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研究
ART EDUCATloN RE5EARCH
浅析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
口蒋晓霁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画与书法占有重要的地位,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既独立存在又相互渗透与融
合。“书画同源”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和观点。
关键词:书法中国画笔法线条道审美
书法与中国画追求的不仅仅是外在
的形式美,更有内在的、蕴藏在其中的意
象美。这种意境是一种气韵,是一种境
界,其很难用言语表达,却能让人感受深 刻。中国画与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瑰宝,两者不仅审美特质相同,还使用相
同的工具、材料,笔墨纸砚是它们共同的
物质媒介。
一、书画用笔的相互关系
书法与中国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就产生了一些联系,由于当时还处于两者
融合的时期,所以绘画的一些技巧并不成
熟,只是将书法中的线条艺术视为一种绘
画手法而已。荆浩在其理论著作《笔法
记》中将中国画和书法的用笔从理论的角
度加以比较与分析,认为两者是相互影
响、具有内在联系的。绘画与书法的笔法
同源,书法是一种以线条组合表现其主体 的艺术,线条也是它的主要书写方式。进
入唐代以后,书法与绘画的结合得到了大
大加强,以书入画被绘画名家和文人有意
识地采用,成为文人画的一大特色。中国
画在笔法上与书法的用笔方式相差无几,
这也是中国画形式美构成与体现的一个 很重要的原因。线条是书法的灵魂,这一
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线条在绘画艺
术中的发展,因为中国画与书法都是感官
艺术,优美而厚重的线条更能让观众感受 到创作者作画时的心境,一幅优秀的中国
画更需要笔法中的线条体现其气韵与意 境。
书画中的用笔决定了线的表现,如东
晋画家兼书画理论家顾恺之的《女史箴
图》,画卷中一系列动人的形象都是用线
条造型的。线条以绵绵不绝、优美自得的
方式表现出节奏感,正如春蚕吐丝一样,
均匀优美,循环婉转。相对于顾恺之独特
的春蚕吐丝武线条,唐代画家阎立本更加
注重依据不同物象而使用不同的线条进
行表现。在他的作品《历代帝王图》中,用 线的表现与顾恺之作品的用线大为不
同。阎立本用笔舒展,线条多为粗细均匀
的铁线描,画人物面部时细劲饱满而又圆
润,画衣物时简练稳健而又粗重,线条丰
富多变,更能体现作品中物象的生动性。
书法与绘画都是通过线条的长短、粗
细、干湿、轻重等一系列的变化表现书画
中的虚与实等艺术效果,以达到形神兼备
的目的。中国画与书法均强调墨分五
彩。书法中的五彩即润、渴、浓、淡、白。
其中的“白”就是计白当黑,适当留白能更
好地体现其意境,这也是书法需要表现的 艺术效果。而剩下的四彩即由笔法控制,
用笔稳健则墨浓,用笔轻飘则墨淡。历代
画家皆精通于书法,如,朱耷以行书入绘
画,吴昌硕在绘画作品中加入了大篆的笔
意,齐白石则在画作中融入了隶书的笔
法,这些无不体现了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存
在。
二、道家思想在中国画和书法
中的体现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艺术理论从
形成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书法和
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也逐渐形成。其中,道 家思想对书画理论影响重大。“道”是老庄
哲学的核心思想,蕴含了世间万物变化多
样的道理。老庄的“道”体现了人的品格
和精神,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物我两
忘的境界是人的精神总的升华,也是书法
与中国画对道家思想的主要内涵的体现, 凸显了中国画和书法一直追求的内在精
神。南朝宗炳在其论著《画山水序》中大 力宣传山水画要体现圣人之道,而不是画 家用来娱乐的方式。绘画理论家王微在
《叙画》中指出山水画与《山海经》插图的
区别,他认为山水画并不是简单的图示所
看到的大自然,而是要用心感受,他力倡
创作山水画时需要情感,为绘画与书法同
源提供了资料。在魏晋时期的一些书法
理论中,意象思维并不少见。意象思维成 为后世书法理论的核心思维之一,也是道
家思想的一种体现。此外,很多书法家本
身就受道家思想影响,如王羲之、苏轼、郑
板桥等。他们的某些观点反映了道家思 想的影响,如王羲之曾提出“书之气,必达
乎道”,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放浪形
骸、冲破牢笼的精神无不体现了道家思想
的影响。道家思想也常常寓于书法作品
中,如赵孟顺的楷书作品《道德经》,其中
用笔力量相互平衡,凸显出了道家思想。
“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由来已久,同心 源,同起源,同本源。而综观历代的书画
艺术,它们不仅有着相同的用笔技法、思
维方式和审美标准,而且有着相通的内在
精神。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继承和发展
书法与中国画文化的精髓都很有必要,要 了解两者之间的共性,吸收对方优点并加
以融合,使作品得到升华,从而使两者拥
有别具风格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廉夫.花鸟画史话.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2]向守艺.也谈“书画同源”.四川文理学院 学报,2007(1). [3]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4]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中 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4. [6]胡志颖.“书画同源”辨析(续).书法研 究,2002(3). [7]吴昌硕,著,吴东迈,编.吴昌硕谈艺录.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