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研究意味着探究和创造,要研究就必然要学习新知,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并进行创新。

因此,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已有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研究对人具有显著的发展功能,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使自己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研究使人认识事理,更加具有主体性,对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有着深刻认识,从而容易产生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

接受性学习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获得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研究性学习则强调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研究和创新。

今天我们倡导和重视研究性学习,绝不是要用研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

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

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过多地倚重接受性学习,过分地强调接受
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探究。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知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会知识,不用去怀疑、去探索,一切都有现成的答案。

实施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不能只沿用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必须重视和倡导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选择主体,主动探索的一种学习活动。

研究内容由学生和教师设定。

根据学生及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改变了以往偏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教师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社会调查,从图书馆、因特网等处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和取舍,其检索知识、探索求知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为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学会求知。

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取新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选择、设计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实际研究的方法
和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要始终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原则,把自己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定位于支持、引导、帮助和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的最终自我解决上。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1.成果模拟鉴定法
由校内外的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鉴定。

先由课题组代表介绍研究成果,参与的同学和鉴定小组的专家提问,课题组成员就专家、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口头答辩。

最后,由鉴定小组提出成果鉴定意见,这种评价方法适合于小发明等成果。

2.成果展示评价法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把学生的小制作、设计方案、论文等分类展示,并加以说明。

展示和交流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技能技巧。

这种评价方法适合于社会活动、科技制作等成果。

3.实作评价法
实作评价法强调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关注学生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这种评价经常在学生做作业、参与感兴趣的作品制作、交流思想等情况下进行。

这种评价方法适合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

4.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课题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断其学习质量依据的评价方式。

5.系统评价法
系统评价法是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些主要的环节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总之,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