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二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二章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四)教育内容应随着儿童的发育程度和认识水平 的增进而增加,不可超过“分限”。
(五)注意给儿童留有一定余地,使他们能学得活 泼主动,真正消耗吸收。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用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作比喻, 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 根据年龄之异,把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 区分开,把“社学”专门作为儿童教育机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胎教
早谕教
二、贾谊的学前教 育思想
选左右
重儒术
贾谊对古代胎教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 我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首先,
其次,要对孕妇 再次,安排适当
要选择配偶,胎
举行“正礼”的 的环境及人员对
儿的状况并不单
教育。
孕妇予以影响。
由母亲决定。
(二)早谕教
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开始:
递进过程。
“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 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 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 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针对他们的身 心发育水平来施教。
(三)教育不但要适应儿童的发育水平,而且也要 适应儿童的认知水平。“童子的格物致知” 。
早”字,认为早期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期,当婴幼儿的 赤子之心尚未受到外界熏染时,对他实施教育就会收到 最佳的效果;同时,早期教育也是整个人生教育的最重 要阶段,个人幼时接受的教育往往决定着他日后的成长 道路,稍有不慎,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三)选左右
慎选左右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为加 强皇太子的早期教育,在宫廷中应设“三公”、“三少”。
二、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将一个人 的教育分为 “小学”和
“大学”两个 阶段。
《小学》是旧 时封建社会的 小学教材,宣 传孔孟之道, 灌输封建思想。
(一)重视蒙养教育
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小学”:8岁-15 岁,任务是培养
“圣贤坯璞”。
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
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须知》、《学则》)。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2. 根据脾性之异,把儿童分为刚性的“狂 者”型和柔性的“狷者”型。 3. 根据才能之异,对于认识水平高的授以 较高深的内容。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顺导性情, 鼓舞兴趣)
(一)提倡教育儿童一定要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 悦”。 (二)儿童的特点是喜欢玩耍游戏而不喜欢拘束。 (三)忽视儿童的兴趣,压抑儿童学习积极性,那就如 同遭到冰霜的伤害。 (四)王守仁严厉斥责教师把儿童当作囚犯一样来体罚。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 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二)、提倡及早施教
为什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施教呢?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 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
(五)、主张博学致用
颜之推认为,学习能够使人博学多识。 人不但需要广博的知识,还要抓住要领,能 够灵活致用,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博,夸夸 其谈,不要要领。
(六)、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重视风气熏陶)
绝大多数人的品性是在后天环境和教 育的熏陶下,多方习染而成的。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 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蔫。”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二)、提倡及早施教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神情未定”——潜移默化、自然熏陶——“不教而教”
(三)、主张慈严结合
主张“父母威严而有慈”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 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 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怒日隆而增怨,逮 于成长,终为败德。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字介。中国古代文学家,教 育家。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士族官僚之家。生 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幼年丧父,不辍于学,七岁
能诵《鲁灵光殿赋》。十二岁时,萧绎自讲《庄》、《老》,曾为门徒, 然性不喜道家之言,故仍精研其家世传之《礼记》、《左传》。 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 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三为亡国之人”。
(四)、提倡正面教育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正面教育为 主,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重视榜样的教 育作用。同时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 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 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宁波余 姚人,因曾筑室于会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 家、道家、佛家。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 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 之”,为他改名为“守仁”。
“三公”:包 括太师、太 傅、太保。
“三少”:包括 少师、少傅、
少保。
师、保、傅是太子最 早、最重要的教育者, 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 影响着太子德性的形 成,最终关系到国运
能否长久。
(四)、重儒术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他向统治者进言, 要求注重儒术,按照儒家的理想人格来塑造太子, 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太子 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应注重《诗》《书》等 儒家经典的传授。在贾谊看来,儒家经典不仅是古 代文化的记载,而且含有丰富的道德涵养和价值。
(一)、注重家庭教育
“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 所服” “亲”是“信”的条件,而“信”是 “服”“诲”的前提。
(二)、提倡及早施教
颜之推主张对幼儿的教育越早越好,要 行“胎教”。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 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 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 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 术著作。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 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 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 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 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中外学前教育史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生平与著作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 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贾生、贾 子等,是梁怀王的太傅,贾谊关于早 期教育的论述,主要是关于太子教 育的论述,见于《新书》的《傅职》 《劝学》和《胎教》诸篇中。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认真总结了太子教育的经验,按太子一生不 同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将太子这个教育过程分 为四个阶段,即胎教、早谕教、选左右、重儒术。前 两个阶段属于学前教育。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明人伦”
教育的任务是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 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除了 “明人伦”,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称为学问的, 离开了“明人伦”去谈什么学问都是异端邪 说。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循序渐进,量 力而施
(一)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 育成长过程是一个有阶段的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
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 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 人,不教不知也。”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 善德性,增长知识。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源自(六)、 注意环境 的影响(一)、 注重家庭 的教育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明人伦”的儿童教育目的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四、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五、主张陶冶教育 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明人伦”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 伦”。 “人伦”: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二)、 提倡及 早施教
(五)、 主张博学
致用
(四)、 要求均 爱勿偏
(三)、 主张慈 严结合
(一)、注重家庭教育
“家教奠基, 父母有责”
颜之推把良好 的家风看作是 一个家族的传 家之道,对儿 童成长起到潜 移默化的作用。
教,素为 整密。昔 在龆龀, 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 晓夕温情, 规行矩步, 安辞定色, 锵锵翼翼, 若朝严君 焉。赐以 优言,问 所好尚,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五、主张陶冶教育
通过“习礼”、“读书”、“歌诗”等活动进 行陶冶。
“习礼”:严肃的道德礼仪教育 + 增强体质 “读书”:陶冶儿童的智慧,存心养性,宣泄情感 “歌诗”:适度表达情感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六、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全面诱导, 不执一偏)
广泛的教育内容,可以促进儿童多方面发 展。“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 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六)、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重视风气熏陶)
“与善人居”
“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 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 不利于事也。”
“慎交游”“交益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