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 城市化 三四节

社会学概论 城市化 三四节


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 (1)城市人口大、密度高。(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确 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之一。此外, 也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或乡的一个基本指标) • 世界人口的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 洲西部、北美洲东部
•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 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职业上、财富上、科学文化 素质上以及社会背景上的异质化。
• 3.亚文化论 • 来自于美国社会学家费希尔有关城市问题的理论, 据说,是建立在”城市决定论“与人口构成论”的 长处之上。 • 认为,人际关系之间能否维持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 促成各类社会问题的发生。这是亚文化群体赖以存 在的基本条件,失去则该群体面临消亡,社会问题 亦无从发生。
• 二、城市规划
• 4.勒•柯布西埃的“阳光城”
• 认为,就一定地域空间而言,采取大量的、高层 的建筑形式虽然使人口密度非但不会减少,反而 有所增加;但同时在这些建筑周围又将腾出很高 比例的空地
• 二战后,被广泛应用在旧城的改造和城市更新上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 (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 1.城市决定论 • 以齐美尔和沃思为代表 • 认为,人口的高度集中及高人口异质性等城市特性,会造 成一种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减弱,个人对社会的疏 离感增加,导致人的心理出现扭曲以及社会治安的混乱。 • 2.人口构成论 • 以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和甘斯为代表 • 认为,城市问题与组成城市的人口群体自身的性质有关。 发现郊区的社会问题比城市少,认为是”家庭中心主义 “的结果,即,郊区居民本身注重家庭教育,富有教养
• (一)城市规划概述 • 指为了适应解决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迫切需要而 提出的理念,主要在于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加以 科学、合理的筹划。
•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的欧美 各国 • 近代欧美各国的城市规划一般遵循两条线索展开, 即市区计划(以旧城改造为重点)与新城规划 (卫星城建设规划)
• (二)几个影响深远的欧美城市规划思想
• 一方面,使个人独立性和自由度增强了;另一方面, 使城市的团结力和整合度减弱,使社会秩序的维护变 得复杂、困难。
第四节 城市பைடு நூலகம்题与城市规划
• 一、城市问题
• (一)概述: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 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后,特别是现代。 • 交通拥挤、堵塞,住宅问题,环境污染等等,此为城市社区所独 有;人口、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社 会保障问题等,为城市与农村所共有,但城市社区表现得更为集 中、严重。
•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绝大 部分人彼此都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事为本。 •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邻里、街坊等传统社 会初级群体趋向衰落。
•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 高流动性打破了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同时又推 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
• 3.马塔的“带型城市”
• 1882年,提出发展“带型城市”,即使现有的城 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 认为,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 展成带型的。 • 典型案例:1943年的伦敦规划,1948年的哥本哈 根规划,1961年的华盛顿规划,1965年的巴黎规 划以及1966年的斯德哥尔摩规划
• 1.霍华德“花园城市” • 认为,根治当时城市主要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使人 们回到小规模的、开放的、经济均衡和社会均衡 的社区。该模式集中了城市、农村的优越性而又 避免了城市环境恶化与农村缺少机遇的不足。
花园城市
• 2.芒福德的“有机秩序”
• 认为,解决现代特大城市的城市问题的唯一办法 是解散特大城市,并制定了内容广泛的计划:
• (7)城市文化世俗化。 • 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人们勇于竞争,不断进取,自我实 现;另一方面,强化了一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能造成 个人对社会的疏离感。 • • • •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主要变现在 1.城市生活水平与质量高 2.社会化程度高 3.开放性强 4.生活节奏快
•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 合度低。
• (三)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 认为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征, 即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并从这三个基 本特征出发,系统地推演出其对城市生活的各个侧面所产 生的作用。
• 上述探索的缺陷在于: • 1.都只是对资本主义城市生活的研究,虽然包含着城市生 活的各种共性,但终究难以全面普遍化。 • 2.上述社会学家都认为城市生活取代乡村生活具有必然性, 但又对此感到悲观。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 征
一、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 (一)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 礼俗社会以乡村为特征,具有强烈的内聚性,社会关系 融洽;法理社会以城市为特征,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 和规范,个人主义,甚至相互敌对。
• (二)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 认为大城市型特性是: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 理性和非感情化,而这种城市个性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 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 • 城市人多用理智而不用感情来处理日常事务。
• (1)必须保持低密度(2)必须限制城市规模 • (3)人们必须生活在自然的、露天的绿色环境中 • (4)社会交往必须保持在一个基本的水平,以确保身体 健康和社会关系的健全 • (5)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应成为新城市建设加 以关注的焦点 • (6)居住区是新城建设的主要单位 • (7)强调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 • (8)车辆交通与步行交通相互隔离 • (9)新城市是一个完全的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