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的女人悲惨的命运——苔丝悲剧命运解析摘要:《苔丝》是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
本文拟就通过对造成主人公苔丝悲剧命运的宿命论、男权主义、个人性格的分析,来探讨作家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苔丝》;悲剧;《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作品描写的是英国19世纪末资本主义入侵农村后小农经济的破产和农民走向贫困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之下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
苔丝这一人物既具典型性又有着普通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分析,来探讨哈代的创作思想。
其中包括宿命论思想、男权主义思想以及性格决定命运的思想。
—、宿命论思想奠定了悲剧基调女主人公苔丝聪明美丽、勤劳善良,是一位有思想性格的女性,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父亲虚荣懒惰,母亲贪婪愚昧,兄弟姐妹众多,家庭经济状况恶化,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她的生命多舛,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牢牢地控制着她,使她永远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许多热心的读者读完作品后,多不禁为苔丝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抱怨哈代的铁石心肠。
然而处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哈代,尽管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中清楚地看到了在“维多利亚盛世”的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但是由于他思想上的局限性、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不能完全认清外部世界各种悲剧产生的根源,因此也就不可能正确地找出惩治社会疾病的灵丹妙药。
哈代认为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人是很渺小的,人在与现实环境的冲突中,显得非常的软弱无力。
因而错误地把人生的苦难归因于命运作祟,热衷于描写任意孤行、不可捉摸的命运,认为命运主宰着宇宙,陷入了一种永远无法解脱的宿命论思想,因此从苔丝与生俱来、不可逃脱的悲剧遭遇中也可以折射出哈代的这一创作思想。
作者的宿命论思想贯穿了整个作品。
苔丝的悲惨命运,从小说一开始就有某种预示。
当苔丝带着弟弟亚伯拉罕代替酒醉了的父亲去赶集时,弟弟满怀着希望对她说;“我们的阔亲戚会给你找一个上等人作丈夫呀!”这话并没有让苔丝高兴,却让她感到很不耐烦。
甚至“好象看到了母亲幻想中那个要向她求婚的先生向她怪笑,在嘲笑她的贫穷。
”赶集途中她家唯一的生存支柱——那匹拉货的老马也被邮车撞死,这便为苔丝的不幸命运拉开了序幕。
作家也在苔丝和亚雷初次相交时指出,当苔丝天真地看着胸前的玫瑰花时,“哪曾想到在那令人麻醉的蓝色烟雾后面坐着的正是她未来的悲剧中的‘煞星’——她年轻的生命光谱中的一道血红色的光”。
这样不详的兆头和预言快就得到了印证。
首先,苔丝在亚雷家干活期间,遭到亚雷的奸污,随后回家产下一男婴,不久要夭折,她为了躲避人们的闲言碎语来到了无人知晓她的塔布离。
可不幸的是又遇上了安琪·克莱,一个牧师的儿子,两人纷纷坠入爱河。
克莱一次又一次地向她求婚,但以前的伤痕在她的心头还隐隐作痛,因此她竭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一再拒绝克莱的求婚,最终她还是无法抵御克莱强大的爱情攻势,答应结婚。
“让自己做他的人,管他叫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亲人——然后,假如必要的话,死去——”。
作者在这两处用了被折号,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苔丝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以及心里老不塌实甚至一种不详的预感老实搅和在一起。
大概作者也觉得无法用语言准确恰当地把它表现出来,或者是知道了不忍把它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因此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揣摩。
可怜的苔丝仿佛知道“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她逃避不了厄运的。
果然在新婚之夜,苔丝在原谅了丈夫以往风流韵事的同时却未能得到丈夫的饶恕并被抛弃。
后来,走投无路的苔丝在面对重重灾难,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遇上了亚雷,冷酷而严峻的现实迫使她把自己当作牺牲来换取家人温饱,因此与他同居了。
假如故事到此为止,这个结局已经够让人心酸落泪了,然而上天对她的捉弄还未完。
由于克莱在巴西经营失败,被朋友劝说后突然归来并找到苔丝,希望与之重归于好。
但当他了解了苔丝的状况后怅然离去。
此时苔丝悔恨交加,已经处在彻底崩溃的边缘,亚雷的冷嘲热讽和挖苦使她最终失去了理智,用餐刀杀死了亚雷后,追上克莱并与他一起逃进森林中度过了五天神仙眷侣般的幸福时光,第六天清晨被送上了绞刑架,至此,“用埃斯库洛斯的话说,那众神之首结束了他跟苔丝玩的游戏”。
二、男权主义思想是悲剧的根源哈代所描写的处在“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社会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一样,是以男权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各种旧传统、旧道德、旧秩序、旧观念鱼龙混杂,同时存在。
男人不仅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家庭的主宰。
女人只是社会和男人的附属品,无权选择自己的幸福和命运。
按照传统的贞操观念,妻子的贞操是丈夫的特权,妇女失去贞操就是不洁。
因此,当一个女人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结婚,无论对他有没有感情。
而男性却没有守贞的义务,这与封建社会所倡导的“三从四德”简直是如出一辙。
加之各种旧礼教和旧道德对女性的层层桎梏和束缚,女性的生活状态更是惨不忍睹。
其实,《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
她的失贞主要是亚雷的责任,而她杀死亚雷则是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
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各种力量在苦苦挣扎。
最终她被逼得上了绞架,而社会和读者还在冷漠地议论着她的贞操,还怀疑她是否是个纯洁的女人,这是何等麻木的世情!苔丝的形象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通性,她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形象的原形和缩影。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分析,苔丝的悲剧是她所处的以男权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造成的。
谈到苔丝的悲剧命运,不能不提到与她一生息息相关的两个男人——亚雷和克莱。
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男权主义社会的代表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毁灭苔丝的一生的。
亚雷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是“魔鬼”的象征,他代表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邪恶势力。
他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有名的猎艳高手,负心汉子。
黑桃皇后和她的妹妹红方皇后都跟他有暧昧关系。
他作风下流卑鄙,利用苔丝的贫穷,假冒母亲的名义骗她去饲养家禽;利用高速赶车吓唬她,占她的便宜;在猎苑趁她精疲力尽时奸污了她。
尽管他也曾做过“回头浪子”,现身说法狂热地宣传过福音,但他的转变在重新见到苔丝的美色之后也便消失。
他还是他,彻头彻尾的一个花花公子。
亚雷在小说中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作者痛恨批判的对象。
作者从宿命论观点出发,让亚雷最终死在他自己害过的女人手中,也算罪有应得。
谁也无法否认这惩罚是正当的,是纯洁无邪对淫邪奸诈的反击。
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苦苦逼着苔丝走向毁灭的力量中也有象征“天使”的安琪·克莱。
安琪一词原是天使的意思。
在西方传说中,安琪是在云端里弹奏着竖琴的仙灵。
他在苔丝心里也的确是个天使。
苔丝在乡社游行时就曾对他一见钟情。
因他没有找她跳舞而久久怅然若失。
在奶场两人再度相见之后,苔丝便如痴如醉地爱着他——那是她的初恋,也是她唯一的一次恋爱。
克莱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作者对他的刻画要比亚雷深刻的多。
一方面,作者出于对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痛恨,揭露批判了克莱;另一方面,作者出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又美化欣赏克莱。
克莱作为具有“自由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当时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他不象亚雷那样蛮横粗鲁,为所欲为,而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他蔑视社会旧俗,讨厌城市生活,俨然是自由思想和人道主义的化身。
虽然出身在牧师家庭,但他却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没有去当一名牧师。
他博览群书,有独立的思想,他瞧不起等级、财富等差异。
为了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决定从事比较艰苦的农业,而且到农村去学习各种农事劳动。
他能克服中产阶级身份跟奶场的人打成一片,像理解朋友一样理解他们,而且欣赏他们的性格和才能。
他对苔丝的爱具有初恋的纯洁、炽热和真诚。
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纯洁无暇的象征,世间没有什么能比苔丝更加纯洁,更加甜美,更加单纯了。
他对她的爱是纯洁的、柏拉图式的,带着田园牧歌的情调。
因此他尊重苔丝,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打动了苔丝,同意了他的求婚。
可是在新婚之夜当苔丝向克莱讲述了她的过去之后,一切却突然变了样,苔丝的悲剧,还有克莱的悲剧开始了。
当无法接受的现实摆在他面前时,他伤心、失望、苦恼,他感到心中的偶像毁灭了,他的生命、他的世界全都给改变了。
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残酷的愚弄和污辱。
他不止一次冷酷地对苔丝说:“你过去是一个人,现在又是一个人,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一个模样和你一样的女人。
”而苔丝发自内心地质问:“既然我爱上了你,就要永远爱你——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无论受到什么羞辱。
那么,你又怎么可能不爱我呢?”但是这一切他都听不进去,仍然苦恼万分。
由此看来,克莱虽然名叫安琪,实际上远远不像在云中弹奏竖琴给人世带来幸福的“天使”,相反,他跟“魔鬼”所起的作用相似。
如果说,亚雷的所作所为虽使苔丝失去贞洁,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欲望的话,那么克莱的遗弃,却使她万念俱灰、生不如死。
安琪·克莱的悲剧不光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们通过他看到了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如何顽固地窒息和污染着人的心灵。
哈代在这里深刻地揭示出了资产阶级的意识、习俗和舆论是如何扭曲了人的心灵,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这便是安琪·克莱这个文学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
三、性格决定命运是悲剧的必然苔丝只是一个农村姑娘,若不是因为家庭的贫穷和社会的歧视她原可以和别的农村姑娘一样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简单的农村生活。
但是多嘴的特令安牧师带来了相关她的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让她的父亲多喝了几杯,不能按时到卡斯特桥送货。
勇敢的苔丝只好带了弟弟一起去赶马车,没想到闯了大祸,弄死了“王子”,开始了她的悲剧,这悲剧的开始,也反映了她的性格,她是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遭到厄运的。
她太纯洁,太勇于作自我牺牲。
她的这个性格却不断地给她带来灾难,这真是太不公平了!当苔丝失身于亚雷后,她选择了离开她回家的路,这是一个朴素的决定。
让我们不妨作这样一个设想:假如苔丝不离开亚雷,会幸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因为那样的话,苔丝就同其他被亚雷玩弄过的女性一样,被他玩够了以后终将像扔一件旧衣服一样把她给扔掉。
那么,苔丝也就不是亚雷后来所说的“你能出淤泥而不染”,“如果天地间有一个我一点也不鄙视的女人,那就是你”。
其次,这也不符合苔丝的性格。
跟自己不爱的人谈情说爱,硬要他娶她,她做不到。
跟他鬼混下去,她更做不到,于是便决心离开。
这个决定看似很简单,但却也是勇敢的,因为苔丝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的后果。
苔丝的选择实质上是用纯朴的逻辑对传统贞操观念的一种反抗,表现了她纯洁的本性,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