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与科学教育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与科学教育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与科学教育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学龚云良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

在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从蒙昧走向有知,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漫长经历中,每一次进步都体现着创新的思想光华。

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人类发展的生长点在于人的创造力。

所谓科学创造力,是指在学习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科学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能品质或能力。

科学创造力有创造性的过程(包括思维和想象),创造性的品质(包括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创造性的产品(包括科学问题、科学现象、科学知识和技术产品)构成。

回顾科技发明历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发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地历史进程,在近代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我们很少看到我国科技的身影。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2001年北师大心理研究所申继亮等通过问卷比较了中美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特点,通过比较中美青少年在物体应用、提出问题、产品改造、科学想象、解决问题、科学实验、产品设计7个方面的情况,得出结论:我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低于美国青少年,特别是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差距较大。

我认为造成我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明显低于美国青少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主观因素对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影响(1)非智力因素强烈的创造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信善学的个性品格是创造力培养的潜在基础。

据有关调查显示,68.3%的对许多人视为平常的事,自己却很有兴趣,我国学生只有55.5%;在“我不愿意提出那种显得无知的问题”上我国学生42.7%有这种心态,而美国只有24.2%;认为自己会“既有自信又乐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美国有82.2%,我国学生只有63.2%;44.9%的美国学生会“对老师课上的说法时常怀疑,并可感知和发现问题。

”只有 3.86%的美国学生“不会做给自己带来风险的事”,而我国36.1%的学生面对风险则会放弃。

以上数据说明我国中学生在创造心理素质培养上较美国中学生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创造意向不太明确,动机不太强,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不够,处理问题缺少果断、机敏和自信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形成的循规蹈矩,惟课本、惟老师的思想仍存在,而好学、善学不断充实自己创造力储备的良好品格的内动力不足,而这正是创造力结构的内核。

(2)智力因素创造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其核心是思维创造能力。

对这些能力的自我评价上我国的学生普遍较美国学生低,特别在观察力和想象力方面差距较大。

2.客观因素对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影响(1)社会因素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社会团体经常为青少年组织各种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竞赛活动(科技、环保、语言、音乐、美术等)。

社会也时常开展青少年俱乐部活动。

大众媒体常针对青少年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宣传活动。

我国的社会团体、社区文化、大众媒体在青少年创造力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弱,各类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竞赛普及程度不高。

在我国全民关心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社会气氛尚未形成。

我国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青少年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不足也是一大因素。

创新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两者是互相关联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创造力,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确保创作者的自身利益,起鼓励创作者从事科研及自由创作的作用。

反之如果创作者缺乏利益保障,其创作成果被轻易窃取且获得丰厚的利益,这样谁还愿意投身于艰苦的创新事业中去呢?(2)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通常可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3种。

民主型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但善于了解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帮助孩子达到目标。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孩子的发展由父母来设计。

放任型家长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很少与孩子沟通。

在这3种教育方式种,民主型家长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其他2种则不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父母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大多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

在我国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家庭相对较少,因而对创造力培养产生的积级影响也较少。

(3)学校因素学校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学校教育观念;2.教师教育观念;3. 教育内容;4.硬件环境。

在这四个方面我国青少年都有待加强和改善。

由于升学考试直接影响着我国青少年进一步学习和获得优质学习资源的权利。

于是升学考试成为社会和上级部门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所以,对与考试成绩相关程度不是很高的实验、探究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科技活动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活动内容被教师大量的删减。

与考试成绩相关程度很高的练习、测试占去了学生太多的时间,使学生感觉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被大量的习题、测验压得喘不过气来,更无暇参加创造性活动。

学校课外活动单调,大多没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学校科技书籍缺乏,计算机不足或被闲置,利用率不高。

即使被使用,老师的限制也过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教师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学生呈现出对科学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强。

解决方法1.各方面的科技教育都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社区或科技馆设计的活动内容,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学习材料;无论是教师还是一些辅导员都应非常明确地围绕课程标准开展科技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素质和技能。

包括理解基本的科学和技术概念;发展学生能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设计所需要的技能、策略的思维习惯,同时,教育者设计的学习活动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

2.科学与技术有机结合,重视设计与技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科学与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设计又是技术发明的改革的核心,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理解某些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适当的工具,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些模型、作品,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并挑选较好的作品陈列起来,以供学生观摩、借鉴,培养学生观察、记录、表达、设计、制作、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考虑学生家庭条件,可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活动,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3.采用灵活多样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重视课程评价主动、积极、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指导、辅导为主的教学方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在课前利用更多时间设计丰富的活动,准备充足的材料,以“大朋友”的角色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组织小组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对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探究、交流,去归纳总结。

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勇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或设计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和方案。

同时还应经常组织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设计制作模型或排演话剧、小品,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例如:我们应彻底改革习题教学。

习题应源于生活、社会、科技实际,并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例气体浮力的应用,我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用塑料袋、细铜丝制作热气球,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让它飞起来,在课上我组织同学讨论、分析后,学生们形成共识:是由于热气球太重或体积太小,于是有同学建议在铜丝上直接缠上餐巾纸注入酒精,有的建议用大一点的塑料袋,结果经同学们改进后的热气球飞起来了,同学们欢呼雀跃。

接着我便要求学生自己编一道与气体浮力有关的习题,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想求出自己在空气的浮力有多大?是自己体重的多少倍?有的想求要把自己吊上去热气球体积至少应多大?如何控制热气球上升和下降?他们一个个认真计算,互相交流,这样的习题教学充满创造。

教师应注重课程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不同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如评价学生在讲演过程中的表现,在实验结束时,对一些技能操作的评价,并鼓励学生展开学生之间的互评,充分体现评价多元化。

需要强调的是,活动探究不是目的,只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发展科学探究、技术设计能力的手段。

因此,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适当使用,对保证科学与技术教育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学科中整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科学创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话、无线电、多媒体电脑、计算机网络促使人类的经济、军事、生活、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然我们要利用它们为教学服务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知识,了解科学发展历史,了解现代科技进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老师还可以与专家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模拟抽象的情景。

5.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为青少年创造力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在倡导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今天,充分发挥校外课程资源及社会环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网络资源以及当地的自然资源工厂、研究所、修理部等带领学生走出课外,参观工厂,看科技录象同时应改革校外科学场所,使之成为探索科学的课堂。

使科学场所在发挥展示功能的同时,更强调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索科学的机会,使更多科学馆开设了专门的互动教室、动手课堂、各种实验室。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根据自身条件把部分设备引进学校,增加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的机会。

总之,知识、创造能力、个性品格是创造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家庭、社会是创造力培养的执行者,任何因素和环节都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创造力培养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2006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