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画境注真情—王维后期诗风浅探张晓静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描绘优美空灵的自然风光,表现他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具有画境和禅境。
那它们都表现在哪里?本文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画境禅境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少有才名,现存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
他能诗会画,精通音乐,书法亦为大家。
王维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
其诗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色彩明丽、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高超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具有画境。
王维在文学上成就很高,而且多才多艺,他的水墨山水画(首创)造诣很高,他自己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所以他擅长以绘画手法入诗,使诗歌具有了绘画的趣味。
唐代殷璠评价王维的诗是“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河岳英灵集》);苏轼则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论断(《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王维“诗中有画”的具体体现是:(一)善用绘画中“经营位臵”的手法,运用透视学原理,采取虚实、远近、大小、主次、疏密、藏露等手法进行巧妙的画面布局与构图,创作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完整的画面,使诗境具有画境。
透视可分线形透视和空气透视。
线形透视。
如《北垞》:“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画论》:“山林青翠断,江向白云平。
”《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都运用此原理,写出了近清远模糊。
空气透视。
易写景物的深远、迷远。
红色远视时变为灰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轻舟南垞去,北垞淼南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垞》)中国绘画讲究“三远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谈“三远法”说,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本书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送梓州李使君》用的是这种典型的“高远法”,诗一起句即气势轩昂,非常突兀,使人视线向上;结句“树杪百重泉”,则须抬头仰视。
这一高远突兀之势,叠合千山、万壑,使小小一首诗,呈示出疏宕阔大的画面。
这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代无名氏“山田高于屋,牛在屋上耕”(平远)“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高远)“分野中峰变,”“树峰出云端”(深远)“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林疏远村出,野旷空山静”(平远)等。
还有“借窗观景”等手法。
(二)善于借鉴绘画中色彩、线条的运用方法创造诗境。
颜色。
偏爱淡墨、水墨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浓墨重彩:写出青山绿水。
《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使诗清新亮丽。
重视对明暗深浅差异的表现,特别是写雨中雨后之景。
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其他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处山后”、“雨中草色绿勘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在用彩方面,善写夕阳,表达感伤无奈的心情。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辉。
”线条:用简练、优美而又和谐的线条组合表现物象。
《画论》上阐述得非常精妙:“画之为理,犹之天地古今,一横一竖而已。
石横则树竖,树横则石竖,枝横则叶竖,云横则岭竖,坡横则山竖,崖横则泉竖。
密林之下,亘以茅屋,卧石之旁,点以立苔,依类而观,大要在是。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深谙画理,用圆、斜线条勾勒的,最具仪态。
你看:“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落日是圆形的,孤烟是线形的;“渡头”横躺着,“墟里”竖立着。
这样简简单单的横横竖竖、圆圆曲曲,不就数笔勾勒出了“横斜平直”相生相破的美学原理吗?后人也有如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名句。
具有禅境。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诗叟》)说明王维的诗歌受佛教影响很深,因而有“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少年时代,正是"东山法门"在中原兴盛、广为流传的时期;其母崔氏,"师于大照禅师三十余岁,驰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对王维的影响也很深。
加上仕途的不顺,这都促使王维用禅宗的思想见解去领悟生命,感悟社会动态。
“禅”指禅悟、智慧,其主导思想是:以佛性万有为基础,构筑一整套“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认为体现佛性的法身遍及一切事物,人人都有佛性,“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认为世间一切可感知的物象及人的内在情感都是虚幻的,只有人清净的本心是真实的、永恒的。
人应排除现实世界和内在情感的干扰,达到对现实苦难的解脱,就必须发现自己的本心,回到“梵我合一”的境界,达到对整个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终极真理的理解。
“禅”要求自心觉悟,追求一种超经验的内心自悟,通过在空明澄净的环境中进行一种非理性的直觉体验,泯灭我心与自然的境界,使我心与自然融为一体,浑融一片,从而领悟本心清静、一切空无的终极真理:一个“空”字。
它对王维诗的影响表现为:(一)直接用禅典、禅语入诗,或吟咏佛迹,来表现诗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使诗充满禅趣、禅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这些诗仅借写一物、一景、一机,就创造了一个“空、寂、闲、静”的禅境。
这种禅境是诗人在孤独与寂寞中,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
他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无心而有意地观照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的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
虽然是人闲、夜静、山空,但花开花落,鸟鸣水流,大自然依然演化着它本来的一切生动。
然而自然即便极动,它本质上也是极静,万物即便是万物,它实质上也不是万物。
一切物境都生灭无常,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
佛禅修持的任务就是得心见性。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顺应自然,还归自然便是归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是挂心头,一年都是好时节”。
因此,野花幽发,谷鸟幽鸣,空林寂寂,松风似秋,均是参禅悟道的最好契机。
如《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水泉,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泉水激石、垂杨拂杯、春风送花,都在无意之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自然万物生灭变换,各随其宜,各得其所,是生动形象的禅理论。
诗人在山水中证悟得自然,证悟了本心。
从而“心”与“自然”之间获得一种不可间离的融汇。
于是,“随缘任运,我心即佛,自性不染着,心但无不净”等禅理禅趣禅味无不尽寓其中。
(二)在探讨生死无常的人生课题时体现出禅意、禅趣。
禅宗的目的就是唤出人的平常心。
古诗常表现的两大主题是“出入(仕途)”和“生死”。
王维通过自己的解说,消除人的欲望,唤回他的平常心。
他有“苦集灭道”四谛只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以禅趣入诗,表现彻悟后获得的禅悦,即主体体验宇宙人生在瞬间获得的直觉感悟,是物我合一,人与境谐,“忘我”的境界。
如《终南山》“中岁颇好道,晚见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南宗禅的参禅活动,不是在暮鼓晨钟中苦苦修炼,也无面对青灯古佛,甚至连北禅的习静打坐也一概废弃,而是劈柴担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场,认为禅悟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
这首诗真切地描绘了王维的参禅活动,可见,王维确实已经掌握了南宗禅的真谛。
(四)借助直觉、暗示、感应、联想的方式创造禅境。
王维善于塑造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境界,写寂静空灵的山林,若隐若现、光影明灭的薄暮,刹那生灭的景物,构成一种空、寂、闲、静的禅境,表现对人生的体悟和理解。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表明了万事无意义的轮回。
《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等诗中,宁静空旷之景衬托山的幽然,体现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
《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栾家濑》“跳波自相溅,白鸟惊复下”,写到秋雨自下、浅流自泻、跳波自溅、白鹭自飞、水落石出、天寒叶稀、山路无雨、空翠湿衣等,也该是进入了“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了吧。
至于《书事》中的“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答裴迪》“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便是已体悟到了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永恒宁静归远悠然清寂的境界了。
王维诗风格淡远,意境幽绝,成功实现了诗与画、诗与禅的结合,不仅提升了诗的思想蕴含,也拓展了山水诗的境界,不愧为代宗奉之的“天下诗宗”。
参考文献1、谈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审美情趣朱凤华理论界2005,092、佚名《诗佛王维》《科学导报》2004.63、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8.4、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5、逸情禅趣自空灵——探析王维山水诗的空灵之美黄文宁夏教育2005,Z16、禅宗思想与王维山水诗的完美融合韩国彩李彩旗沧桑2005,Z17、佛教与山水诗毛妍君中国宗教2005,108、谈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审美情趣朱凤华理论界2005,099、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曹健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0910、诗性背后的自然景观——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境的绘画性薛和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