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出处
xxxxxxxxxxxxxx xxx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不是苏格拉底说的,而是出自亚
里士多德之口。
这句话的英文是“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吾
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家Aristotl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哈佛的校训“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拉丁文)”(柏拉图是我朋友,亚里士多德是我朋友,但
是真理更是我朋友),就出自这个典故。
这句话的相关背景:亚里士多德打17岁起就跟随其师柏拉图学习,时间长达20年之久。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柏拉图既是他非常崇
敬的恩师还是他的挚友,正所谓“良师益友”。
他曾作诗这样赞美过
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也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
……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亚里士多德表
现出极大的勇气:他不畏权威、不畏传统。
他毫不掩饰他在哲学思想
的内容和方法上与老师所存在严重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恩
师的错误。
这很自然引来一些人的指责:亚氏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
负义之徒。
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响彻历史长河的一句名言:“吾爱
吾师。
吾更爱真理!”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
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
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
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
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
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
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出生在一个雕刻家庭。
他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
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
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
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
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
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
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
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这就是我的教义。
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
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
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
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
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
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
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
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
社会。
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
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
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
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
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
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
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
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
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
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
柏拉图否认现时
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
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
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
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
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他师从柏拉图20
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
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
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
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
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反映他的真理高于一切信念。
他的哲学认识论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
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
他把柏拉图的理念比作一种拟人的神灵,正如神是神化了的人一样,理念则不过是永恒化了的自然物体。
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斯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
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4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
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
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
他根据无穷后退不可能的推理原理得出第一原因或第一推动者只能是没有质料的形式,或者称之为神。
但这个神在亚里斯多德眼里实际是一种以精神为实体的东西,现实的思想活动是神的生命。
在这里,神不过是一种探索不已、往复追询的代名词。
亚里斯多德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他把逻辑学看作哲学的一部分,提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
前者由个别到一般,后者由一般到个别。
他的研究便是先从收集大量材料开始,通过严密分析、归纳、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
这就与柏拉图的令人捉摸不定的神密方法明显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