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初探王克非1,秦洪武2,王海霞2(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曲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摘 要:本文通过语料呈现实验探讨双语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效果。
实验显示,学生在观察语料后能够归纳和总结出有意义的翻译技巧,并能据此评估或反思自己的翻译行为。
实验表明,在翻译课堂教学中使用语料资源有助于自主学习和发现式翻译教学环境的创建,也有助于学习者形成稳定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发现式学习;语料呈现中图分类号:H 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07)12-0003-0006 近20年来,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取得了长足发展。
对应语料库大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创建,起步较晚,但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欧美,这类语料库有十多个,涉及近20个语种,如H ansard(法-英对应语料库)和ENPC (英语-挪威语对应语料库)(V ron is 2000:14-15);在中国,有中科院计算所的大规模汉英对应语料库、北京大学的/B ABLE 汉英平行语料库0,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该库现有可检索语料2千万字/词以上,见王克非2004a),后者是本项研究使用的主要工具。
对应语料库的创建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用于语言与翻译研究,二是用于外语教学。
用于前者的研究成果丰富,涉及语言对比、双语词典编纂和翻译研究(Lav i o sa 1997;Baker 1999;Serpellet 2000;H unston 2002)。
用于后者尤其是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也已取得不少成果,如Zanetti n 1998、Pearson (2003:15-24)和Bernardini (2004b :97-111),但大都研究平行语料为翻译训练提供的可能的资源和手段,还没有研究探讨大型对应语料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 研究内容有关运用语料库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展开,而将对应语料库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则是刚刚开始(Bo w ker 2003;Ber nardi n i 2004b)。
从理论上看,语料库用于教学有利于自主学习环境的创建(Bernardini 2004a :22;秦洪武、王克非2007)。
自主性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发现式学习(learning as discovery)。
前者假定学习者和教师研究兴趣相投、研究能力相当;后者则鼓励学习者自行调节兴趣点,并给他们提供机会来提高自己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两种语言的特征和差异有敏锐的觉识。
本文认为,研究和发现虽不矛盾,但在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翻译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学生的研究能力,发现式学习这一提法更合适一些。
近年来,国内也有研究关注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有些研究探讨了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用途(郭红2004;于连江2004;王克非2004b),但还没有研究系统地探讨对应语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也没有研究关注学生对于语料使用的态度。
鉴于此,我们以/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为翻译教学平台,探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翻译语料用于翻译教作者简介:王克非: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秦洪武:男,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
王海霞:女,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学。
收稿日期:2007-03-18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基于大型英汉对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平台0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5BYY 013),并获得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资助(编号Bsqd2007022)。
#3#第118期2007年12月外语电化教学C AFLEN o .118D ec . 2007学可能产生的积极效果。
2研究设计及步骤实验使用的翻译语料全部取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通用汉英对应语料库0。
语料呈现实验分为两步。
第一步要求受试观察真实翻译语料;第二步让受试将自认为有意义的发现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同学之间(一般为同桌)通过商讨共同完成观察报告。
2.1参与者参加本次调查的是某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3个班,136人)和一年级研究生(35人)。
这些学生都在学习翻译,此前没有接触过语料库。
本研究主要观察学生对语料呈现的整体反应,因此,个体和性别差异未列入考察范围。
但是,鉴于语言水平可能影响到语料库的使用,在整理数据时将研究生和本科列为对比分析的对象。
实验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的受试是本科四年级3个自然班的学生,呈现的汉英对译语料涉及汉语动词与英语介词in/at间的对译关系(呈现给1、5班),以及汉语动词与over/w ith之间的互译O关系(呈现给2班)。
为利于把握受试对语料的反应,实验使用的对应语料由教师课前筛选。
在呈现语料时,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暗示,以保证学生自主做出判断。
第二次的受试是本科四年级学生,第三次的受试是一年级研究生,这两次实验使用的翻译语料都是汉语句群的英译P。
以上三次语料呈现方式相同。
具体步骤为:(1)语料呈现)))刺激:将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词或结构的翻译对应项。
语料由教师挑选(也可以应学生要求或建议学生自行检索)。
(2)学生浏览语料:学生通过考察语料建立自认为有效的形式)意义关联。
(3)提示学生记录他们的心得和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发现。
(4)要求学生回答一个开放性问题:观察语料后你有什么心得或发现?让受试回答上面的开放性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语料呈现的态度;二是观察学生在浏览语料时关注了哪些对翻译教学有意义的问题。
2.2数据收集本项研究呈现的语料量为1500~1700个汉英字词(汉语字与英语词比率为1.6B1),学生可在10分钟左右浏览完毕。
阅读完毕,教师要求受试回答一个开放性问题:观察语料后你有什么心得或发现?教师建议报告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完成,长短不限。
学生的回答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给老师,供下一步进行归类和分析。
2.3数据分类鉴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开放式的,我们采用吴一安(2005)使用的主题一致分析方法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类后再整理出受试关注的内容细节。
这些内容以提及频数的形式呈现出来,形成附录中的六个统计表。
2.3.1受试对语料呈现的态度三次实验的对象都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他们正在学习汉英翻译。
报告显示学生对于汉英翻译时的处理技巧比较敏感,而且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语料呈现的态度。
如:(1)英语介词很有用处,有时比一个句子表达得还要清楚。
(2)看似挺难的汉语句子,用英语的介词短语简简单单就译出来了,而且带有原文的韵味,其乐无穷。
(3)平时翻译时意识不到用英语介词使译文简洁。
(4)翻译不仅要靠大的英语词汇量,还要学会灵活使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词汇和语法。
(5)看这些汉英对译很有趣,也感觉很有用。
可以看出,受试在观察语料后不仅能够意识到语言运用问题,还能够反思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有的甚至指出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学习方式。
总的说来,学生对翻译语料呈现的反应是正面的。
2.3.3报告内容的分类我们把受试报告的内容分成四类:技巧觉识、功能#4 #OP如:隔壁绍兴戏唱完了,你就打鼾,好利害A ft er the Shaohsi ng opera w as[over],you s t art ed s nori ng your head off韩孟翔狡猾地笑着回答,把手杖一挥,就沿着那水门汀向南走,却故意放慢了脚步he repli ed[w ith]a sly gri n,t hen turned aw ay down the street,s w ingi ng h i s stick,t hough he w as caref u l not to w al k too fast如:s=4B1><s>是一条快船。
</s><s>单趟直放,不过半天多,就到了;</s><s>就是颠得厉害。
</s><s>骨头痛。
</s><s>It p s a fas t boat and d idn p t stop on t he way,and w e d i d t h e j ou rney i n half a day,but it did roll terri b l y,and m ade m y j oi n ts ache.</s>认识、语言差异和评估(对翻译手段的评价)。
(1)技巧觉识:受试注意动词与介词之间的转换关系,也注意到汉语句群在英语译文中的组合方式。
这说明受试具有从对应语料中觉识到翻译技巧的能力。
(2)功能认识:受试注意到一些英语的介词能够引入时间、状态、年龄、同时性等背景信息,还注意到英语连词、从句在语言组织上的独特作用。
这说明受试对技巧的觉识与他们对词汇和语法功能的认识是相通的。
(3)语言差异:有些受试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4)评估:学生注意到了某些翻译处理方式产生的文体效果和语言运用的灵活性,说明学生对翻译技巧有评价能力。
以上分类说明,在呈现汉英翻译语料后,受试对于翻译技巧、词汇)语法功能、语言差异比较敏感,同时也注意到了翻译技巧的运用效果。
这些都表明,受试能够有效地观察和评价翻译语料,翻译语料呈现的作用是积极的。
3结果与分析3.1第一次呈现的语料第一次语料呈现后,收到的64份报告中有41份(占64%)提及汉语动词和英语介词短语在翻译中的转换问题(见(附录)表1~3)。
表中显示,有关技巧觉识方面的内容出现频率最高,也最集中。
统计还显示,受试对于介词的功能也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但多停留于对共现词项的描述,不如对技巧的觉识那么集中。
另外,表1~3显示,受试陈述个人对译文的评价时主要涉及文体效果(19次)和介词使用的灵活性(6次)。
统计还显示,受试对于不同类型的介词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over、w ith这两个介词的表达功能上。
表3显示受试注意到介词的功能是引入背景信息,说明部分受试在观察翻译时已发现汉英翻译时动词与介词转换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注意到英语在表达背景信息时可以使用与汉语不同的语言手段。
上述内容表明多数受试能从呈现的语料中归纳出有意义的翻译内容,并能给予比较合理的解释。
当然,受试报告中对于译文的评估有失偏颇。
如表1有2份报告、表2有1份报告认为,汉语生动、英语单调。
做出这一概括的主要依据是:呈现语料中的汉语动词群都转换成了英语译文中的/介词+名物化0短语形式。
但这是一种误解,教师需要对此做出分析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