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性溃疡教材

消化性溃疡教材

消化性溃疡
一、进行本案例学习,学生应具备的背景知识
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学,内科学,药理学
二、预期学习目标
1、胃酸的分泌及调节机制
2、胃粘膜的保护机制(细胞保护作用及胃粘膜屏障)
3、胃黏膜保护药物的作用靶点
4、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5、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6、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及其发生机制
7、失血性休克的机制及防治原则
8、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原则
9、与病人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三、参考资料
1、房静远主编。

《消化性溃疡》,科学出版社,2010年。

2、王建枝,殷莲华主编。

《病理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3、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葛均波,徐永健主编。

《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5、杨宝峰主编。

《药理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第一幕中上腹痛
2013年3月21日,阴天。

林女士,45岁,某中学教师。

3年前开始空腹时中上腹闷痛,多于精神紧张及季节变化时发作,范围约巴掌大小,像“饥饿”或者“烧灼”的感觉,有时下半夜发作,进食及饮水后可缓解,程度尚可忍受,伴嗳气、反酸,与排便、体位无明显关系。

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服用“奥美拉唑”可以缓解症状。

1年前开始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加大,常常加班不能准时吃晚餐,上述症状再发、且发作较频繁,进食后亦不能缓解,不规则服用“法莫替丁”、“铝碳酸镁片”等可缓解症状。

2天前症状再发,服用上述药物效果不好,前来就诊。

患病后精神状态和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无消瘦。

近5年来常有头痛,当地诊断为“偏头痛”,不规则服用“芬必得”可以止疼。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生活起居尚规律,无化学物质、放射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吸毒史,无吸烟、饮酒史。

无胃癌等家族史。

医生查体:体型偏瘦,无贫血表现,左右锁骨上等处浅表淋巴结不大。

心肺体检无明显异常;腹平、软,中上腹轻压痛外,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未触及包块。

医生处置:
1、注意休息、生活和饮食要规律、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2、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如:电子胃镜+病理学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查。

但林女士因工作太忙,请求医生先开药服用,等有时间再来预约胃镜等检查。

3、医生处方药物,继续服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

尽量避免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如芬必得等。

4、交代患者及时复诊。

学习重点
1、胃酸的分泌及调节机制
2、胃粘膜的保护机制
3、胃黏膜保护药物的作用靶点
提示问题
1、根据上述简要病史,归纳出主要的病历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需要考虑哪些疾病?
2、患者服用的“奥美拉唑”、“法莫替丁”、“铝碳酸镁”分别属于哪些药物?为什么使用上述药物治疗有效?
3、既然控制胃酸治疗有效,那么林女士的胃酸分泌是否增加了呢?
4、医生的建议,能说明胃酸的分泌及其调节机制是什么?
5、林女士长期服用“芬必得”对胃肠道有什么不良影响吗?
6、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能否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总结?
7、林女士是否需要胃镜检查?如果患者拒绝胃镜检查,你作为医生该如何进行劝说?
第二幕晕倒
2013年4月6日,晴。

林女士服用药物后症状明显改善,因学生即将参加高考,她的工作更忙,药吃完后未按照医嘱及时复诊、自己不规范服药铝碳酸镁。

1天前,林女士偏头痛再发,自己在短时间内服用了3片“芬必得”后又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较难忍受,自服铝碳酸镁后稍有缓解,当天晚上(就医前10小时)排黑色软便1次,量约100g,无恶心、呕血,无头晕、心慌、出冷汗等,排黑便后上腹痛症状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下半夜又排黑色稀便1次,量约250ml,感觉有点心慌、乏力,出冷汗,喝了半杯开水继续卧床休息。

2小时前再次排黑色稀便1次,量约300ml,感觉四肢乏力、心慌、出冷汗,起立时眼前黑朦、摔倒在地,短暂神志不清,持续约2分钟,家人紧急送往医院。

体检:体温37.2℃,脉搏110次/分,呼吸16次/分钟,血压85/55mmHg。

神志清楚,急性面容,神态疲乏,中度贫血外观,四肢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较差;左右锁骨上等处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界不大,心率110次/分,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其余部位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较活跃,5-6次/分。

双下肢无浮肿。

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巴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RBC 3.04×1012/L ,HGB 93g/L,WBC和血小板正常;凝血全套大致正常;大便常规:黑色,WBC阴性、红细胞阴性,OB阳性;急诊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学等均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医生初步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消化性溃疡可能性大。

处理方案:
1、卧床休息;心电、血压和氧饱和度监测;持续吸氧;记录出入量;密切
观察排便等情况变化。

2、禁食、静脉营养支持。

3、扩容治疗;继续密切观察,必要时输血。

4、使用PPI(质子泵抑制剂),静脉给药,每8小时一剂。

5、支持、对症处理。

经过上述处理,1小时后林女士自觉症状改善,无再排黑便等,无腹痛,
血压110/60 mmHg,心率90次/分。

目前病情基本稳定,为进一步了解病因,有急诊胃镜检查的指征,如果内镜下发现有活动性出血,还可考虑内镜下止血治疗。

经过与林女士及其家属详细沟通,她们同意医生的决定。

急诊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见一大小约0.4*0.6cm大小溃疡,苔薄,表面少量渗血,周围黏膜稍充血水肿,予内镜下综合治疗,无再渗血。

内镜所见的食管-贲门-胃内均未见溃疡、占位和出血病灶。

取幽门前区组织作快速尿素酶检查,结果显示阴性。

术后,林女士继续禁食、补液、制酸等治疗,未再出现黑便,血压、心率恢复正常,并逐步恢复饮食,一周后,林女士康复出院,医生交代注意事项,出院带药,并嘱两周后复诊。

学习重点
1、胃黏膜屏障
2、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3、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5、失血性休克
提示问题
1、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什么是胃黏膜屏障?
2、消化性溃疡好发在哪些部位?为什么?
胃溃疡好发部位:胃窦小弯侧。

但更准确是在小弯胃角附近。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球部前壁和后壁,前壁更多见。

前壁多见穿孔,后壁多见出血。

还有十二指肠球后溃疡(球部以后的部位)多见出血。

胃的粘膜层里,大约有五百万个小腺体,在胃底扣胃体的胃底腺里,有三种细胞,有主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能分泌盐酸;有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胃底腺区又称为泌酸腺区。

胃窦部粘膜是由粘液细胞组成的幽门腺,称为幽门腺区。

泌酸腺区和幽门腺区,通常以角切迹为界,两者之间有宽约2厘米的“界带”,胃渍疡多位于幽门腺区漓“界带”1.5厘米之内的区域。

因这个部位紧邻分泌酸和胃蛋白酶处,此处胃酸和酶浓度较高,比起其它部位更易长期受到更多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而发生粘膜损害,形成溃疡。

这两个腺区“交界带。

是一个“接合部” (或称结合部),胃粘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氢离子(H’)容易从胃腔逆向胃粘膜弥散。

3、消化性溃疡有哪些常见病因或危险因素?
4、消化性溃疡有哪些并发症?分析其发生机制。

5、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常见临床表现及防治原则。

6、什么是溃疡?消化性溃疡的形态学特点是什么?
7、患者出院时应该交代哪些注意事项呢?
季节:
寒冷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胃部血管受寒收缩,,,皮肤血管收缩会把大量原来分布在体表的血液"赶"到体内,令体内的血容量和血管内的压力骤增。

自然十分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这就是秋末冬初容易发生胃出血的原因。

第三幕复诊
2013年5月6日,阴。

出院两周后,林女士来门诊复诊,她出院后坚持服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片”等,没有再出现腹痛、黑便。

上次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实验阴性,这次检查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阳性,因此医生给予林女士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来根除幽门螺杆菌(2周疗程),并嘱其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结束之后4周以后复查呼气试验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

林女士常有偏头痛,担心自己服用的“芬必得”与消化道出血有关,不知道是否可以继续服用该药物。

学习重点
1、幽门螺杆菌
2、肠道的正常菌群
3、非甾体抗炎药对胃黏膜的影响
4、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四联疗法的机制
提示问题
1、消化道正常菌群的组成?
2、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有何关系?如何确定该关系?
3、哪些方法可以检测幽门螺杆菌?其原理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4、非甾体抗炎药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什么影响?与消化性溃疡有什么关系?服用此类药物应注意什么问题?
5、为什么要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6、这个病人为什么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