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 -2015 学年第1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
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1 中国经济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
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
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
整体特点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进出口增速回落;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货币信贷增势平稳;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详细数据如表1。
图1 是1990-2014年中国GDP增速数据。
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增速较快,到后五年增速减缓,最高达到14.2%。
进入二十一世纪,增速加快最高达到14.2,从2010年开始逐渐减缓。
从1991年开始增速都超过7%,平均为9.9%。
中国经济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建设,劳动力,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1 2014年中国经济详细数据[3]经济指标2014年(同比) 2013年(同比) 指标解析CPI(同比增长率,%)↓2.0% 2.6% 通缩压力加大PPI(同比增长率,%)↓-1.9% -1.4% PPI连续34个月为负进出口总额(按美元计)↓3.4% 7.6% 增速大幅下滑新增贷款(亿元)↑9780088900 比上年略有上涨GDP ↓7.4% 7.7% 创24年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 9.7% 比去年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15.7% 23.1% 比去年下滑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10.5% 19.8% 比去年大幅下滑全国粮食总产量↓0.9% 2.1% 比去年下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7.0% 比去年上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9.3% 比去年上涨图12 中国经济建设2.1 经济政策为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纠正左倾思想,党中央在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一致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
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这一论断,已含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但不久就为毛泽东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同时,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梁柱[4]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解决好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属于谁的问题,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城镇化建设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完善,促使房地产行业的急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2.3 能耗与环境分析单位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
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并迅速进入到工业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但是,伴随着社会物质水平和国民收入及福利的稳步提升,我国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且资源瓶颈也逐步显现。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当前石油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并且自2007年开始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5]。
图2 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80-2009。
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耗急速增长。
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
煤炭消费量下降2.9%,原油消费量增长5.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3.8%。
图2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80-2009伴随这能源消耗的同时,中国的环境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受到了相当大的破环。
自1984 年 1 月中国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到2012 年已经将近走过了三十年。
然而环境问题讨论了很多年,环境保护践行了很多年,然而物种灭绝依然保持着很快的速率,资源缺乏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依然不减。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6]显示,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SO2等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
我国仅有海口、舟山、拉萨空气质量达标。
2014年[7]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9.9%,未达标的城市占90.1%。
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1.3%,较好的占70.8%,一般的占27.3%,较差的占0.6%。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896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提高0.8个百分点。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59.1亿平方米,增长3.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提高0.2个百分点。
2.4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
已经赶上日本。
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
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
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以吴敬链[8]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的投入,并通过资源的消费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因此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1979年开始[9],我国利用外资总额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1993 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 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到2007年更是达到748亿多美元, 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与此同时, 自1979 ~2007年, 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 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超过7652 亿美元。
并且,在这期间三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惊人, 从1979 年的少数几家增加到1998 年的26442 家, 到2007 年更是猛增到了64541家。
2.5 劳动力除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外,中国的劳动力也是吸引外资的一大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口众多,且劳动力成本低廉,。
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世界工厂,中国的GDP 增长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制造业驱动的。
从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了36%,建筑业占了18%,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供给和城镇化劳动力需求有效匹配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但是在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30 多年后,中国开始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供给即将见顶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照中国劳动年龄的定义(16-59 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2 年已经触顶达到9.37 亿,之后人口数量将开始呈现延续下降的趋势。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迈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开始逐年下降,改革开放30 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中所享有的人口红利也将不复存在。
而且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长,我们发现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在以更快的速度萎缩。
通过计算预测显示,未来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29 岁)数量到2020年为止,都将每年以3.6%的速度减少。
3 人文原因分析3.1 中国地理环境中国幅员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