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师大美院美术概论 复习资料

南师大美院美术概论 复习资料

美术概论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赏析题1.请说出一本你最喜欢的美术理论类著作,简述其内容,并对其中主要观点予以评价。

(不少于600字)2.“有意味的形式”是谁提出的?简要说明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P60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主要内容:贝尔在《艺术》中提出著名命题,即: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把关于艺术的定义的重点落在了“形式”之上,强调形式的第一重要性。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能够“激起我们的审感情”、这些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为“有意味的形式”。

意义:开创了视觉艺术领域中形式主义的先河,并对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看到了形式中的审美因素,看到美术是一种有审美意味的感人的形式,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启发性的见解,纠正了以往理论中忽视艺术形式的弊端。

3.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结合实例) P75首先,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四人帮”时期的“黑画”。

反面举例,柏拉图就很强调艺术家为政治服务;儒家美学也强调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伦”等,在理论方面都不完全。

)另外,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政治处于关键地位,和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远离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的中介联系于经济基础。

(元代倪云林、清初朱耷等人,表面上画山水花鸟,但画后的政治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

)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是摆得很清楚的: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时期、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主义)4.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结合实例) P81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美术与宗教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关于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应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

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限制了美术的发展自由和独立性。

当然,美术家也还有表现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些相对自由,美术在宗教影响下也得以发展。

(像中世纪欧洲教堂里那些神像不过是宗教观念的外化,并无艺术可言。

)另外,宗教在对美术的否定中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美术在宗教的束缚下发展到一定时期,又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即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文艺复兴,赋予宗教人物人性)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最终决定发展的只能是经济。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宣扬佛本生故事题材,而唐代则以歌舞升平的各种经变为题材。

)5.美术与音乐的关系。

(结合实例)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所以美术家往往可以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也可以以绘画作品为题材。

音乐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音乐对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德国哲学家谢林把建筑称作凝固的音乐。

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是视觉的音乐”。

法国印象派音乐在印象派绘画的直接影响下产生。

)6.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结合实例)绘画和雕塑等在创作题材上常常对文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依赖性,许多美术作品往往是根据文学原著所提供的题材和情节创作出来的,是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复述。

美术和文学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方式,这就是绘画和诗歌的互相融合。

美术和文学都提倡写实,美术与文学经历的过程相似,文学和美术都注重表现自我,二者的统一在于其相异又相通,总之,在艺术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美术总是与文学有着不解的缘分。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曾说过: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重视诗画的联系,历来提倡诗画结合,取长补短。

)7.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理应该首先肯定下来。

当然,在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8.形式美与形式感。

P148形式美主要是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形式感则是指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

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都有关系,是美术显著的审美特性。

形式感具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指在美术作品中,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组合。

9.美术家所应具备的素养。

P1751.美术家的艺术天赋与专业技能2.美术家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3.美术家的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4.美术家的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10.结合实例,说说美术创作中的情感活动。

P199在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始终充满着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活动是美术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如我国唐代怀素的狂草,西方现代康定斯基、波洛克、等人的绘画,称为抽象艺术。

但这些作品的艺术在于其情感。

观众从中感受到气势和力量,一种内在的与外在的节奏与韵律的美因此受到感染。

在美术创作中,情感的活动是以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为基础进行的,主体的情感活动不能脱离客体的感性形式以及人对这感性性的形式的认识。

认识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的最初阶段就是感觉。

感觉可以引起生理上的反应,即感受。

由感觉引起的感受,是情感活动的基础。

(例如,不同色彩的感觉会引起不同的感受,红橙黄等色彩温暖、热烈,蓝青紫等色彩寒冷、恐怖)在审美过程中,由感觉进入知觉再到表象,认识逐渐深入。

客观物质世界或客观对象引起人的生理或心理的进一步反应,就由感觉进入到了情绪,甚至爱、憎等情感。

情感活动继续发展,到最后就进入到情操、激情和美感,这是高级的情感。

激情是美术创作的巨大动力,使美术家发挥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

如德拉客洛瓦的《希阿岛的屠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这种由感受到情绪直到激情的情感活动,是审美认识和美术创作中主要心理活动形式之一。

但并不是每个美术家都会按照分析的各个步骤来进行创作,分析介绍的只是一般的审美认识、创作活动和心理活动规律。

即兴的创作,在创作的当时似乎不涉及认识,不涉及现实生活,实际上却有其前认识的过程。

11.什么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P219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它作为艺术思想来看,它的基本原则即是强调美术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亦即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的表现,是对社会生活做形象的、真实的、典型的审美认识,并利用恰当的造型手段将这种认识所得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评价表现出来。

在表现手法上,现实主义美术一般采取写实的方法,注重细节的真实,尽量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绘,同时通过典型化的手段揭示生活的真理。

就其精神本质而言,有相当大的包容性。

12.美术批评是调节美术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重要中介力量,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280第一,美术批评在美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第二,美术批评还能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美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美术的接受。

第三,美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13.美术创作构思的三个环节。

第一,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第二,内心视像的酝酿和孕育;第三,审美意象的形成。

14.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

P187美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实质上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审美意象。

美术的传达活动或审美表现活动,就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表现手段,将意识领域中的审美意象确定下来,使其不断明晰和明确,完成美术创作,造成作品。

15.题材与素材。

P226题材是美术家在审美的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美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一定的现实生活。

素材是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活动之前的准备阶段中所搜集的原始材料。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6.为什么说美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 P264首先,在于美术作品属于“第三世界”存在者。

即它与纯自然物的“第一世界”不同,它负载着主体给予它的意义,具有符号功能。

同时它也与“第二世界”中的纯主观的思想和观念不同,思想和观念已被物化在相应的物质媒材上而具有客观性。

这意味着它不管在空间上、时间上它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超越作者的时代去面对历史中无限的接受者。

其次,对美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必特征。

第三,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的过程,而且在形态上它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不同所构成的。

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为美术作品在历史中被接受者无限地创造奠定了基础。

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就会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

从根本上说,这种创造性还在于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融合。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增值方式也为接受者的无限创造提供了可能。

更进一步看,接受的无限创造性还表现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

美术接受创造的无限性,也表现在个体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和社会群体接受的共时性组合上。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美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美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17.以圆明园为例分析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创作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

前者是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传达活动阶段。

美术创作过程,是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的过程,也就是构思和传达的过程。

概括地说,美术创作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美术家对于生活的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

圆明园设计思路主要是两个方面,模仿中国南方的迷人自然风景,再现中国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设计图完成后,样式房以其为依据制作烫样,待皇帝批准烫样后,设计师又根据烫样画出更为精准的施工图,予以建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