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蒙氏数学教案活动名称:多角度分类活动目标:1、能从多个角度来分类,尝试自己说出分类的标准,在同一分类标准下能将物品分完。
2、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分类娃娃”2、学具准备:“分类娃娃”;水果图片、口子、彩色积木、彩笔若干。
3、《操作册》第五册1-2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
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在线上做相应的动作。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是个娃娃来做客,它们都各有特色,如何分类想一想,找出相同的放一起。
1、请幼儿操作学具“分类娃娃”,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如按性别分,按衣服样式分,按动作分等,鼓励幼儿从多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幼儿扩散性思维。
2、请幼儿翻开《操作册》第一页,看图提问:“图上有几只鸡宝宝?再请幼儿把这些小鸡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类型分,出壳的鸡宝宝有9只,未出壳的鸡宝宝有6只等。
三、分组活动:第一组:分“水果”。
将图片中的水果按颜色、大小、有叶无叶、单个或成串等不同特征分类,并动手摆一摆。
第二组:分积木。
先将积木按颜色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再用彩笔在记录纸上记录,并思考:是积木多,还是红色积木多?第三组:分扣子。
将盘中的扣子分成两类,说说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如按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有眼无眼进行分类等。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几名幼儿讲讲自己在活动中的分类方法,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活动名称:多角度排序活动目标:1、在操作中探索将物品按多种方法交替重复的的排序。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对物体进行排序。
3、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彩色棋”,印有不同图案的纸条若干。
2、学具准备:“彩色棋”,几种不同形状的印章,彩笔、长条白纸,彩色珠及绳子若干,彩色纸条、胶水若干。
3、《操作册》第5册第3—4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五只猴子荡秋千。
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二、集体活动创设情境:中秋节快要到了,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用彩色图案纸布置一下教室吧! 1教师给每组幼儿一张长条形纸和几个不同图案的印章,请幼儿交替重复的规律印画自己喜欢的图案。
2观察自己的彩条图案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三、操作活动幼儿操作学具,用“彩色棋”在桌上按交替重复的规律摆好,摆好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排列的。
四、分组活动。
第一组:做小小设计师。
在长条纸上用彩笔设计花边,启发幼儿用小花、蝴蝶、太阳、鱼等各种图案交替重复的装饰花边。
第二组:穿项链。
用长绳将彩珠穿成项链,看谁穿得最漂亮,巩固幼儿按交替重复的规律来穿珠。
第三组:做彩环。
将彩条纸两头粘成圈,并按交替重复的规律一环套住另一环。
第四组:《操作册》第5册第3—4页。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选出设计新颖的花边、彩环及项链让幼儿欣赏评价,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活动名称:测量(一)活动目标: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
2、学具准备:“直尺”;长条纸、彩笔、记录纸等若干;测量用的绳、木棍、易拉罐等若干。
3、《操作册》第5册第5-6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脚跟挨着脚尖走。
请幼儿听着音乐脚跟挨着脚尖、脚尖挨着脚跟沿线走,边走可边数步数。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活动时,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株植物更高些?创设情境:植物王国在进行比高矮活动,它们想请小朋友当小法官,可是法官要公平哦,用肉眼看不出谁高谁矮,你们能想出其他既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吗?2、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学具“直尺”等)。
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二组:用绳、脚步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用棍、易拉罐或学具“直尺”等来测量桌子、椅子、风琴等物体的长度、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的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探索活动。
活动名称:测量(二)活动目标:1、学习用不同的自然工具测量同一物体。
2、在测量中感知测量的工具越长,测量得出的单位数越小;测量的工具越短,测量得出的单位数越大。
3、进一步了解测量的意义,让幼儿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直尺”;大小相同的2个长方体礼品盒。
2、学具准备:“直尺”;短绳、书、易拉罐、石子若干;大小不同的杯子、米若干;2个装米的容器。
3、《操作册》第5册第7-8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小尺子。
幼儿边念儿歌边用脚来量线。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今天是张阿姨的生日,老师想送1份礼物给她,要选大的礼物盒。
这两个礼物盒哪个大呢?请小朋友帮我测一测,量一量吧!教师出示2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礼盒,将全班幼儿分为两组,小组内幼儿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学具“直尺”来量长方体礼盒的长。
测量后汇报结果。
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思考;2个礼盒一样大吗?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呢?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礼盒,用长短不同的直尺测量,量得的结果不同呢?请原来用长“直尺”的幼儿现在换用短“直尺”,原来用短“直尺”的幼儿换用长“直尺”,再次测量长方体礼盒的长。
教师小结:“直尺”短,测量的次数多;“直尺”长,测量的次数少。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测多少。
用大、小不同的量杯将一个容器的米舀到另一个容器里,看看分别舀了多少杯,记录下来。
第二组:测重量。
用手掂量各种石子、书本等的重量,估计物体谁轻、谁重。
第三组:测长度。
分别用短绳、书、易拉罐去测量无题。
注意用短绳测量时一定要拉直,并说出自己测量的结果,如桌子的长度等于几个短绳那么长。
四、游戏活动。
游戏“跨步接力”。
在一定距离内,两名幼儿猜拳,赢的向前跨一步,看谁先到终点,数数自己跨了几步。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鼓励幼儿多发现一些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活动名称:认识“0”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初步了解“0”的意义。
2、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能准确将数字0-9与相应的量对应。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纺锤棒”;10个空盒子(盒子上分别标有数字0-9)。
2、学具准备:“纺锤棒”;小碗、豆子、绳子、珠子等若干。
3、《操作册》第5册第9-10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高人走、矮人走。
教师要求幼儿一会儿踮起脚走,一会儿半蹲着走。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快吃午饭了,肚子真饿呀。
我们10个数字宝宝也想吃东西了,他们想吃小棒饼干,数字是几,就吃几根饼干,我们快来给他们发饼干吧!1、教师出示饼干——“纺锤棒”,和幼儿一起操作。
将标有“0-9”的空盒从左到右放成一排,数字卡片对应放置好。
从“1”开始,手指着盒子上的数字“1”,念“1”,拿出1根“纺锤棒”,然后把“纺锤棒”轻轻放入标“1”的空盒里。
2、依次取相应数量的“纺锤棒”放入写有数字2-9的空盒里。
所有的纺锤棒正好取完。
3、教师将手放入空盒子中转动,边指边说:“没有就是0。
”再用手指着盒子上的数字0,说:“这是0。
”教师再次将手放在标有0的空盒里转一转,边转边说:“没有就用0表示。
”4、请幼儿说说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0”(车站站牌、挂历、电话号码等),,再请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0”,如尺子、计算器等。
三、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看数取豆豆”的游戏。
一名幼儿举起0-9的数字卡片,其余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取相应数量的豆豆放入小碗中。
第二组:玩“穿珠子”的游戏。
幼儿根据自己抽到的数字卡片上的数,在绳子上穿上相应数量的珠子,抽到“0”的幼儿就不用穿。
第三组:操作学具“纺锤棒”,感受“0”的实际意义。
四、游戏活动。
1、欣赏故事:谁的本领大。
2、玩“听音乐拍手”的游戏。
幼儿看教师举起的数字卡片拍手,如举“3”时,全体幼儿拍3下手,举“0”时,全体幼儿将双手握拳。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教师用谜语来小结,引导幼儿收拾学具。
活动名称:5的分解、组合活动目标:1、初步体验数量比1多的物品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2、在活动中经历2-5的分解、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双色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
2、学具准备:“双色筹码”;“数字卡片分合号”;彩色小棒(数量为人数的5倍,可用彩纸卷成);白纸、铅笔、雪花片、木珠等若干。
3、《操作册》第5册第11-12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接龙数数。
先集体边拍手边从1数到20,然后教师与全体幼儿接龙数数,每次数的数不超过3个。
最后教师与个别幼儿接龙数数,点到谁就接着数下去。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5个小朋友要参加艺术节的表演,出场时分别从舞台的两边上台。
左边右边各上几个小朋友呢?1、学习5的分解、组合。
幼儿每人拿出5片筹码代表5位小朋友,将筹码分成两份,怎么分呢?请分法不同的幼儿到前面来和大家分享自己分“5”的方法。
讨论:大家分的都对吗?2、怎样把大家分“5”的几种不同情况记录下来呢?教师介绍分合符号“ ”,示范规范的分合式及读法。
请幼儿用分合号记录“5”的4种分法,再读一读。
三、游戏活动。
游戏:分彩棒。
请4名幼儿分别举起数字5的四种分合式站在教室的四个角落,其余幼儿每人拿5根彩棒,将彩棒随意分成2份,左手中的彩棒数量为一个部分数,右手中的彩棒数量为另一个部分数。
然后站到对应的那一种分合式里。
四、分组活动。
第一组:用雪花片或木珠探索2、3、4的分解、组合,并用相应的分合式表示。
第二组:用“双色筹码”探索2、3、4的分解、组合,并记录分解、组合的方法。
第三组:做《操作册》第5册第11页的活动。
五、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分别出示2、3、4、5的分解组合式,请各组幼儿讲讲自己刚才用到了其中哪几种分合式,分别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收拾操作材料。
活动名称:下棋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学习5的分解、组合。
2、尝试用数字和符号表示数的分解、组合。
3、通过感知分解、组合的关系,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分合号”;棋盘;红色、黄色棋子若干。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分合号”;红色、黄色棋子若干(每组分颜色放于两个框内);棋盘。
3、《操作册》第5册第11-12页。
活动过程: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脚跟挨着脚尖走。
幼儿听音乐脚跟挨着脚尖、脚尖挨着脚跟沿线走,一边走一边数走了多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