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 教案
学科
病理学
课
题
消化性溃疡
班级
高三卫生
授课人
郑延泰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时间
2016年
9月7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征。
2、用所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尝试分析。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教学活动的经验对生活中有关消化性溃疡的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理念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
2、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
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难点
1、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交流、启发、演示。
教学手段
教学工具
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
2、新课教学
3、巩固应用
4、归纳总结
5、布置作业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胃疼过?请谈谈当时的感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概念:(引导、分析、讨论、获得。)
四、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记忆本节主要内容并整理到作业本上。
2、请到医院门诊、急诊室或外科病区调查了解胃病的类型及临床处理技术或手段。
六、板书设计
消化性溃疡
一、概念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1、胃酸、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
2、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1、胃酸、胃蛋白酶的自我消化作用。
2、幽门螺杆菌感染。
发病情况:十二指肠约70%,胃约5%,二者同发称“复合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1、胃溃疡肉眼观
(1)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尤以胃窦部最常见
(2)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3)数目:多为单个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讨,增强学生团队合作、增进友谊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消化性溃疡与我们身体健康的利害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为学好卫生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树立立志从事医药卫生事业的远大理想。
教学
重点
1、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
(4)大小:直径2㎝以内
(5)皱襞:呈放射状
(6)边缘:整齐,状似刀切
(7)底部:平坦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与胃溃疡相似,直径多在1㎝以内。
2、镜下(四层)
(1)炎性渗出层(2)坏死组织层
(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
(三)、病理临床联系及并发症
1、临床病理联系
(1)周期性上腹部疼痛:胃溃疡表现为“饱痛”,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饥饿或午夜痛。
(2)反酸、嗳气
2、并发症
(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
(4)癌变:少于1%的胃溃疡。
三、巩固应用
(一)单项选择
1、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A.出血B.幽门梗阻C.穿孔D.粘连E.癌变
2、下列哪一种细菌与胃溃疡的发病有关?B
A.青霉菌B.幽门螺杆菌C.大肠杆菌D.链球菌E.葡萄球菌
3、胃溃疡病的肉眼病变特点,应除外
A.溃疡通常只有一个B.圆形或椭圆形C.直径一般大于2.5cm
D.深达肌层或浆膜层E.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干净光滑
4、胃溃疡病的病变部位最常见于
A.胃大弯B.胃小弯近贲门处C.胃前壁
D.胃小弯近幽门处E.胃后壁
5、十二指肠溃疡病最好发于
A.十二指肠各段B.十二指肠降部C.十二指肠球部
D.十二指肠降部和球部E.十二指肠下段后壁
胃:饱痛;十二指肠:饿痛。
2、反酸、嗳气。
四、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
课
后
反
思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胃:胃小弯近幽门侧,胃窦部多见;单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2cm内;边缘齐,似刀切,皱襞呈放射状,底部平坦,切面呈斜漏斗状。
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浅而小,1cm以内。余同胃。
镜下观察:(1)炎性渗出层(2)坏死组织层
(3)肉芽组织层(4)瘢痕组织层
三、病理临床联系
1、周期性上腹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