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络病学》概论

《络病学》概论


《络病学》
专著改编教材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
《络病学》
络病学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学术创新为主导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 以创新药物为依托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
传承
创新
指导临床 难治性疾病治疗
促进创新药物研发
络脉与络病
《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
公元前500年左右: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初步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
未形成特定的脏腑络属关系
尚未见有关络脉的论述
首次建立经络学说
明确提出“经络”概念,首次提出十二经脉 首次提出络脉概念 论述经络“行气血,营阴阳”、“内属于脏腑,外
络于肢节”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葱:辛温通阳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络病证治
新绛:活血通络
大黄蛰虫丸

鳖甲煎丸
潘澄濂教授认为《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大有概论或绪言风
格,应列为两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之冠,应是两书的总论”
清代:
叶天士发展络病学说
高度评价《伤寒杂病论》络病证治:
“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 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 有间。”
“脉”向运行血液的“脉管”概念转移
《十一脉灸经》中的“脉”——“经”的概念
《内经》“脉”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
经络学说中运行血液的脉络组成部分 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独立实体脏器
—奇恒之府:“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脉的概念来源于古代解剖学:“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 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脉 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经水》)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
痹证: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素问·痹论》) 积聚:“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入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素问·举痛论》)
痈疽:“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素问·痹论》)
《络病学》
第一讲 《络病学》概论
中医学发展的第四次高潮?
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二十一世纪?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奠 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定了中医学理论 (百家争鸣,各种
体系的基础
学术流派出现)
温病学的出现, 推动了中医学的 发展与完善
现代科技发展为 中医学提供了手 段和条件;
整体、系统、恒 动、辩证的中医 学思维方式正逐 渐被全世界认同
xxx院士指出,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时代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 一是学习运用系统复杂性科学,从线性的还原分析走向非线性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 二是由模式生物动物实验走向重视人体试验与临床研究; 三是由“纯粹”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相融合,从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
和谐关系中研究生命健康与疾病。
公元前400-300年左右:
提出诊络方法和络病治法
诊络方法:
络色诊法(望络法):
《灵枢·经脉》提出依据络脉色泽变化诊断疾病的方法 。
形态诊法(扪络法):
记载血络、盛络、结络、横络、虚络等病理性络脉。
络病治法:刺络放血、缪刺。
《伤寒杂病论》奠定络病证治基础
空间
时间
临床表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
旋覆花:降气祛痰
旋覆花汤
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使 络病 成为内伤疑难杂病病机概念
将络病学说用于温热病,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初病在气 络病理论
久必入血”
卫、气
外感热性病
营、血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 “夫热邪,湿邪,皆气也,由募原分布三焦,营卫不主循环,升降清浊失司, 邪属无形,先着气分……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由气入血,一定理也。”
首次论述络脉与络病,为络病学说奠定基础
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
将水利学“经落”概念引入中医学领域,把由经脉分支 而出发挥沟通联络的网状系统称为络脉。
初步论述络脉生理功能。
渗濡灌注 沟通表里经脉 贯通营卫 津血互渗等
记载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瘀阻:
疼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
研究中医
利用现代科技研究、验证、阐 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治疗和方药 的科学内涵
中医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促进中医学术按其自身规律创 新发展
中医药科技成果进入教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研究基金项目
“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总结专著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记载络病表现
记载络病常见病证:痹证、中风、痛证等; 记述络病表现:动络、入络、伤络等。
发展络病治法用药
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 创立辛味通络、络虚通补等络病治法用药
创新发展络病理论是中医 学术发展的历史职责
“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 及,亦缺典也。”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
“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 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中医学吸取现代科技促进自身 发展的探索
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充分吸取现代科技促进中医学自身发展
络病理论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重经轻络,以经赅络
(六经辨证,针灸学科)
庞大繁杂,难以把握 历史环境,条件限制
中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
以学术发展为主线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缺乏学术创新成为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现行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
医学与药学不可分
片面强调中药现代化,科技立项与新药审批忽略中医理论
开放兼收促进发展
不能与时俱进吸收当代科技促进中医自身发展 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研究验证中医 基于还原论基础上的否定中医
络脉绌急: “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
络邪传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
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灵枢·百病始生》)
络脉损伤: “阳络伤则பைடு நூலகம்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后血”,(《素问·缪刺论》)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 (《灵枢·百病始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