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适应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育理论更新,实现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艺术化而建立起的一门学科。

作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不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就缺少了一门最能体现示范性特点的专业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利于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就是要深入到语文教育内部的领域,从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和探讨语文教育问题,从而揭示语文教育内部的特殊规律。

如语文教育的性质、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方法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重视语文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又重视语文教育技术的研究,联结了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给理论提出发展方向的相互作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虽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但它并非是经验性学科,它同样非常重视科学的理论建构。

从总的来说,本课程的核心应该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探究。

就这个核心部分来说,探讨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体系、教材编写原理、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等。

在这些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探讨语文教学技艺。

使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形成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服务,为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绪论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和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应用理论学科,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它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古代语文教育时期(从夏商周到清朝末年)(二)近现代语文教育教学时期(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49年)(三)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立和发展是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浪潮的现实之需。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与基本特征(一)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学科教学论这一学科群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语文教育现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二)基本特征1.学科内容的交融性2.学科功能的师范性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学习方法(一)研究对象1.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

2.教与学什么样的语文。

3.怎样去学语文。

4.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

(二)学习方法1.充分认清这门学科的性质及其理论体系2.掌握打开这门学科大门的钥匙(1)文献研究学习法(2)比较分析学习法(3)吸收信息学习法(4)教改实验学习法第一章现代语文教育的回顾和展望按照中国的发展历史,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时期。

第一节古代语文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融为一体的,并没有明确的语文学科概念。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二)儒家经典,如《六经》、《四书》等(三)蒙学读物,如“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

(四)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等。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一)重视认字、识字、抄字。

(二)强调读,重视读讲结合。

(三)注重熟读精思,积累知识。

(四)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五)注意指导学生读书圈点评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提倡多写、多模仿、多改作文,注重集中写作文,强化写作技能。

第二节近代语文教育近代语文教育是从晚清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本时期虽然废除了科举,兴了学校,但在管理体系和教育内容上依然具有封建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这种教育的反映。

一、近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推行“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改革措施。

(二)打破经书和史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编纂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

如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学院师生率先编写出的一套蒙学课本,打开了我国自行编写教材之门。

随后于1903年商务印书馆编纂的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该书行文平实活泼,间取游戏歌曲启发儿童兴趣,而暗寓劝诫之意。

二、近代语文教育的方法(一)继承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注重识字教学。

(二)强调记忆,对精美篇章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流利的背诵。

(三)注重讲解,课堂教学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为主。

(四)注重用范文带动写作教学。

第三节现代语文教育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我国文化教育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一、现代语文教育的内容(一)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白话文真正进入语文教育领域,大量白话文学作品编进了中学国语教材。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李大钊的散文《青春》、《今》等。

(二)教材的大量编纂。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傅东华编复兴初、高中《国文》(各六册);叶楚伧主编高中《国文》(共六册);夏丐尊、叶绍钧合编初中《国文八百课》;叶圣陶编的《国文八百课》;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辑出版的《中等国文》(共六册)等。

二、现代语文教育思想(一)贯彻教育宗旨,发扬民主教育精神。

(二)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语文教育目标。

(三)统一国语,以国语运动促进国文教育。

(四)研究教法,以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五)提倡大众语文,强化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三、现代语文教育方法(一)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贯彻和发展(二)加强对国文中的精读和略读部分的指导。

(三)加强对文章作法的指导。

(四)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四节当代语文教育一、建国初期语文学科的重建和改革尝试建国后全国中小学的语文课,一律名为“语文”,同时教材也一律使用统编本,不再使用自编本。

这是建国后语文教育的一个大变化。

1956到1958年期间,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一)建国初期语文教学的主要特点1.比较重视为政治服务2.语言文字的教育包括了现代口语的教学和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教学。

3.加强扫盲识字教育。

4.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1.更新语文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教育。

2.全面训练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并重。

二、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时期的语文教育这一时期语文教育受到了政治的极大影响,“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偏离了方向;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进行了积极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再遭劫难;粉碎“四人帮”之后才拨乱反正。

三、改革开放的语文教育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语文教育经历了探索、走向正途、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

这一时期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颁布核心的语文教材的出版,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相继成立,各省也成立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创办了一大批语文教学期刊,涌现出了一批语文特级教师,成为语文教改的旗手。

在上世纪末进行了语文教育大讨论,引起了人们对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

纵观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语文教育的内容变化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70年代末的教材具有严密体系、训练严格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的语文教材体现了大胆尝试的趋势而90年代的语文教育则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

(二)语文教改实验热潮此起彼伏。

如: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风格;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

(三)语文教学理论逐渐提升。

尊重语文教学规律,追求语文教育科学化;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

四、21世纪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展望(一)语文教育的理念更新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2.树立师生合作的观念。

3.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

4.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5.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精神的关系。

6.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全方位建构(三)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五)评价体系的全面实施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课程新理念概说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推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新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从而给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第一节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20世纪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一直不休,论争大概围绕的两个问题,即为什么教语文?教什么样的语文?论争焦点的变化线索:文道之争——工具性与思想性之争——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一、语文课程基本性质如何给语文课程定性,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学语文?学术界对语文构成要素有不同理解。

人们普遍接受的对语文的界定:语文是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总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的表现。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提出的背景。

人文性的内涵——培养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互联系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解决的是为什么而学的问题。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的地位是由它的性质与课程的定位标准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它是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语文课程是文化基础课,它在强调听说读写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强调了思想文化的内涵。

三、语文课程其他性质(一)综合性(二)社会性(三)文学性第二节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行为风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的特点有:(一)注重情感熏陶感染与学生的独特体验。

(二)注重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含义。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和策略。

第三章语文课程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目标的概说教育目标体系中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三者间的关系。

对语文课程发展变化情况的认识。

第二节语文课程总目标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关于语文素养的总体要求,集中体现课程设计者对语文课程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设计的设计方式、设计纬度及内容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