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很大,正确认识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1.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2.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皮亚杰关于“活动”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优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

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活动在内,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活动放在第一位。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特别是在学生的教育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

教师应布置情景,提供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弄、试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

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活动、研究活动、开展活动,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同时,社会交往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通过社会交往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自我中心状态,促进智力与道德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建构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方法,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4.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皮亚杰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学生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在皮亚杰看来,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

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5.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教师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是否具备掌握某一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目标。

6.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

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合作、互动的机会。

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作出判断。

7.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皮亚杰认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和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学生的成熟、经验和社会交往不同,学生会按自己的速度
和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就会使有的儿童认知快些,有些儿童慢些,从而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教学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兴趣,了解他的认知发展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接受教育,按照各自的发展步调发展,加强个别化教育。

8.充分认识学生不是“小大人”。

从思维方面讲,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通过命题思维,而学生就不同。

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学生的思维、语言才与成人一样,能够彻底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

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将儿童成人化的现象是存在的。

首先,表现在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的加大学习内容,逼迫他们学习,究其原因,就是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受教育的“小大人”;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单纯使用成人语言,对于学生的活动或语言也时常按成人的方式去理解,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克服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学生与成人所具有的质的差异,使教育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总之,我们要充分领会认知发展理论的精神实质,并把它应用到教学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