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药物与康复措施相结合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好的治疗方针,音乐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已初见其成效,将音乐疗法推广、发扬,将无疑对临床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心理改善有重大意义。
二相关概念解释1.音乐治疗概述1.1音乐疗法与心理治疗总的来说,临床心理治疗就是通过治疗者与病患之间建立安全、可靠、积极的交互关系,引导患者消除、减缓、控制其症状,进而调整情绪,改善紊乱的行为方式,并促进患者人格中积极的方面成长。
在这点上,音乐治疗具有相同的目标,与此同时,音乐治疗又具有独特的一面,主要反映在治疗手段上的不同,通常的临床心理治疗工具是语言,而音乐治疗的工具是声音、音乐。
根据神经生理学研究得知,语言和音乐在大脑中分别属于位于左右两半球不同部位的功能。
因此,音乐治疗与一般心理治疗途径上的不同,实际上反应的是两种治疗手段对脑的活动影响的差异。
然而,音乐和语言都有着共同的功能,这就是两者都具有交流或传达作用,都能沟通至人们内心的世界,并通过这一功能,治疗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障碍。
因此,音乐治疗与一般的心理治疗在手段上并不相同,但治疗的作用和目标是一致的,即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
1.2 音乐疗法的分类目前,国内外衍生的音乐疗法方案有百余种,分类方法众多,个人较倾向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在《怡情悦志:简明中医娱乐疗法》中的音乐疗法分类,其分类如下:1.2.1.音乐治疗的临床模式音乐治疗的临床模式包括音乐语言暗示、音乐电治疗、音乐与针灸的结合、音乐气功疗法等,该疗法对于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等疾病效果较明显,但对治疗者的音乐技能、心理学、医学方面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种临床治疗方式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在西方国家相对成熟,在我国尚处于初级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
1.2.2音乐治疗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于儿童,因为儿童的认知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并且接受能力较高,目前在语言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运动障碍等方面的特殊儿童教育方面应用较多,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互手段,音乐治疗通常会表现出卓越的改善作用。
而在现今比较流行的音乐胎教方面, 让孕妇经常聆听优美动听的音乐,既可调节自身的情绪情感, 也能促进胎儿的脑神经发育。
1.2.3音乐治疗的娱乐模式这种模式较为肤浅,规模不限,无需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指导也可以进行。
其主要目标就是娱乐、消遣,通常不需要患者付出劳动,或配合治疗者的治疗方案。
娱乐模式的音乐活动通常是为长期住院的患者提供的康复性娱乐活动。
例如KTV音乐会,舞会,观赏电影,节目表演等活动,旨在改善患者的心情,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促进医患之间,病患之间的交往,有利于身心的康复。
1.3音乐疗法的方法目前世界各地总结衍生出来的音乐疗法方案多达上百种, 但通过具体的应用途径, 大致可分为三类。
1.3.1聆听疗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音乐治疗方法, 也被称为“接受式疗法”。
在音乐治疗师对音乐的调控下,对被治疗者的引导下, 运用讨论聆听内容、音乐回忆、音乐联想、音乐引导冥想、音乐同感、音乐减压、音乐脱敏、音乐生物反馈、音乐振动、音乐现实定位、音乐镇痛等方法, 通过被治疗者不断地自我体验、并在治疗师的干预下重新体验,进而达到治疗效果。
即兴疗法1.3.2即兴疗法以即兴表演的方法为主, 所用的音乐具有感染力、影响力,所用的乐器为一些便于掌握的简单打击乐器(比如鼓、铃、沙锤等)和易上手的旋律乐器(电子琴、口琴、木琴等)。
通常是在治疗师指导下, 通过个体或团体治疗活动, 来帮助被治疗者感受、认识、澄清、确定和分析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产生的情感,建立起有助于治疗的行为。
目前, 世界上流行的即兴式治疗模式很多, 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取向的音乐治疗、自由式即兴演奏治疗、超语言治疗,人本主义取向的创造性音乐治疗,存在主义取向的奥尔夫即兴演奏治疗,格式塔取向的成年人即兴演奏治疗等。
1.3.3表演疗法由治疗师的带领, 被治疗者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 主动参与表演、演唱或演奏现有的音乐作品, 以达到宣泄、转移和改变情绪进而确定与分析情绪的目的。
2.精神分裂症概述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范畴中较严重的一类,正常人有对环境的刺激感知、体验、回应,与环境交互的能力,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种能力收到了损害,使其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把它归为严重的一类是因为,其他种类的精神障碍,比如焦虑、物质依赖等,这些患者在大多数情况都能照顾自己,自己生活,即社会功能还基本是完整的。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发期通常会丧失这些能力,而且由于认知障碍等,他们的行为常不能被周围的人所理解,往往对周围的人会造成很大困扰,而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甚至是长期住院。
2.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成因①遗传因素:部分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是多因素遗传的,例如Fischer的双生子研究、Sarason的家庭研究、Heston的寄养子研究Gottesman的染色体与基因研究等。
②神经生化研究:例如多巴胺假说、5-HT假说、乙酰胆碱能假说等。
③大脑及影像学研究:Benes、Davison、Neale等人对大脑前皮质、脑组织、血液的相关研究。
④社会心理因素:早期的心理创伤、心理诱因和生活事件,心理动力学观点、家庭研究的观点等。
⑤心理病理学研究:思维形式障碍、妄想、幻听等。
2.2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特征①思维障碍:思维形似障碍、思维内容障碍、思维体验障碍等。
②知觉障碍:听幻觉、视幻觉、嗅幻觉、前庭性幻觉、内脏性幻觉、味幻觉、性幻觉、触幻觉等。
③感情平淡、言语贫乏等。
④紧张症:木僵状态、违拗症、紧张性自动症、作态与特殊姿态、刻板症、多动或兴奋等。
⑤自知力障碍。
2.3精神分裂症现今主要治疗手段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症在急性阶段主要施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显著的减轻部分主要症状,但药物本身会降低患者的社会功能,所以对于慢性阶段,支持性心理疗法可以有效改善遗留症状,并且减少复发,显著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广泛的可分为四种: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认知矫正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
2.3.1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强调通过理性客观的对待患者的症状,并给予响应与引导,试图减少病发症状,减少复发,增强患者社会功能能力,迪克森在与他对患者的观察记录中提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医生的帮助下,能够更好的应对这些病发症状,与此同时,医生通过对患者问题的发现与干预,试图发展一种心理联合教育治疗,这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起到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治疗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识别患者的症状以及复发的早期迹象,以便设计方案以及应对策略。
社会认知疗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本身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还是模棱两可的,它虽然关注的是减轻症状、减少复发,但由于患者个体社会技能的差异,此疗法的效果还不准确,但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配合还是被认作一种标准疗法,其局限依然存在,但它的效果还是被大多数人认可。
2.3.2家庭治疗有统计报告得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家庭中的经历,包括经济上、情感上、患者的体验、敌意的批评等,都会使病情复发更频繁,而患者身处的环境,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比如家庭的支持、危机干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对患者产生巨大支持。
所以,家庭成员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了解精神分裂症以及相关知识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降低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耐受性,并有效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
家庭干预治疗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据统计显示,在病程早期,家庭干预的效果并不太明显,在被调查者中,约有52%的患者复发入院再治疗,在持续三到十年间,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间上的不确定成为其有效性的局限,而实际应用中的障碍主要是来自于家庭成员的不情愿参加,所以在该法要结合具体情况实施。
2.3.3认知矫正疗法认知障碍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是十分常见的,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巨大,认知障碍程度显示了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抗精神病药物,更是加深了认知功能的障碍。
认知矫正治疗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疗法,它注重人的信念及思维过程在调节行为中的作用,通过引导干预患者的认知来消除或减轻各种心理障碍,意在减轻抗精神病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社会能力。
认知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集中关注于认知上,对于患者整体的社会功能影响方向并不明确,且由于其神经病理学原理并不清楚,根据不同的统计报告比较,认知疗法对于减少病情症状并没有优势。
即使提高了认知疗法对认知的特定方向和任务,由于其影响机理并不明确,它的影响力可以持续多久,无法保证,但其作为综合心理干预中的一部分,便可以发挥其优势,不可或缺。
2.3.4心理动力学治疗该法源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目前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动力学治疗应用广泛,其主要有三个原则:人的心灵内部力量主导人们选择自己的行为,这些力量通常在无意识中起作用,这些力量通常受童年和家庭内部的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