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杜仲落叶乔木,高达20米。
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
皮、枝及叶均含胶质。
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长7~15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叶柄长1~2厘米。
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无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长的子房,子房1室,顶端有2叉状花柱。
翅果卵状长椭圆形而扁,先端下凹,内有种子1粒。
花期4~5月。
果期9月。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
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喜阳光充足、温和湿润气候,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丘陵、平原均可种植,也可利用零星土地或四旁栽培杜仲种子育苗的方法一、播前处置将种子装入塑料编纪念品袋内,悬挂通风凉爽处,于12月下旬直接入畦播种。
杜仲种子于10月底采下后,悬挂存置,12月下旬用清水浸1~2天,每天换1次清水,最后一次换水时加少放硫酸铜或代森铵(锌)、多菌灵,以灭病菌捞出滤至以播种时能撒开不粘手,直接入畦播种。
杜促种子寿命为1年,种子发芽率与成熟度、新鲜度关系密切,老熟的种子发芽率低,春播发芽率则更低。
二、入畦播种1、整地施肥选择沙田或沙壤田,播前反复耕耙2~3遍。
在最后一次耕耙前肜复合肥“打茬口”。
做成1米畦,掏淆20~25厘米深,沟内施圈肥或撒复合肥及菜饼,也可用人畜尿粪打底,覆土低于畦面1.5~2厘米。
2、种入畦在施有基肥的沟内按5厘米间放1粒种子或稀稀匀匀地撒在沟内,过密者则拣起另摆稀处。
覆草木灰混和土或细土1.5~2厘米。
畦上顺沟向平铺稻、茅草保温。
盖草不必过厚,以免苗齐后掀草时顺势带出幼苗。
3、灭鼠治虫防病稻草盖畦后,招引老鼠极快,老鼠咬吃杜仲籽极为严重。
必须即时投药诱杀老鼠。
苗出土的15~20天前,即用1:3的呋喃丹和黄土拌和撒畦面,毒杀地老虎。
苗基本出齐即掀去稻草、茅草,再撒一次1:4的寿辰百虫粉和草木灰和细土。
干瘪籽或因杜仲结籽灌浆期遇旱,其籽内肉呈黑色,不要有“铺铺看”的侥幸心理,更不要和壮实籽一块育苗,以防壮实籽出苗后感染上立枯病。
三、苗期管理1、间苗出苗过密的幼苗间出另行移栽,使其保持株距8~10厘米左右,以苗基本出齐后开出真叶前移栽为佳,未开真叶其根部几乎无须根。
在阴天或傍晚用硬竹片轻轻挑出(尽量带泥),随挑(一把)随栽,栽后浇水,7~10天后用极淡人尿粪或尿素点裕浇肥1次。
2、喷药保苗在整个苗期,要喷药防治蝗虫和随后招引来的吉丁虫、天牛等害虫。
波尔多液能防止立枯病,但苗木得了立枯病后再喷波尔多液则无济无事,应采用抗枯灵、多菌灵浇灌。
同时,要浅锄地表,以增加地温,多浇淡肥,以增强土壤肥力。
霜霉病叶有黑斑,背面似霜,落叶;菌核病表现是烂根、烂茎。
在气温20摄氏度左右,较长时间的多雨,湿度大,地力不足,以及受附近杜仲幼林病源的感染,苗圃中也易得上述病。
可采用代森铵(锌)、代森锰锌、多菌灵喷撒或灌浇。
松土增加地温,并加撒1:4的草木灰和生石灰粉于株根部,除病株深埋或焚烧,注意田间排水。
3、拔草松土幼苗出土后见草就拔,防止草荒;4片真叶后就要松土锄草。
早锄能提高地温,抗衡病源,开始1~2遍时要浅松,整个苗期松土锄草4次,8月份高温期只拔草不松土。
4、施肥苗期施肥要“少吃多餐”,以农家肥和复合须为佳,施肥要清淡,以每次松土后稀浇为宜,碳铵不宜用,以防肥害。
苗高30厘米后即可在雨天撒尿素,每亩每次用量4~5千克。
苗高40厘米后,每隔15~20天即可轻撒1次尿素。
杜仲苗秋期猛长,肥料跟上,大者当年可长100~110厘米米高,即可培养出优质苗木。
【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土壤酸性至微碱性、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深翻土壤,耙平,按株行距2-2.5米x3米挖穴,深30厘米,80厘米见方,穴内施入土杂肥2.5千克、饼肥0.2千克,骨粉或过磷酸钙0.2千克及火土灰等。
苗床整细耙平后作成1.2米的宽畦。
2.繁殖方法可用种子、扦插,压条及嫁接繁殖。
生产上以种子繁殖为主。
(1)种子繁殖宜选新鲜、饱满、黄褐色有光泽的种子于冬季11-12月或春季23月月均温达10℃以上时播种,一般暖地宜冬播,寒地可秋播或春播,以满足种子萌发所需的低温条件。
种子忌干燥,故宜趁鲜播种。
如需春播,则采种后应将种子进行层积处理,种子与湿沙的比例为1:10。
或于播种前,用20℃温水浸种2-3天,每天换水1-2次,待种子膨胀后取出,稍晒干后播种,可提高发芽率。
条播,行距20 - 25厘米,每亩用种量8-10千克播种后盖草,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萌发。
幼苗出土后,于阴天揭除盖草。
每亩可产苗木3万-4万株。
(2)嫩枝扦插繁殖春夏之交,剪取一年生嫩枝,剪成长5-6厘米的插条,插人苗床,入土深2-3厘米,在土温21 -25℃下,经15 - 30天即可生根。
如用0.05毫升/升。
奈乙酸处理插条24小时,插条成活率可达80%以上。
(3)根插繁殖在苗木出圃时,修剪苗根,取径粗1-2厘米的根,剪成10-15厘米长的根段,进行扦插,粗的一端微露地表,在断面下方可萌发新梢,成苗率可达95%以上。
(4)压条繁殖春季选强壮枝条压入土中,深15厘米,待萌蘖抽生高达7- 10厘米时,培土压实。
经15 - 30天,萌蘖基部可发生新根。
深秋或翌春挖起,将萌蘖一一分开即可定植。
(5)嫁接繁殖用二年生苗作砧木,选优良母本树上一年生枝作接穗,于早春切接于砧木上,成活率可达90%以上。
3.田间管理(1)苗期管理种子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浇水施肥。
幼苗忌烈日,要适当遮荫,旱季要及时喷灌防旱,雨季要注意防涝。
结合中耕除草追肥4-5次,每次每亩施尿素1-1.5千克,或腐熟稀粪肥3000 -4000f克。
实生苗若树干弯曲,可于早春沿地表将地上部全部除去,促发新枝,从中选留1个壮旺挺直的新枝作新干,其余全部除去。
(2)定植1-2年生苗高达1米以上时即可于落叶后至翌春萌芽前定植。
据上述株行距,每穴1株。
幼树生长缓慢,宜加强抚育,每年春夏应进行中耕除草,并结合施肥。
秋天或翌春要及时除去基生枝条,剪去交叉过密枝。
对成年树也应酌情追肥。
北方地区8月停止施肥,避免晚期生长过旺而降低抗寒性。
桉树桉树属桃金娘科桉属,原产于澳洲,我国主要种植于云南、广东、广西及川西等省区。
种植品种有蓝桉、直干蓝桉、柠檬桉、大叶桉及观叶型铜钱桉5种,桉叶可以提取桉油(芳香油),叶及精油可入药,有消炎杀菌、健胃、祛痰、驱风之效。
木材具有质细、耐腐,心材可抗白蚁,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造船、码头、造纸、矿井、养畜圈舍、燃料等各行各业,经济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随着西部大开发及长江、珠江防护林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的进展加快,桉树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前景看好。
一、适宜的环境桉树喜温暖气候,但不耐湿热,气候过热生长不良;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2400米的地带,耐寒性不强,仅能耐短暂时间的-7℃左右的低温,如果在-5℃下经2-3天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冻害,轻者小枝枯死,重者会全株枯死。
桉树性喜光,稍有遮荫即可影响生长速度。
喜肥沃湿润的酸性土。
在良好环境下,1年苗可达1.5-2米高,3年生高达9米,10年生高约20米,20年生高约30米,以后生长渐慢,6年生即可开花结实,15年后进入盛果期。
二、播种于11-12月采种,次年春播,也可在7-8月采种,当年播种。
每100千克果实可获种子1.5千克,千粒重蓝桉为2.8克、直干桉为1.5克,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
1、母床育苗。
选择土壤肥沃的菜园地做苗床地,在3月中旬播种,精细整地理墒,墒宽1.2-1.6米。
将种子浸泡48小时后,用细沙拌匀种子撒播于苗床上,用细粪土覆盖1-2厘米厚。
浇足水后盖膜,播后7-10天可出土,土壤保持湿润、通风,防止高温烧苗。
当小苗长至5-10厘米高时,揭膜炼苗;苗长到30-40厘米高时,宜选阴雨天移栽,易成活。
在滇中地区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移栽最佳。
2、营养袋育苗。
营养土装袋后,将浸泡好的种子播于袋中(每袋2-3粒),再覆盖一层细粪,浇足水后盖膜,注意通风和保持水分。
在小苗成长期间定苗,拔出弱小苗,每个营养袋留1株。
待小苗长至10-20厘米高时可以移栽,一般3月上旬育苗,6月上旬雨季进行移栽。
3、苗床管理。
待幼苗出苗后,拔除苗床的所有杂草。
桉树幼苗易发生立枯病,发病初期每亩用70%敌克松500倍液(每亩用100千克药液),喷淋或浇泼苗床2-3次,每次间隔时间10-15天。
三、移栽及幼树管理1、移栽。
6月上旬雨季开始后进行移栽,塘深40厘米,直径40厘米,每亩植300株(株行距1×2米),栽后浇足定根水,培土要高于地表,防止积水烂根和土壤板结,利于幼树成活生长。
2、施肥及虫害防治。
成活后,每亩用复合肥50千克或普通过磷酸钙40千克、尿素10千克,于塘周施用。
桉树易受黄蚂蚁为害,在移栽成活后,用10%二嗪磷颗粒剂每亩500克或3%辛硫磷每亩1千克拌在化肥中,施于塘周与土壤拌匀,可防治黄蚂蚁的危害。
3、幼树管理。
成活后的幼树林应禁止放牧,及时铲锄树苗周围的杂草,有条件的松土,保持土壤疏松。
树苗长至2-3年后,每年进行修枝1次,修除下层细弱枝,有利于通风透光,保持树苗的成长。
4年后即可采叶提取芳香油。
综上所述,桉树的栽培管理中壮苗的培育和移栽后1-2年的幼树管理很关键,第3年后的管理主要是修剪枝条、培育树干成材。
因此,种植桉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