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入学测试样卷(含答案)

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入学测试样卷(含答案)

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入学测试样卷(1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最早见于(C)。

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战国策》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中“见”的意思是(B)。

A. 看见B. 谒见C.接触D. 显示3.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倡导的是(B)。

A. 无为而治B. 王道仁政C. 贵君轻民D. 称霸天下4.下列句子中“于”字表被动的是(D )。

A.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B.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C.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5.《谏逐客书》选自(C )。

A. 《史记·秦本纪》B. 《史记·秦始皇本纪》C. 《史记·李斯列传》D. 《史记·吕不韦列传》6.《谏逐客书》的文体属于古代应用文中的( B)。

A. 序跋B. 奏议C. 诏令D. 檄移7.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其中“丞相”是指(D )。

A. 萧何B. 曹参C. 曹操D. 诸葛亮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有名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 D)南山。

”A. 望B. 看C. 眺D. 见9.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C )。

A. 王昌龄B. 王维C. 陶渊明D. 白居易10.《山居秋暝》的( C)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A. 首联B. 颔联C. 颈联D. 尾联二、判断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您认为正确的,打“√”;您认为错误的,打“×”。

请把记号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3.《季氏将伐颛臾》章是选自《论语·季氏》。

(√)4.《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采用的驳论方式是反驳论证。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其中“树”的意思是“树木”。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其中“大方之家”的意思是“学问高深的人,懂得大道理的人”。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其中“赍”的意思是“送给”。

(√)8.《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9.“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其中“垂”的意思是“流传”。

(√)10.《论毅力》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11.“气,水也;言,浮物也。

”这种修辞手法属于“比喻”中的明喻。

(×)12.“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其中“会谈”的意思是“双方或多方共同商谈”。

(√)13.“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

”其中“史鉴”是泛指史籍。

(√)14.《断魂枪》这篇小说的警世意义是:必须面向世界,必须与时俱进。

(√)15.《再别康桥》一诗体现了徐志摩诗歌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16.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也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

(√)17.“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其中“凌”的意思是“侵犯,欺侮”。

(√)18.在《箱子岩》中,作者希望人们用划龙舟的精神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19.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孤城”就是指玉门关。

(√)2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尔”的意思是“如此,这样”。

(√)2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是指剑桥。

(√)22.“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其中的“趾相错”形容人多。

(√)23.《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意思是:把您的种植原理,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去,可以吗?(√)24.“闻鸡鸣,即起盥栉。

”其中“盥栉”的意思是“梳洗”。

(√)25.《报刘一丈书》采用了漫画式的夸张笔法,揭露了当时官场的丑恶,表现了作者决不向权贵低头献媚的志节。

(√)三、多项选择,共6题,每题5分.,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能是多个,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沙滩上的脚迹》最后写道:“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地前进!”其中“心火”象征(BCD)。

A. 心中的怒气B. “他”追求“真的人的足印”的动力C. “他”的精神支柱D. 理想之火2.主题即文章的主旨、立意,要求(ABCD)。

A.正确B.深刻C.鲜明D.集中3.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ABD)三要素。

A.论点B.论据C.论难D.论证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CD)。

A.比喻B.对偶C.谐音D.双关5.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ABD)三要素。

A.论点B.论据C.论难D.论证6.《爱尔克的灯光》一文将(ABC)熔于一炉。

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样卷(2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游刃有馀”这个成语的出处是(C)A. 《论语》B. 《左传》C. 《庄子》D. 《战国策》2. “弃甲曳兵而走。

”其中“兵”的意思是(A)。

A. 兵器B. 军队C. 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D. 指军事或战争3.《谏逐客书》一文的说理方法是:正反并论,(B)对举。

A. 厉害B. 利害C. 利益D. 祸害4.“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采用的修辞手法是(D)。

A. 比喻B. 排比C. 层递D. 对偶5.“惟陈言之务去”写作主张的提出者是(A)。

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6.周作人所参加的文学社团是(A)。

A. 文学研究会B. 创造社C. 新月社D. 沉钟社7.跟《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A. 惊天动地B. 惊心动魄C. 一声惊雷D. 打草惊蛇8.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雪山”是指(C)。

A. 天山B. 昆仑山C. 祁连山D. 岷山9.我国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D)。

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岑参10.李白的《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象征意义是(D)。

A. 心绪茫然B. 壮志未酬C. 前途暗淡D. 世路艰险二、判断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您认为正确的,打“√”;您认为错误的,打“×”。

请把记号写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2.《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3.《马伶传》中“伶”的意思是“指戏曲演员”。

(√ )4.“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是: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庠序”的意思是“古代乡学,泛指学校”。

(√ )6.李白的《行路难》中使用了关于吕尚典故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

(√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其中“见背”的意思是:弃我而去世,是长辈“死”的婉辞。

(√)8.“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类比法。

(√)9.“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其中“原”的意思是“原来”。

(×)10.《灯下漫笔》一文中,作者所说的“第三样时代”的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不再做奴隶的时代”。

(√)11.《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著作。

(√)12.“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其中“博物”的意思是“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13.“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其中“阙”的意思是“通‘掘’,挖”。

(√)14.《论气节》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作者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

(√)15.《前赤壁赋》继承了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传统表现手法。

主客对话的实质是代表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客”宣泄了作者因政治失意产生的苦闷,“主”则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最后“主”说服“客”,即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6.杜甫的整个诗歌创作,就是他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后人把他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和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称为“诗史”。

(√)17.“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

”其中“直”的意思是“价值,后作‘值’”。

(√)18.《氓》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以比、兴为主。

(×)19.杜甫《蜀相》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

(×)20.“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穿”的意思是“穿上”。

(×)2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中“几多”的意思是“多少,几许”。

(√)22.《故乡的野菜》是一篇描写江苏地区民情风俗的散文。

(×)23.“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其中“颇”的意思是“很,相当地”。

(√)24.《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对姐姐的回忆采用了插叙的方式。

(√)25.“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其中“点缀”的意思是“指一种增加美感的衬托或装饰”。

(√)三、多项选择,共6题,每题5分.,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能是多个,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ABC)。

A. 真实B. 典型C. 新颖D. 虚假2.(ABCD)都属于韵文的范畴。

A. 诗B. 词C. 曲D. 赋3.《爱尔克的灯光》一文将(ABC)熔于一炉。

A. 叙述B. 议论C. 抒情D. 说明4.“养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这几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B)。

其根而竢其实,加A. 比喻B. 对偶C. 排比D. 层递5.《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写了(ABD)等三种野菜。

A. 荠菜B. 黄花麦果C. 蒲公英D. 紫云英6.《选择与安排》:“一部戏剧或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群龙无首,必定显得(AB)。

”A. 零乱B. 芜杂C. 丰富D. 多彩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样卷(3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狡兔三窟”这个成语的出处是(D)A. 《论语》 B. 《左传》C. 《庄子》 D. 《战国策》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