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方法--访谈法
• 1 访谈提纲 • 访谈提纲的问题尽量开放,具有灵活性。
给受访者足够的余地发挥,访谈问题的封 闭会影响访谈的效果。 • 下面是一份访谈提纲:
转专业以后适应问题(学前专业学生转特
殊教育)
1 你转专业以后感觉怎么样?(开放性问题 )
追问问题: 2 你在哪些方面感觉到不适应?具体表现是
什么?(问题具有诱导性,不科学) 3 面对这些不适应你是如何处理的?
,整理成文) 4 研究的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及
伦理道德问题)
也就说,访谈的目的在于获取通过其他途径无法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
如:我们无法观察到的行为,情感,人们对自己周围世界的感受与解释 ;一些无法复制的事件(校园枪击案)。
访谈的类型
访谈按其结构性,可分为高度结构性的、半结构性的和开放式的等 三种类型。如图:
——————————————————————————————— ——
避免提出三类问题:
综合性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但这一问题中实际上包含2个 以上的问题,受访者无法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如,“你对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有什么看法?”你对目前的就业现 状有何意见或者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诱导性问题:诱导性问题中包含着某些假设性的前提和偏见 ,它可以引诱受访者在无意识中接受访谈者的观点。如, “在你进入我校学习以来有什么情绪性问题?”你对我校 食堂有何意见?
“是—否”性问题:简单的“是—否”问题几乎得不到什么 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会切断,至少是延缓了来自受访者的 信息流动。例如: “你喜欢这个项目吗?”
三 克雷斯韦尔:访谈的基本要求
• 一、抽样:确定受访者(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确定受访者 及其数量)
• 二、选择访谈类型:一对一、电话、专题小组 • 三、选择记录方式:录音(无线话筒+录音设备),笔录
他们是如何看待辍学的 (对辍学本身的评价,辍学对于 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及个人前途的影响)
其他人是如何看待学生的辍学的 对他们而言,辍学有什么教育意义,
成长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
5探讨与其他研究部分的关系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背景,研究关系及自我反思 3 研究的方法(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信效度及推广度:由于访谈对象只有一位, 但是他的职业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特校教师而言有共鸣。
研究问题的确定及目的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分支,特校教师是一个 充满艰辛的职业,除了达到普校教师基本 要求外,需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由 于教育对象的特殊并且教学效果不明显加 上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家庭原因,特校 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
• 访谈的注意事项:
• 1 恰当的地点
• 2 恰当的时间
• 3 共识—告知对方自己的研究目的,研 究的规则,回答的原则及保密原则, 需录取应征得对方同意。
4 轻松进入主题 5 及时追问—对被访者前面提到的某事
件或者观点,想法进行进一步询问, 以对于被访者有更深了解 6恰当的自我暴露—共鸣,坦诚交流,介 绍自己的相似经历及感受 7 访谈记录—一问一答
特殊教育研究方法 第二讲---访谈法
主讲人:石畅 授课班级:1207、1208班
一 访谈法的定义
在质的研究中,访谈是材料收集中常用的技术。访谈就 是一种对话、会话conversation),其目的在于从受访 者那里获取某种特定的信息。那么,为 什么要进行访谈呢?Patton的解释是:
我们进行访谈是为了从人们那里获取某些我们无法直 接观察到的东西…
(自己纪录,记录员) • 四、访谈场所:便于交谈和录音 • 五、向受访者交待有关事宜:征求受访者的同意,关于访
谈的目的、时间和用途的说明 • 六、设计一个草稿:四五页纸,列出5个左右的开放式问
题。留下空白处以作记录 • 七、做一个倾听者:礼貌谦虚,不要轻易插话,打断受访
者说话。
四. 访谈的基本要求
笔者的目的在于了解原因以及转化职业 倦怠促进职业成长的因素,为特校教师职 业成长提供建议。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研究对象:一名或者几名在特殊学校工作10年以 上的基层一线专职教师
• 研究方法:电话,面谈等方式进行访谈 • 访谈提纲的设计: • 职业倦怠的原因: • 家庭-价值冲突,家庭压力 • 社会—没本事,无前(钱)途,无地位 • 学校压力-环境封闭,怀才不遇,家长误解,学生
二访谈问题的设计
两条基本要求: 1问题的类型不同将会获得不同的信息
2尽量采用受访者熟悉的语言来提出问 题,而不要使专门术语或行话。(“就
业能力”,课桌文化,厕所文化)
问题的四种类型
前提(假设)性问题:即在某种特定情形下,受访者可能做 什么,或会是什么样。其疑问词多为:“假设…将会如何 ?”,“如果…将会”。
太笨或者自理能力太差
访谈提纲
1
确定研究对象-农村贫困地区
辍学问题研究
2
聚焦研究问题
3
定义重要概念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确定研究内容
1
探讨与其他研究对象的关系
2聚焦研究问题
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与学
1 生辍学间关系(相关因素分析)
农村贫困学生辍学原因是什么?(原因分析)
2
农村贫困学生辍学现状如何?(是什么的问题)
3
五. 访谈备忘录的正式撰写
• 1 研究问题—5w1h 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选择? 你的个人生活经验及学习经历,专业背景与
问题有何关系? 你的研究假设是什么?是否存在偏见? 你对研究结果的预期是什么?
五. 访谈备忘录的正式撰写
• 2研究对象 • 你的研究对象是如何选择的,选择的理由
? • 你是如何告知其研究目的的,是否建立恰
当的合作关系? • 研究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
五. 访谈备忘录的正式撰写
3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
4研究结论 获得哪些结论?结论间有何关系? 研究过程的反思是什么? (教材159页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名特殊学校教师职业 生涯的质性研究
关键词:特校教师;职业倦怠;职业成长
研究的假设:特校教师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而且比普校教师严重
他们如何看待自身的辍学问题?辍 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意义解释
问题)
4 这些学生如何辍学的?(过程性问题)
3定义重要 概念
某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辍学现状如何?
农村? 某农村?
贫困? 贫困地区?
学生? 贫困地区学生? 辍学现状?
返回
4 确定 研究内容
这些学生是如何辍学的 (过程、原因、结果) 辍学后他们处于何种状态 (平时做什么,与学校关系)
唱反调性的问题:就某种观点提出相反的问题,挑战受访者 ,刺激其思考对立的观点。其发问方式为:“有些人认为 …,你怎么看待?”
理想状态性问题:要求受访者描述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以 获取受访者的相关信息和对有关事项的意见。
解释性问题:要求受访者对其所说的某个问题做出进一步的 解释,以检验你是否准确的理解了受访者所表述的内容, 同时,也提供了机会,使得你可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观 点和感受。
高度结构性的/标准化的 正式的
半结构性的
非结构性的/非
预定的问题
结构强弱不等的问题
开放式的问题
预定的提问秩序 性的
灵活的,探索
口头式的调查
类似于对话
——————————————————————————————— ——
高度结构性的访谈:1问题以及提问的秩序都预先设定; 2通常用于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方面的材料:如年龄、 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与问卷调查比较),具有不可 更改性。 半结构性的访谈:1.将受访者的反应限定在一定的范 围之内2、提出问题的用词更为灵活 3结构较强与较弱 的问题混合4事先会列出一个问题清单,以引导访谈的 进行,同时允许访谈者根据访谈情况的变化来调整问 题。 非结构性的访谈(非正式的访谈):1研究者对所研究 的现象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提出恰当的有针对性的 问题。2访谈本身就是探索性的,用以提出更多访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