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盘点新《立法法》带来新4大变化来源:综合一: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扩容”。
把以前仅有49个“较大的市”独享的地方立法权下放给全国所有282个“设区的市”。
再通俗点说,就是全国所有地级市均获得地方立法权。
我国地区南北东西差异很大,一刀切不行,所以要对城市管理等方面立法权的“下放”,有利于地方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二:部门规章不得设定限制公民权利的规范。
当前存量的诸多地方性管理规定,凡是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问题,比如车牌限购、房产限购,不可以单由政府说了算,而务必经过地方性的人大立法。
也就是说,车辆号牌限购、房产限购等政策“一夜出炉”将面临“民意博弈”以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合法性审查“掂量”。
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规定执行中存在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税收本来是全国人大专有立法权。
但很长一段时间,全国人大基于某些理由长期授权国务院来制定相关立法。
今后新《立法法》明确“税收法定”原则,意味着国家征税要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来征收。
这样就不会出现前不久,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突然下个红头文件,燃油税说涨就涨的事情了。
四:为授权立法设“时限”,一般不超5年。
严控授权立法。
在对地方立法“放权”同时,新《立法法》对授权立法给出更为严格的规定。
如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5年;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等。
有必要对授权立法严格规范,明确授权形式、授权时限、监督方式、立法责任,避免“一揽子授权”和“无限期授权”,并对被授权机关不当的授权立法行为及时纠正。
《立法法》草案规定,授权决定应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同时规定“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修改后的新《立法法》有望遏制政府的“任性”,也是打造法律体系升级版的重要引擎。
有关部门应当以新《立法法》的颁布为契机,加大新《立法法》的宣传力度,同时狠抓新《立法法》的实施,真正发挥《立法法》助力良法善治的功效.亮点1: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修改后的立法法依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时明确地方立法权的边界,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这一修改意味着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市实现扩围。
亮点2: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修改后的立法法将“税收”专设一项作为第六项,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这意味着今后政府收什么税,向谁收,收多少,怎么收等问题,都要通过人大立法决定。
亮点3:规范部门规章权限修改后的立法法规定,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亮点4: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修改后的立法法规定,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有关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涉及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事项的法律草案,可以由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
亮点5: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修改后的立法法将提高立法质量明确为立法的一项基本要求;规定建立开展立法协商,完善立法论证、听证、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等制度;健全审议和表决机制。
亮点6:加强备案审查修改后的立法法规定,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可以将审查、研究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反馈,并可以向社会公开。
如何让法律真正有效地体现公意,凝聚良好的公平正义价值,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实现一个超大型国家的善治,是新时期立法秩序战略调整的关键3月18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发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新《立法法》揭开了庐山真面目,并且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这是《立法法》实施15年来首次修改,成为我国立法史上新的里程碑,也是迈向良法之治的里程碑。
可以预言,随着修改后的新《立法法》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立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拍脑袋”式随意立法、立法的部门化倾向等突出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遏制。
新《立法法》助力良法善治众所周知,法治的本意就是良法善治,只有良法才有善治。
一部科学、民主的《立法法》是实现良法可依的重要保障。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整个立法活动的根本依据,是规范立法工作的基本法。
《立法法》的修改是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改革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都对修改《立法法》提出了迫切要求。
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也迫切需要修改《立法法》。
一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突然发布通告,住房限购、车辆限行,让人措手不及;一些地方和部门法规规章相互“打架”,让人无所适从。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作为规范立法行为的基本法,《立法法》的大修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地方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政府如何收税须人大立法决定、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等成为本次修改的亮点。
诸如,政府突然发布限购房、限购车或者车辆限行的命令,法规规章相互“打架”等咄咄怪事,可能会随着《立法法》的修订而改变。
税收法定入法“一波三折”税收法定原则“一波三折”后终于正式入法。
《立法法》第八条第六项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必须制定法律。
“税收法定”特别是税率法定在《立法法》修法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曲折。
本来《立法法》二审稿规定“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3月8日,《立法法》修正案三审稿第八条中关于税收法定条款发生了变化,简化为“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而“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四个内容被删除。
3月11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
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拟将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写入《立法法》修正案,将三审稿中的该项表述再次修改为:“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要制定法律。
最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建议被采纳。
税收法定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指税收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均不得新设或改变税种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等基本制度。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税不是由法律,而是由法规规定的,有些重要税收事项甚至是由规章规定的。
目前我国税收有18种,其中除了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近年修订的车船税这屈指可数的3个税种是由全国人大立法征收的之外,其他全部都是国务院颁布的征税条例和暂行条例。
换言之,我国绝大部分税收的开征,都不是由全国人大立法决定的,而主要是授权国务院独自决定。
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征税,其实就意味着征税是由政府单方面说了算的,其弊端多多。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就要收回税收立法权,把税收的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
税收法定原则贵在落实。
总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现在存在大量的税收授权立法,其主要依据是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发布有关税收条例草案试行的决定》和1985年全国人大做出的另一项更广泛的授权。
1984年的授权决定已经废止,1985年的授权决定因为还涉及税收立法之外的其他事项,目前不便废止,但按照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要求,应当在2020年之前废止。
将政府的“任性”关进笼子限行限购行政手段将不能“任性”。
各地出台的各种机动车限号、限购政策,今后有望得到规范。
新《立法法》规定,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任何规章,只要没有上位法律、法规依据的,不能减损公民权利,也不能随意增加公民的义务。
这意味着一些限行、限购、限贷等地方限制性行政手段,今后将不能再“任性”。
长期以来,一些涉及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民生事项,原本应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却仅仅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
一些地方随意出台限购、限行、限贷等行政手段,对公民权利造成侵犯、僭越的事情,恣意减损公民的权利或增加其义务。
以不少城市实施的汽车限行为例,从《民法》和《物权法》角度来看,公民对汽车拥有所有权,也就是拥有对于汽车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限行一旦常态化,公民汽车的使用权肯定会受到影响,汽车的使用实际上被强制性“贬值”,限行常态化的确有侵犯公民财产权之嫌。
同理,随意出台汽车限购令也有侵犯公民权益之嫌。
将政府的“任性”关进地方性法规的笼子里,用依法行政的原则驯服政府决策的“任性”,把政府决策真正纳入依法行政的轨道。
地方立法权下放下放地方立法权。
将以前仅有“较大的市”独享的地方立法权下放给所有“设区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明显扩容,这是草案备受关注的亮点之一。
235个设区市有望新增立法权。
目前,在全国284个设区的市中,享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有49个,包括27个省会市、18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4个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尚没有地方立法权的共计235个。
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有利于在中央的领导统一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严控授权立法防止越权立法.严控授权立法。
在对地方立法“放权”同时,新《立法法》对授权立法给出更为严格的规定。
如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5年;需要继续授权的,可以提出相关意见,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等。
有必要对授权立法严格规范,明确授权形式、授权时限、监督方式、立法责任,避免“一揽子授权”和“无限期授权”,并对被授权机关不当的授权立法行为及时纠正。
《立法法》草案规定,授权决定应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同时规定“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修改后的新《立法法》有望遏制政府的“任性”,也是打造法律体系升级版的重要引擎。
有关部门应当以新《立法法》的颁布为契机,加大新《立法法》的宣传力度,同时狠抓新《立法法》的实施,真正发挥《立法法》助力良法善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