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等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拓展,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一、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1.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高端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

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我们有近3000所大学,但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屈指可数;我们拥有3000多万在校生规模,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毕业生的基本素养、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

所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

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2.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新的世纪,世界教育已经迈进了一个“战略谋划的世纪”。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各国强烈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提高人才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2009年,美国近140亿美元用来增加大学发展所需要的补助经费,欧洲公布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2011年,英国公布了最新一版的高等教育质量准则,一些亚洲国家更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幅投资,创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

面对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抓实干,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已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

但是,马丁•特罗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表现,三个阶段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老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

他指出,如果只追求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入两难境地。

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了30年,日本、韩国和巴西则分别用了23年、14年和26年。

而我国仅从1998年到2002年,仅仅用了4年时间。

由于我们的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没有同步跟上,高等教育大发展在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的同时,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从最初与外延式发展概念的统一,到后来二者的对立;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存在,到2006年开始转变为一种理念,如今又提升为一种战略。

20世纪90年代之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表现为一种模式。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标志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法正式为国家政策所认同。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此时的内涵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提升效益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模式。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为主,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

在这种内涵式发展的促进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98年,招收本专科学生突破100万。

但是,这种以通过内部挖潜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内涵式发展不仅有它的局限,而且有它的极限。

当潜力殆尽的时候,这种内涵式发展模式也就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以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到2006年才被再度提出。

2006~2011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呈现为一种理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到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15%。

但实际上,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提前8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但是,由于这种扩张仍然是在传统内涵式发展思维模式之下进行的体制内扩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主要由公立教育系统即精英教育机构来承担,扩张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饱和甚至是超负荷,高等学校人满为患,办学质量受到质疑。

1998年,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8.4:1,到了2006年,突破了16:1,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引发人们的反思。

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为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话语明确无误地由“扩招”、提高大众化水平”转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此时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内涵式发展从一个与外延式发展基本同义的概念转变为与规模扩张相对立的、以提高质量为策略主旨的概念。

此时,内涵式发展与其说是一种模式,毋庸说是一种发展理念。

2012年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战略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未来十年是我国发展极为关键的阶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内,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跨越。

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是一个有机整体,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结构是基础,规模是前提,效益是关键。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指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与效益的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基于质量保障之上的,任何时候数量发展与规模扩张都必须以质量保障为前提。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的质量以及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高校工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彰显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也是国家综合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高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从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要创建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水平。

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资源丰厚、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面向,全方位地开展服务。

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

高校要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曾说,调整教育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要,主要的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

对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质量提升都面临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结构的优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

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

从宏观层面而言,有区域结构问题、学科结构问题,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特色性大学的结构问题;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人才的层次结构问题,有人才的类型结构如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结构问题等等。

我们既需要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这些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突出标志,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也需要一批特色突出的行业高校和地方高校。

我们既要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要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3.规模的合理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高等教育要发展,首先的表现就是教育规模的扩展,这也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初期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

规模的发展是发展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指标,只有规模的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但规模的发展绝对不是发展唯一的指标,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规模的适度发展,既要最大满足社会经济和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要看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质量的下降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叫停了持续13年的本专科生扩招,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提高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4.提升效益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办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与质量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并存。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各级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国际比较水平偏低,难以满足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需要。

同时,稀缺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也并不高。

一是教育资源缺乏适度整合,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单纯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起主导作用,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三是不少投入流失在非正常性教育开支上。

(弘利遴选)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并不仅仅是一种发展模式的转变,而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变。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面临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种种障碍。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