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1、施工测量方案1.1、施工测量放线准备工作1.1.2、施工测量放线准备(1)对所有进场的测量器具计量检定周期的审定。
(2)检核规划局给定的定位桩、红线桩和水准点。
(3)对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4)编制测控方案。
(5)每次观测成果汇总,输入计算机建立测量数据库。
1.1.3、施工测量基本要求(1)明确为工程服务,按图施工和对工程进度负责的目的。
(2)严格审核测量起始依据的正确性,作到测量作业步步有核校。
(3)根据测设场区控制网测设本楼控制网。
(4)定位、放线工作在自检互检合格后上报有关部门验线。
(5)保护好桩位。
1.1.4、定位、场区平面控制网的建立(1)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A、平面控制应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B、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必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漆600做好测量标记。
C、布设平面控制网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基础平面图、结构首层平面图找到本工程的关键部位、变化部位,依据这些部位进行控制网的测设。
D、选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2)场区平面控制基准点的复测A、首先测量员应对业主提供给的红线点(或有效测量依据点位)进行复测,符合点位限差要求后,依据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布设场区平面控制网,作为场区首级控制。
轴线控制网的精度等级依据《建筑工程测量规程》要求进行。
B、每个建筑物轴线的竖向传递使用激光铅垂直仪,投测点布设不少于6个。
(3)定位、建筑物平面控制网A、利用场区平面控制点将每个建筑物的角点准确的放样至相应位置,至少放样四个角点。
B、对每个建筑物的四个角点进行检查校核,检核无误后,方可据此建立建筑物平面控制网。
C、利用每个建筑物的定位角点,依据总平面图及基础平面图、结构流水段划分示意图,建立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
建筑物平面矩形控制网悬挂于首级平面控制网上,依据《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拟以二级为准。
D、定位使用经纬仪、50米钢卷尺。
(4)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A、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
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至少提供二个且不得低于三等水准精度要求),采用0.3㎜级精度的DIN10电子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检查,检测合格后,采用水准测法,测设一条闭合或附和水准路线(依据水准点位置及现场条件),联测场区高程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B、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C、在布设附和水准路线前,结合场区情况,在场区于甲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间埋设半永久性水准点,埋设3个月后,再进行联测,测出场区半永久性水准点的高程,作为场区的高程控制点,该点也可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D、各层的轴线控制网以各楼轴线为依据,以每个流水段内纵横各两条轴线作为控制线。
1.2、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测量放线1.2.1、基础施工测量(1)轴线控制桩的校测A、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B、采用测角DJ6型经纬仪,根据场区控制网进行校测。
(2)轴线投测方法A、施工一般采用经纬仪方向线交会法来传递轴线,引测投点误差不应超过±3㎜,轴线间误差不应超过±2㎜。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根据业主提供的桩位设立15个轴线控制桩,将轴线打在基坑的挡水台上的预埋钢板上,画上十字线,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基础施工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B、根据场区平面轴线控制桩,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点),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上,在同一层投测的纵、横轴线不得少于3条,以此做角度、距离的校核。
精度,边长1/10000,测角小于1′。
一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
控制线投点间距不应大于6米,细部线应弹出梁、柱、门、洞口边线及50㎝控制线。
弹墨线时要对准点位,小线要拉紧。
结构柱要弹轴线立线至顶,以控制梁位置。
要求墨线清晰。
(3)、基础施工中的标高控制、测量A、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施工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
并做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间的校差不得超过±3㎜,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
并用红色油漆画三角做标志,同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
B、在每个基坑边搭设四个平台,立竖直标志杆测设±0.000位置,并向下每隔整米数做环行标记,注明相对高程,作为基础阶段的标高传递路径。
施工层使用时先检测标杆的准确性,无误后,再检测三个标杆同一标高的误差,当误差小于3㎜时,方可作为施工层标高抄测的依据。
C、在施工层柱上抄测+1.000米线,误差在±2㎜以内,弹墨线标明。
D、结构混凝土浇筑前,在立筋上抄测标高,间距大于6米时加设附加筋,要求误差±2㎜以内。
用以控制结构标高及设备预留预埋。
设备预留预埋前应校核至少三根立筋上的标记,当误差大于3㎜时,应找测量员提供准确的标高。
1.2.2、楼层平面轴线及高程测量(1)楼层平面轴线测量本工程建筑物±0.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激光准直仪法。
在建筑物首层内底板上测量轴线内控点。
A、首层放线验收合格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至建筑物内,引测等级不得低于建筑物控制的等级。
根据施工前布设的控制网基准点及施工过程中流水段的划分,在建筑物内底板上做内控点,每一流水段至少应埋设4个内控基准点,埋设在偏离轴线1000㎜的位置。
基准点的埋设采用10㎝³10㎝的钢板,钢针刻划十字线,钢板通过锚固钢筋与首层楼面底板钢筋焊接,作为轴线竖向投测的基准点。
基准点周围严禁堆放杂物,以上各层在相应位置留出预留洞(15㎝³15㎝),做好防护。
B、轴线竖向投测前,应对首层轴线控制网(钢板基准点)进行校核,检测精度不宜低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以确保轴线竖向传递精度。
C、轴线控制点的投测,采用激光铅垂直仪,先在底层基准点处架设激光铅直仪,调校到准直状态后,打开激光电源,就会发射和该点铅垂的可见光束。
然后在楼板开口处用接收靶接收。
通过无线对讲机调校可见光光斑直径,达到最佳状态时,通知观测人员逆时针旋转铅垂直仪,这样在接收靶处就可见到一个同心圆(光环),取其圆心作为向上的投测点,并将接收靶固定。
同样的办法投测下一个点,保证每一施工段至少3个点,作为角度及距离校核的依据。
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并与柱立向轴线校核,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得大于所用钢尺长度(50米)。
在施工层用经纬仪连接,用墨线标明。
然后放出细部线,细部线应弹出梁、柱、门、洞口边线及50㎝控制线。
D、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投测细部轴线。
(2)高程的传递A、待首层柱拆模后,将场区高程控制点引测至首层柱上,不得少于三个,且精度不得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以此作为首层以上各层的高程控制点。
B、在首层以上的柱和顶板浇筑好后,从首层柱上已有标高点(1米线,红铅油标识)向上用钢尺沿柱身量距。
以上各层均在此处用红铅油标记,并注明其相对高程。
C、标高的竖向传递,应用钢尺从首层起始高程点竖直量取(需保证钢尺铅直),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D、每个建筑物应至少由三处(选择三个内控点)分别向上传递。
E、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误差小于3㎜时,取其平均值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量范围的中心位置。
2、土方工程2.1、土方开挖2.1.1、土方开挖方案本程采用机械开挖。
2.1.2、土方开挖组织措施(1)人员安排为了全面控制好整个土方工程的施工进展情况,现场施工设1人总负责,1名负责技术协调,现场安排2名施工员;安排2名测量工,负责控制标高和开挖界限。
(2)机械设备计划根据土方的工程量,计划设反铲挖掘机2台,根据土方开挖工作面情况随时调配机械设备数量。
2.1.3、土方开挖技术措施(1)、土方开挖是基坑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本工程的基础底标高位于砾砂层上,必须十分谨慎,严格按施工方案精心准备,精心组织施工。
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向所有参加的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交底,必须使每个操作者对施工的要求和步骤清楚明了。
(2)土方开挖方式1、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或管沟深度的1/20。
.2、土方开挖宜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
随时作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
3、在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
深度大于1.5m 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应做好基坑或管沟的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4、开挖基坑时,应分层控制挖土标高,在挖至基底设计标高前,应在基坑底面的设计标高上留30cm改用人工开挖清底,将余土用小反铲挖掘机挖至挖土机工作范围内。
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应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5、修帮和清底。
在距槽底设计标高5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橛,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
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
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6、本工程开挖土方中如有部分淤泥,须将此部分淤泥及时运走。
7、开挖时如遇地下管网等障碍物应及时报甲方及项目总工等检查处理后方可进行下步土方开挖。
8、在基础开挖中应有专人控制标高,确保开挖深度正确,严禁超挖,保证原土基础的稳定性。
9、开工前要做好各级技术准备和技术交底工作。
施工技术人员(工长)、测量工要熟悉图纸,掌握现场测量桩及水准点的位置尺寸。
10、施工中要配备专职测量工进行质量控制。
要及时复撒灰线,将基坑开挖下口线测放到坑底。
及时控制开挖标高,做到5m扇形挖土工作面内,标高白灰点不少于2个。
11、认真执行开挖样板制,即凡重新开挖边坡坑底时,由操作技术较好的工人开挖一段后,经测量工或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后作为样板,继续开挖。
操作者换班时,要交接挖深、边坡、操作方法,以确保开挖质量。
12、开挖边坡时,尽量采用沟端刀开挖,挖土机的开挖中心线要对准边坡下口线。
要坚持先修坡后挖土的操作方法。
13机械挖土过程中,土建要配备足够的人工。
开挖边坡时一般每台挖土机要每班配备4~5人,随时配合清坑修坡,将土送至挖土机开挖半径内。
这种方法既可一次交成品,确保工程质量,又可节省劳动力,降低工程成本。
14、底层开挖后即为设计场地面标高,要注意成品保护。
15、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挖运土时不得撞碰,也不得在龙门板上休息。
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