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庭中栀子花。
3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1.一、二两句写雨中山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
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
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
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二.赠友别离诗4.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从全诗内容看,每一联可以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们依次1.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地渐次再现了与外弟意外相逢的惊喜与激动的情景。
2.沧海事指夜暮降临诗人与外弟叙谈亲切、热烈、入神的情形3.喜、见、言、别5.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诗题指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在抒情方法上有何特点?1.元和十年白居易意外被贬为江州司马.2“惊坐”垂死病人突然坐起,足见此惊非小,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闻讯后惊愕、激愤和感慨万千的形象,这饱含着诗人对朋友深切关注的诚挚深情,也表达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怒与谴责6.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写景,它与送客有何联系?通过“寒”与“孤”渲染气氛,使送别充满悲凉的色彩,又与“冰心”“玉壶”相照应。
“寒雨”即秋雨,点明时节,暗示诗歌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7.武昌阻风宋·方泽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着飞花忘却愁。
这首诗由“无穷归思”写到“忘却愁”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手法叫什么?试分析诗人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
反衬。
“忘却愁”是因为“闲临水”“贪着飞花”,衬托出武昌春色的迷人,情随景移,表现出诗人在“临水”“看花”时的娱悦心情,点出了首句“春风留客。
三.思乡怀人诗8.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2.宋人王安石评此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奇崛”指的是,“艰辛”又是指。
第一是“意万重”,久别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有千言万语,情意无限。
第二是一封家书难尽其意,可能是匆匆间无从下笔,也可能仓促间有所遗漏,这都是“恐”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2.诗的章法,三、四两句典型性的细节描写,使诗作一波三折发奇崛之思,又在情理之中。
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欲尽言而又无从尽言。
9.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1.即中秋夜。
“地白”言月明,“桂花”暗指月宫,又是中秋时节花。
第三句更寓怀人、团圆之意。
.2.前两句以引无限怀人之意,而结句却不言己情,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
“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怀。
10.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
请谈谈你的理解。
“望”确为诗眼。
思乡之念缘“落日”而起,伫立凝望天涯却不见家园,极言故乡遥远。
欲思归乡,望中碧山又阻隔归程,甚者,暮蔼沉沉,遮住碧山,足见障碍重重。
全诗写景抒情皆在诗人的凝望之中,望之愈久,思之愈切,恨之愈深。
层层推进,极富感染力。
11.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为何“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一是自己年已迈仍出征戍边,自觉凄凉,二是离家愈远而思乡、思亲之情愈切,三是想象中亲人时时为己担忧的情景,更使诗人悲痛不已。
四、咏物感怀诗12.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1.第二句“各占春”显然指两种形象,它们分别是2.第三句“纵被”一词表明,下面都是诗人由眼前景引发的联想,其作用是3.简要说说后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寄托着作者怎样感情?1.树上的杏花倒映在水中的花影2.把诗意推进一层3.运用比喻手法。
从内容上看诗人的意思是,宁可象雪花那样凋零消失在水中,也不愿零落在尘埃里被玷污、被践踏,寄托着诗人心志高洁、不合流俗的情怀。
13.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用桃杏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蒸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第一句写白梅生长的环境,意在表现梅花3.三、四句是写的想象之景,诗人借梅写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1不畏严寒、傲然不屈的性格2对比孤傲清高、不同尘俗的品质3为国家社会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14.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一、二两句里“未有”“初惊”两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三、四句写春雪是新奇之笔。
试简述其在抒发感情和结构全诗上的奇妙之处。
1.从“都未有”到“初惊”道出诗人盼春之急切心情,但仍未着“花”,为下句写雪作铺垫。
2.诗人发新奇之思,寄情于雪并赋之以人格,盛赞其善解人意,满足盼春人的观花欲望。
不仅造意别致,耐人寻味,又上两句相张合,为呼应,结构谨严。
五、边塞军旅诗15. 小重山宋·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4.有人评岳飞词“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而不露),诸君细读《小重山》。
”请简述你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的理解。
(1).是指下片中的“归程”,隐含重返疆场,为国效力的壮志。
(2).当年率领将士杀敌复国的情形。
(3).白首为功名(功名应指志向、抱负)(4).上片中“惊回千里梦”句,及梦醒后的独自徘徊,隐含对往日战斗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片用“欲将心事付瑶琴”写诗人壮志难伸的惆怅与痛苦,都十分蕴藉。
16.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第一句写美酒,葡萄酿制的美酒是西域的特产,又是用玉琢成的夜光杯个双音节词回答)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
”联系诗句简述这两句诗的表达技巧。
(1).欲饮军乐吹响,催征人出发(2).豪迈、旷达沉痛、忧伤这是反向抒情的手法,表达忧伤的感情用悲哀语言的感人力量不如用旷达的语言,就像人气愤极了反而会发笑,悲哀极了反而会唱那样。
这样表达的感情更沉重、更深刻。
17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试评述第三句诗包含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黄沙”点明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艰苦、恶劣;“百战”既言经历时间之长,又言战争之残酷和频繁。
这一切又用“穿金甲”来进行集中的形象描绘。
突出地表现出戍边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六、咏史怀古诗18.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朱雀桥、乌衣巷是东晋贵族聚居游乐的地方,王谢即王导、谢安。
1.一、二句是从朱雀桥、乌衣巷的形象写起,它已是一2.三、四句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慨,而是用燕子寻不到旧巢这一典型变化来反映。
3.本诗在表达技巧上两个显著特点是(1).寂寞衰败(残破荒凉)(2).燕子寻不到旧巢随着朝代更迭,煊赫一时的豪门贵族早已不复存在了(富贵不能永久)(3).今昔对比以小见大19.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咏史诗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诗人“览古”意在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今昔对比。
诗人意在表明:胜利后的骄奢、淫乐只能是新的失败的开始,任何表面的辉煌都只会给后人留下笑柄。
20. 途经秦始皇墓唐·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试述“崩”字在文中的含义及诗人借之抒发的感情。
2.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有何意义?“崩”言秦始皇死,又言秦王朝速灭,还言后世人之怒。
一字意深。
从中也透视出诗人对秦始皇的针砭与嘲讽。
2.反衬法。
以汉文帝的谦和、礼让与秦始皇的残暴、贪婪作对比。
作者不直接写自己,而是推己及人,用“路人”(行人)“唯拜”写尽秦始皇的无道和诗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