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_郭原奇


国外理论动态·2012 年第 10 期 论的真 正 意 义 所 在。 正 是 伴 随 着 这 场 关 于 “广义文化” 的讨论, 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 策开始冲破意识形态束缚, 政策半径向苏东 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延伸, 尤其为民间文化交 流和沟通注入了活力。 换言之,70 年代后, 联邦德国又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外交认同的范 , 把文化外 围,通过具体的 “新东方政策 ” 交的半径不断向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苏联和 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延伸, 与此同时还把触角 向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进一步延展 。 综上所述,战后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策 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彻底告别传统文化外 , 文 化 外 交 “权 力 政 交政 策 的 “单 边 性 ” 治” 的宣传工具特性被 “合作政治” 的和平 工具特性所代替。二是政策认同的广泛性和 多样性,特别是从 70 年代开始, 政策对象 已经不再局限于西方内部, 而是不断扩大认 同范围,在文化互动中把自己的文化政策角 色定位在 “文 化 合 作 伙 伴 ” 的 角 色 模 式 之 中,以构筑联邦德国与不同价值观信仰国家 的文化外交新政策体系。 不是德国的欧洲” 的外交行为逻辑, 即欧洲 主义政策。面对冷战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情 绪重新抬头的潜在可能, 德国必须重申朋友 式 “欧洲认同” 和世界范围的合作式 “伙伴 。时任歌德学院院长的希尔玛 · 霍夫 认同” 曼认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德国必须重视 文化的作用,它可以在维护和平和未来世界 秩序的调整中大有作为, 世界秩序重新调整 中的冲突问题随着不同文明和文化的碰撞、 对立日益增多,文化的、 艺术的和人类精神 的联络与沟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为其 他的 ( 外交 ) 手段毕竟存在不可企及的边 界。换句话说,文化认同的差异可能带来的 误解和冲突只能用文化沟通和对话加以化解 和抚平,文化外交是心灵的沟通, 这种沟通 的方式不但不能削弱、 而且应该也必须纳入 统一后德国文化外交的基本战略框架之中。 另一方面,基于 “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 欧洲” 的理念,德国政界、学界和公民社会 组织开展了关于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 ” 应该 采取的 “统一欧洲对外文化政策 ” 的大讨 论。这个整体欧洲文化外交政策的议题和设 想颇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操作层面上, 虽 然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已经联合开展了针对 欧洲以外对象国的对外文化合作, 但目前来 看,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取代各成员国独立实 施文化外交政策的地步。 进入 20 世纪后, 以新生代政治家为主 要领导力量的红绿联盟政府于 2000 年制定 了具有政策指向意义的 《对外文化 2000 纲 。该文件充实了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维护 领》 世界和欧洲和平的所谓 “文化预警机制 ” 的 新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外交提高和增强 国际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化解文化冲突的政策 新功能,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更加明 确了新时期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目标、 任务 以及基本原则,并对一些不适应新世纪国际 政治新 挑 战 的 提 法 和 概 念 进 行 了 检 视 和 充 实,加入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概念, 并对这些 基本的政策概念进行了定义; 文件继续肯定
二、战后德国多边主义文化外交政策的开端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痛定思痛, 回归多 重塑形象, 促进和解。 二战之后, 联邦德 边, “权威主义 ” 国在国内政治领域抛弃了 的德意 志道路, 转向以个人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西 方式宪政民主制度, 以及适应个人自由和权 利的市场经济。 至此, 联邦德国方完成了长 ⑥ “转型” 这个 还体 达 100 多年的现代化转型。 , 现在外交领域 那就是德国归依西方一体化, 这是联邦德国制定新的文化外交战略的大背 景。外交部于 1952 年制定了具体的对外文 化交流计划和财政预算, 它标志着战后西德 文化外交事业重新走向正规化、 专业化和精 “对外文化工作 ” 细化。该计划确立了德国的
传播法国文明之时, 德国尚处于四分五裂的 割据状 态, 虽 然 德 意 志 民 族 早 已 是 思 想 璀 璨、人才辈出、 文化资源丰富的民族群体, 但由于国家分裂、政治腐朽和经济落后, 很 难产生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政策思考和 理念,因此无法进行统一有效的对外文化活 动。1871 年,德意志帝国统一,为德国构建 自己完整的对外文化政策奠定了基础, 从此 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文化外交政策 。 德国的文化外交政策和其他一些国家的 文化外交政策一样, 大致经过了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从文 化外交服务于 “权力政治 ” 到服务于国际 “合作政治” 的变化过程, 实际上也是文化 外交不断文明化的过程。 其历史大致分为如 下三个阶段: 从 1871 年德意志帝国成立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的阶段; 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成立到冷战结束的阶段; 冷战结束 以后的阶段。
一、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单边主义探源
首先是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萌芽期。 德 国文化外交的思想萌芽初步形成于 19 世纪 中后期, 曾担任德国宰相的政治家冯 · 俾斯 麦出于政治家的感悟和嗅觉, 开始意识到文 化在政治领域的独特作用。 他非常重视文化 语言的传播对人民心理层面的影响, 并从应 — 95 —
政 党 政 治
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历史变迁
郭原奇
德国一向有重视文化 “软实 力 ” 要 素 在 外交领域运用的传 统, 其 对 外 文化 政策 的 发 展大体经历了三个 完 整 阶段, 在 实践 中 形 成 了较为系统的一 整 套 理 念、 理论 和 原 则。 近 半个世纪以来,经 过 几 代人 的 努 力, 德 国 文 化外交完成 了从 “文化 外交 单 边 主义 政策 ” 、 从 “宣传 型 向 “文化 外交 多 边 主义 政策 ” 文化外交政策” 向 “双向学习型 文化 外交 政 策、从 “国家主义文化外交” 向 “社会文化 外交” 的角色转型。该国的对 外 文化 政策 在 国家外交事务中发挥 了 比 较 有 效 的 “第 三 支 柱” 作用,对于我们扩展 和加 深 对 外交 领 域 “软实力” 运用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文化外交是一国政府所从事的对外文 化关系的总和,是主权国家以文化传播、 交 流与沟通为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 ① ” 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 文化外交与文 化外交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狭义的文化 外交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主权国用于指导 上述文化外交活动的理念、 原则、 准则和方 针; 而广义的文化外交政策既包括理念、 原 则、准则和方针等, 也涵盖了文化外交活动 及其相关因素的总和。 文化外交作为主权国 家政府推动的外交行为, 始于近代。 文化外 交政策作为国家文化外交行为, 发端于 18 世纪末期。法国是世界近代史上政府开展文 化外交活动最早的国家之一。 当拿破仑开始
政 党 政 治 在战略层面不再具有情报和宣传的特征, 德 国文化不可以再充当统治世界的工具, 而是 ⑦ 国际合作、 理解、 沟通和互学的重要桥梁。 战 后联邦德国面临的现实是: 在外交领域国际 国际经济与贸易已 政治资源几乎消失殆尽, 经被战争拖入无底深渊, 国际形象之丑陋不 。 , 言自明 此时 唯一可以重新恢复德国战后 “软实力 ” 威望的重任便历史地落在了作为 的 文化身上。 德国文化名人、 大作家托马斯 · : “权力不是一切, 曼此时不无感慨地反思道 它绝非重要之事, 德国的信誉和尊严从来就 不是权力, 德国人的文化曾经是也许还将是 从权力那里夺回尊重和赞赏的角色, 它的途 径就是德国人对世界的贡献以及德国的自由 ⑧ ” 精神。 文化再次成为德国摆脱孤立、 再造德 “文化国家” 形象、 争取以“文化国家 ” 的姿 国 ⑨ 态重归国际社会的必由之路。 以美国为主的 西方国家成为德国文化外交的首要目标国。 20 世纪 50 代初期, 借着欧洲煤钢联营和马歇 联邦德国迅速与美国福布莱 尔计划的实施, 特基金会建立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合作关系, 并邀请福布 莱特基金会以及西方其他国家的重要文化机 构进驻德国西部设立办事处, 大规模地互换 。 20 留学人员和学者 经过近 年的艰苦努力, 文化外交政策为在西方联盟内部再造联邦德 国的文化国家形象、 赢得谅解信任立下了功 绩。联邦德国多边文化外交政策的主体话语 和制度框架的初步建立, 为后期政策触角向 东欧国家延伸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中后期,可以概括为引入 “广 、 多 边 交 流、 四 面 “开 花 ” 阶 段。 义文 化 ” 进入上世纪 70 年代, 联邦德国议会、 联邦 政府、各主要联邦州政府、 对外文化机构以 及学术界,针对文化外交领域的问题形成了 活跃的互动格局。 这得益于各界经过 20 多 年的民主价值规范的不断内化, 普遍接受了 自由多元主义的价值观, 在政治社会和公民 社会内形成 了 “合 作 ” 高 于 “冲 突 ” 的 伙 伴关系认同。二战后的十多年间, 国内多元 主义的价值认同使联邦德国政界和公民社会 , 他们相信国内多 尝到伙伴关系的 “甜头 ” 元的民主、协商和合作的伙伴关系理念同样 适合国际社会,最终引发了西德文化外交界 持续数年的政策变革大讨论。 这一讨论是围 , “广义 绕所谓 “广义文化 ” 的概念展开的 ,顾名思义, 文化” 的对应词是 “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 ” 应该突破过去 “狭义文化 ” 只 , “文化 ” 限于 “文化和艺术 ” 的传统含义 概念的内涵应随文化外交形势而变。 在此背 景下,联邦德国外交部于 1970 年 12 月正式 。 这一 颁布官方文件 《对外文化政策原则 》 纲领性文件的创新 部 分 是 对 “广 义 文 化 概 : “对外文化政策不仅是一般意 念” 的阐释 , ‘文化 ’ 也不 义的艺术、 科学和教育政策 仅是精英之事,更是全体公民之事。 文化不 是精英集团的特权, 而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营 养和财富,它是社会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集团间国际合作的有 效路径。文化外交工作如注入了广义文化的 认知和理解,就意味着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理 瑠 瑏 ” 表面上看, 念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扩展。 似乎德国人围绕着 “文化” 展开的是一场普 、 “广义 ” 之争, 但实际上是 通的 “狭义” 一场关乎联邦德国文化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和 。 “广义文化 ” 概念的引入, 命运的大争论 大大丰富了文化外交政策的含义: 第一, 文 化外交政策之 “文化 ” 不仅包括传统文化, , “广义文化 ” 而且包括价值观文化。 第二 是公民文化和社会文化,狭义意义上的 “文 化” 是各国精英独享和彼此交流的文化, 但 “广义文化 ” 是不分社会制度和交流者身份 等级前提下的人类共享文化。 第三, 既然文 化是人类共创共享的精神财富, 那么, 德国 文化外交政策应摒弃 “单向 ” 输出政策, 双 向 “交流” 才是德国文化外交的题中应有之 义。在当时西德文化外交界看来, 多边的国 际公民社会和普通公民的 “交流 ” 是文化外 , 因为它标志着文化外交 交的真正 “革命 ” 扮演 “权力国家” 奴婢的时代的终结和文化 合作与交流时代的真正来临, 此乃这场大讨 — 97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