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激励策略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激励策略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激励策略一、前言2011版《新课程语文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是客观存在,我们要做到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要努力打造新形势下以尊重学生主体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生本课堂”。

这种情形下,语文教学中转化语文学困生的工作就日显迫切,而从心理激励的角度来研究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语文学困生的现状分析(一)、语文学困生现状调查笔者调查了所在学校八年级四个班的学生,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畏惧、厌学心理严重,不喜欢语文和语文课的学生仍占很大的比重,近四成的学生(38.9%)表现在学习有困难,颂读不流畅,课堂发言心理胆怯,阅读水平低下,语言表达不顺畅,看书不掌握要领,答题做到仔细审题和规范答题。

一些毅力欠缺的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感,他们怕语文,烦语文。

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也有待引导和加强;课外辅导不容乐观。

这些同学没有学习质量意识,学习质量意识体现在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中,学习质量意识的强弱真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好坏。

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少这种质量意识。

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质量意识的淡薄。

他们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他们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一直低下。

兴趣、体验和情绪制约着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阅读理解通过筛选找出文句间内在联系并分析概括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

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学生渴望在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却得不到及时指导和有效组织,学困生在作业时纠错环节很难落到实处。

(二)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分析纵观语文学困生,他们有的是学科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在小学时阶段语文的学习水平就较低,升入了初中,就自然而然成了语文学习的困难生。

有的属智力低下,这是先天不足或后天智力损伤造成的,表现为智商低和智残,这些同学对事物的反应和认识能力是相对较差,在语文学困生中大多如此。

有的是学习习惯差,这些同学学习语文不积极,听说读写的训练,不主动投入,只是疲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甚至于消极对抗,更谈不上有学习语文的自觉行为。

而学习心理品质存在缺陷则是大多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他们情况各异,有的又兼而有之,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1)冷漠自卑这样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较为迟顿麻木,对未体验的事物缺乏必要的好奇心,他们性格孤僻内向,与其他同学相处缺乏理解和沟通,他们对学习抱消极态度,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很难有热情,这样的同学学习兴趣丧失贻尽,厌学心理较明显。

(2)逆反心理学困生这种心理往往来自于专制型家庭,他们身后有着那专制武断的家长,这样的家长不遵循孩子发育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他们常常有简单粗暴的行为。

这样的学生大多数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父母子女之间情感关系并不融洽,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他们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就比较缰化,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就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如果老师对这样的学生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3)极端厌学有两种容易导致此类性格形成的家庭情况,其一是离异家庭或是单亲家庭,这种家庭中监护人对孩子的监管往往比较缺失,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这种家庭对孩子听之任之和放任自流的情况较多,这就促使他们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个性。

他们普遍表现为纪律观念淡薄,上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逃学。

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其二是溺爱型家庭,在农村,儿子在家族繁衍中有着特殊地位,父母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其关爱备至,很多的是到了娇宠溺爱的地步,这样就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性情放纵的习惯。

他们在学习上懒惰,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自然也成了语文学习的困难生。

(4)意志薄弱现而今,学生学业负担普遍较重,一方面是身体的疲劳,另一方面是心理的压力。

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部分接受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的学生,知识缺陷不断的增多,学起来更为吃力,进而产生心理的挫败感,他们感到学语文实在是难度大,只有苦趣,没有乐趣,渐渐地产生了语文学习的畏难心理和逃避心理。

三、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心理激励策略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个人成功的取得,除了先天良好智力和内部具备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和机遇的获取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在因素中对他的激励。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外在的激励是激发学生个人兴趣、充分挖掘潜能、增进信心的有效策略,而这外因又能转化成为内因的动力。

由此,从心理角度给予学困生激励的策略在语文学困生转化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厌恶语文学习的情绪,使学困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激励的策略,逐步使学困生达到语文学习上的“脱贫致富”,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做的:(一)爱心激励陶行知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有一颗爱心,对学困生更得如此。

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最渴求关爱和呵护。

爱心,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困生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对学困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要让那些学困生着实体会到你对他们的“温度”。

为防止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语文教师要善于给予他们政策上的倾斜,可组织专门面向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在找回自信和自尊,在活动中拉近和老师间的距离,从而便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转变学困生,教师要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做法上,还可采用帮扶的办法,建立好学困生的转化档案,对学困生进行全程跟踪。

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强调和实践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共享、共生、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和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困生的“学”来论老师的“教”,让学困生先“学”而后老师才来“教”,充分强化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

笔者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那是我刚参加工作,得知分在我班的同学邵某,她读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在一次安全事故中遇难,母亲随即改嫁……这孩子的不幸遭遇使我不伤感,当然对她也特别留心。

新学年开学初,我发现她经常一个人发呆,而对同学们不经意的言行反应特别敏感,排异意识严重,且成绩较差。

她还生活在家庭变故的阴影中。

我首先在生活上给她更多的关心,多问寒问暖,有时给她一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打开水方面给她提供方便,过中秋时还叫她一起吃月饼。

我还应她的要求陪她去远在另一个乡镇的母亲家玩了一天。

又不定期地按排时间帮她辅导功课,还发动其他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给她献爱心。

半个学期下来,她性格开朗了许多,脸上时常露出灿烂的笑容,与同学们关系也融洽了。

她语文成绩上升很快,其他学科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这更坚定了我对她的信心。

两年后,升学考试中她语文成绩获优秀,以较高的总分杭州一中专学校。

这只是我关爱学困生诸多案例中的一个,但这个经历,给人许多启示。

试想:如果没有给予爱心,增强她的学习信心,这个不幸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教育实践证明,关爱是转化语文学困生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春日般温暖的爱心可以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当那些学困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在内心产生无限的学习动力。

(二)情感激励《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学困生对热爱语文的情感,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

1.帮助学困生建立积极的语文学习自我概念。

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对未来的成功充满期望。

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促进语文学习,在学习中表现积极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赢得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而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又有助于自我概念的提升,促进将来的学习。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积极友好的课堂气氛。

这种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安全感,教师对学生内在情绪的敏感度,倾听并接受学生的意见,非评判性的师生交流,自尊心的保护以及权力的合理分配等。

教师更要善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由衷地爱学生,才能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学生情感这个内因在教师这个外因的作用下,产生师生情感的“双向反馈”。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也会尊重老师的言行。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3.做一个拥有积极情感的导师。

做一个拥有积极情感的导师,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或讲师,是语文教师帮助学习者改善情绪状态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三)兴趣激发一个人做事的动力来源于他的激情,而兴趣是摧生激情的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优等生对学习越学越有味,兴趣浓厚,而学困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害怕困难,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

“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从语文的学习中尝到“味道”。

1.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要善于把课堂教学打造成一桌学语文的“盛宴”,吸引学困生的兴趣。

我在实践注意运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来给学生创造“非一般的感觉”,达到学生常学常新的效果。

如教学鲁迅的《社戏》,我教过多遍,由于这往篇课文往篇幅较长,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先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我在上这篇课文时,力求变仳,采用“题眼法”,即通过“焦点透视”把握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抓住文中“但在我是乐土”这一句话中的“乐”字,归纳平桥村“乐”在哪里。

归纳的结果是:在平桥村,“我”可以得到优待,可以钓虾、掘蚯蚓,特别是在看戏的过程中能欣赏乡村优美的风光、能吃罗汉果。

这样学生既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又抓住了侧重点,还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倾向:平桥村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自己在平桥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童年生活的追念和向往。

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非常积极活跃,兴致高涨。

2.关注学困生的精神需求。

要经常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兴趣活动,使后进生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多种机会展示自身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