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文化与园林植物配置

诗词文化与园林植物配置

诗词文化与园林植物
设计部:林静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景与人同。

”春夏秋冬、日升月落、风云变幻,诗人面对多姿花木,惜春伤时之情洋溢笔端。

因此,诗词中描绘园林中的植物总是染上了浓浓的主观色彩。

中国园林中,自然景物经过拟人化而赋予某种品格特征之后,不再是孤立的客观物体,而是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情景交融,意境融合,主客观之间形成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深化了园林意境,强化了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影响了在园林中对这些植物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所配置的植物都符合诗情,有文化气息。

浩瀚的诗词宝库中对植物的描述对园林中植物的选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比德”是历代文人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手法,他们将这种情结凝结于园林,选择符合心境的植物于园林中。

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因其有着高贵的品质象征顽强的性格和斗争精神,而被人们千百年来广为称颂。

梅、兰、竹、菊为清华淡泊、不作媚世之态的,象征了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还有莲藕、荷花象征超凡脱俗;松、柏象征坚韧不拔;杨树、柳树比喻依恋之情。

这些植物因诗词中成千上万次抒情而成为园林中百用不厌的选择。

苏轼诗中的“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的名句,寄予了对竹子深厚的情感。

人们因竹子青翠的色泽,摇曳的姿态,萧萧的音韵,以及中空的谦虚、弯而不屈的特性,将其意境入诗入画成为欣赏主题,并在古典园林植物设计中广泛应用。

梅花与文人结缘甚早甚深,以横、斜、倚、曲、古、雅、苍、疏为美。

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对梅的描写达到了极致;元代杨维桢赞其“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还以梅花题名,如苏州园林中“雪香云蔚亭”、“至梅亭”、“梅屋”等,都说明了梅花的品格影响和人们对梅花热爱之深情。

以致宋代王淇咏的一句“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的感叹充分说明了诗词对园林中植物选择的影响之深。

植物的枯荣、晨暮变化更是诗中的常景,并很深的影响了园林中四季植物选择。

春天的玉兰冷香满院、素颜照空,“虎丘山后玉兰树, 岁岁春风花盛开”,在白居易“悟得独饶脂粉态, 木兰曾作女郎来”,文征明《玉兰》中“我知姑射真仙子,天谴霓裳试羽衣”, 康熙帝言它“琼姿本自江南种,移向春光上苑栽。

”的不朽咏唱中,玉兰作为春天吉祥的象征,在南北园林以及私家庭院中成为堂前必栽之树。

在园林的创作中,诗词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的本意就是创造人们意象中的情景,诗词中对园林植物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园林中植物布局的特色与风格。

主要体现在以植物为主题的园林布局,以及植物与园林其他要素的搭配布局。

诗词对植物的写意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植物为主题的园林景观的形成。

“芭蕉夜雨”是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植物营造意象,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连雨》“碎声笼苦竹,冷翠落芭蕉”;杜牧《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中”;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

窗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等等以“芭蕉夜雨”为主题的诗词,造就了苏州拙政园中的听雨轩的植物布局。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已一丛芭蕉点景。

只要在雨夜,无论春夏秋冬,雨落在植物上,加入听雨人的心态,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为营造雨声清晰,蕉叶、荷叶、竹叶的配合,之满院充满静谧的意境而进行的精心配置。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还有一句“曲径通幽”造就了千古不朽的竹景空间,无论皇家、私家园林,还是寺庙、道观的竹景布置,大多都有“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幽壑媚幽姿”的异曲同工之妙。

在园林中,无论山涧石隙,池畔溪边,还是亭堂楼宇边,竹径直径无不适宜,这已被千年来的景观及其效果所证实,新西湖十景“云栖竹径”便是杰作之一。

而“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和郑板桥的“几枝修竹几枝兰”则是竹径与兰花或藤萝的空间搭配,使其更具
有了清幽之趣。

北京的“紫竹院”公园是北方最大的竹林观赏园,园内不同种类50万株竹子的选择,以及“竹静通幽”、“联吟竹屋”,还有婆娑成影的各种竹景意象,亦是受感于前人诗词歌赋中对竹的描述和赞美而形成以竹子主景的专类园。

植物在园林除了作为主景,还要与其他园林要素建筑、山石与水体要素配合,相得益彰。

王维《山水诀》“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

”中将植物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一语中的,用槐、柳之类的高挑植物衬托平地楼台,可以显出楼台的雅致,用姿态奇峋的松衫衬寺观可以增加佛阁的静谧玄妙。

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在水边的一方平台上,旁边是一株高大挺拔的梧桐,四周掩映着些许翠竹,一高一矮、一疏一密,与小亭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北京法源寺天王殿寺庭前植有两株虬枝峥嵘的唐松、宋柏,与寺殿的庄严肃穆配置既不失庄重又独有韵味。

植物与局部建筑的搭配中“移竹当窗”当算经典。

缘于白居易诗作中“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

意取北窗下,窗与竹相当。

绕屋声渐渐,逼人色茫茫。

烟通香霭气,月透玲珑光”。

这种采用中国传统的自然式栽植,或是丛栽或是点栽,而不拘泥于成行成排;因竹子终年不调,耐寒经霜,适应性强而种于窗北又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微风吹过竹叶发出的渐渐之声,飘来清香之气,月色轻抚,有玲珑苍翠的竹影,何等意境。

于是“移竹当窗”成了文人园林窗前的一种传统模式。

山水间配置了植物就会协调山静水动之间的矛盾,这就对植物的选择尤其是空间布局提出了要求。

山是静的,需要有植物带来活力,补充各种动态的美。

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根据屈原《楚辞》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的辞意,布置了小山丛桂轩的围周的植物空间,小轩南边廊外的粉墙前倚壁堆叠了湖石假山,山麓缀土,种了多株桂花树,在桂树间间种海棠、腊梅、南天竹、梅花等使其“枝枝相缭”微风撩动则姿态万千。

入秋则“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桂香能久藏不散,从嗅觉上带来活力。

同样意境的还有留园“闻木樨香轩”,山上桂树丛生,桂花盛开,香飘四方,放眼亭立于土山之巅,山上树木森郁,宛然如画。

水是动的,需要植物来平衡,而“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半池秋水半池莲”的荷莲稀植反使水面宽阔感增加。

风过水面波光粼粼,而莲叶却景观其动,一静一动,风趣横生,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