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木耳人工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技术

黑木耳人工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技术

黑木耳人工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技术可根据下列特征来判断黑木耳菌种的好坏:1)优良黑木耳菌种在瓶中培养时,菌丝洁白,细羊毛状,毛短、整齐浓密,粗壮有力,齐头并进地延伸直到瓶底,生长均匀,上下一致,挖出来成块,不松散。

2)菌丝长满瓶后,在菌丝体表面一般会分泌出褐色水珠。

以后在瓶壁四周和表面出现浅黄色透明胶质耳芽。

3)菌种柱与瓶壁紧贴,瓶内壁附有少量白色水珠的为新鲜菌种。

若瓶底有浅黄色积水,菌柱离壁干缩,为老化菌种,不能使用。

4)黑木耳菌种若有臭味和霉味,或出现斑块状及球状不发菌的现象,是细菌感染,若有其他红、绿、黄、黑等颜色,说明已被杂菌污染,不能使用。

5)培养基与瓶壁之间若出现浅黑色的胶质物,说明是早熟或扩接次数过多的退化、老化菌种,这样的菌种栽培后耳片小,数量多,不易长大,品质差,产量低,应予淘汰。

6)若瓶内可以看到木颗粒而菌丝很少,说明培养时间太短,应继续培养。

若培养一段时间后没有什么显著变化,说明培养基营养不足或菌种退化、老化。

2.为什么有的黑木耳菌袋菌丝生长缓慢、细弱、还吐黄水呢?黑木耳菌丝发菌缓慢、纤弱,不能迅速占领培养料,最后会烂棒,导致栽培失败。

主要原因有:菌种生活力差,接种后吃料慢,生长纤弱;培养温度过低,造成菌丝萌发慢或不萌发;养菌期间受高温影响,当菌丝生长到全袋的1/3 以上时,菌丝新陈代谢旺盛,袋内产生过多热量,袋温超过30C, 菌丝内细胞质受高温影响,细胞壁涨破,细胞中营养液流出,吐黄水,菌袋颜色淡黄、灰暗,再持续高温,菌丝萎缩死亡,就是常说的“烧菌” 。

3.一旦出现了这种“烧菌”情况了,我们要怎样防治呢?应更换生活力强的优良菌种;适温养菌,使温度控制在22-25 C,低于22 C应加温养菌,但要严格控制养菌前期温度不超过30C,后期不超过25C,可通过打开门窗、疏袋等方式通风、降温、散热。

4.为什么在发菌期菌袋会出现伤菌、“烧菌”的现象呢?烧菌”现象是指发菌期间菌袋温度过高,导致菌丝退化、自溶的现象。

由于大部分菇农都是利用现有的民房改造成养菌室的,没有专门的通风窗口,并且都想利用有限的空间多生产一些菌袋,往往将菌袋码放的层数过多,摆放的非常紧密,导致养菌室内空间小,通风不良,特别是当菌丝长到总量的1/3 左右时,由于菌丝量增多会造成氧气供应不足,菌丝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还会因为呼吸作用增强,产生大量的生物热散发不出去,使菌袋温度升高产生伤热、菌”现象。

15. 在发菌期这个伤菌、 “烧菌” 的现象, 我们要如何避免呢? 专家:预防措施:合理规划、适度摆放,设置专门的通风窗口,菌丝大量生长时要加强通风散热管理,早晚各通风 次,通风的时间要根据养菌室的大小,摆放菌袋的多少灵活 掌握。

6. 在发菌期间还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出现菌丝长 到菌袋的某一个部位就停止生长了,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发菌期有些黑木耳的菌袋菌丝会停 止生长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栽培袋灭菌不彻底引 起的细菌污染。

如果是细菌污染,在菌丝前端会有明显的拮 抗线,或打开袋口闻一闻,是否有酸臭等异味。

另一原因就 是使用的木屑栽培料中细锯末太多,含水量大,培养一段时 间后,水沉积到菌袋的中、下部,由于含水量太大影响透气 性,所以菌丝不往下长。

所以,栽培袋灭菌一定要彻底;培 养料要粗细搭配,配料水分要适宜。

7. 有的菇农反映,为什么他种的黑木耳朵型难看、个体大, 而且质量差呢? 大朵木耳曾经是黑木耳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追求能 方便、快捷加工和食用的食品,传统方式栽培的木耳由于朵 大,耳片多,皱褶多,容易夹带泥沙、草屑等,加工时需要多次清洗、改刀、撕片等,费时、费工,因此大朵木耳已不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作为栽培者应尽快转变观念,从改变传统的栽培模式入手。

主要措施有:改稀孔式开孔为密集式开孔,改大孔为小孔。

采用17厘米X 33厘米的塑料袋,制成重 1.1-1.2kg的菌袋,按行距3厘米、孔距2厘米的距离,开孔径为0.4-0.6 厘米的小孔100-120 个。

由于小孔木耳耳片小,成熟早,可提前3-5 天采收,晾晒易干,加工容易,而且长出的木耳90% 是小棍、单片,所以非常受市场的欢迎,并且售价比传统大朵黑木耳要高。

8.如何开孔才能更科学呢?黑木耳耳芽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5-25 C。

但由于地理分布、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再由于每年的气侯变化也不一样,形成了同一区域与历年同期不一样的温度。

部分菇农一味追求早出耳、快出耳,其结果是温度不适宜,耳芽迟迟长不出来,常因为催耳时间较长,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因此,要了解当地、当年的气候条件,科学安排开孔时间。

要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C左右时开孔,进行保温、保湿催耳。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开孔工具多种多样,有的菇农采用圆锥型工具开孔,称其为“钉子眼” ,由于塑料菌袋弹性强,往往在开孔工具退出后,因菌袋收缩使孔径变小,未能达到要求的开孔标准,导致形成的耳芽难以从开孔处正常生长而影响栽培效果。

采用刀片式或丝锥式的开孔工具,将菌种刺破到要求的标准,并可使开孔处的菌袋不收缩、不反弹。

9.黑木耳地栽的时候子实体生长阶段,我们要如何正确地把握“干干湿湿,长长停停”的方法呢?这个干和湿的标准都是什么呢?干的标准是:子实体含水量下降到25%以下,肉眼观察已收缩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以下,菇棚、地面要干燥干的目的是:让胶质状的子实体停止生长,让耗费了一定营养的菌丝休养生息,复壮一些,再继续供应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营养,这点与栽培其它肉质菌类不同。

所以,干的目的是让子实体更好的生长。

有些菇农栽的黑木耳产量低、长杂菌的原因多是“干没干透,湿没湿透” ,使菌丝复壮困难,处于“疲劳”状态,“假长”状态,因而造成活力下降,抗杂能力弱。

湿的标准是:子实体吸足水分,新鲜、水灵、边缘直立,含水量在9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要求95%,要求棚湿、地湿,其目的就是让子实体生长,只有这样才能长好子实体。

最好利用阴雨天,三天即可成耳。

如果天气干燥、多风,即使加大喷水量,小范围的增湿难以抵抗大自然的干燥。

野生黑木耳都是在阴天下雨,特别是夜间长得快,人工栽培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10.由于黑木耳多采用熟料袋栽,灭菌后的栽培袋没有任何的抗杂菌能力,如果在接种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杂菌污染;另外,由于黑木耳本身抗杂菌能力就差,所以人工栽培黑木耳过程中,污染率是比较高的。

那么在接种环节上可能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控制方法都是什么呢?专家:接种环节可能造成污染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1)棉塞、纸盖、无棉盖体受潮生霉。

蒸汽灭菌过程中常使棉塞等受潮或吸水,在潮湿的棉塞、纸盖、无棉盖体上最容易招致杂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瓶、袋的污染。

因此,在蒸汽灭菌达到时间后,出锅前,应待灭菌锅内温度降低到以下后,小开85 C 锅门,利用锅体、菌瓶袋的余热将棉塞、纸盖等烘干。

接种时及时更换受潮吸水的棉塞、纸盖等2)转接环境的污染。

如果接种箱消毒不严、菌种瓶或者是袋,以及待接培养料的瓶,或者是袋的外壁消毒不充分等都会造成接种环节污染。

3)接种工具的污染。

如果接种工具不能做到彻底消毒,最容易造成污染。

接种工具应通过酒精灯灼烧消毒、降温后使用。

4)菌袋和菌种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污染。

菌袋灭菌不彻底或菌种带杂菌均可导致污染。

应控制、检验好菌袋和菌种的质量。

5)接种环境的消毒不彻底造成的污染,严格进行消毒处理。

具体做法:①将接种场所打扫干净,包括地板,墙面等。

②用2%来苏尔溶液擦洗接种箱内外进行消毒。

③打开接种箱中的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

④将检查无异常的待接种瓶或者是菌袋及工具,菌种放入接种箱内,用紫外线继续消毒30 分钟或采用气雾熏蒸消毒盒熏蒸后使用。

11.发菌期间菌袋为什么会被霉菌污染呢?黑木耳发菌期间有木霉、青霉、毛霉、根霉、曲霉等杂菌污染菌袋,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是忽视菌种质量,所用菌种隐性带杂菌;二是配方不合理,过多添加含氮物质或一些化学元素;三是错误选用新鲜木屑,而新鲜木屑含有能抑制黑木耳菌丝萌发的单宁酸成分;四是操作失误,袋子破裂或扎口不牢,造成菌袋破漏,因霉菌的孢子仅3-5 微米,很容易进入菌袋造成污染;五是生长缓慢,最后停止生长,开袋后有酸臭味。

这样都是灭菌不彻底造成的,再者就是接种消毒不严格、操作不规范;养菌环境不洁净;料袋过紧过松;含水量过多过少;高温、高湿等均可以使霉菌繁殖过快,侵染菌袋。

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霉菌的污染。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后头几天菌丝正常,几天后菌丝12.在发菌期间我们想要避免菌袋被霉菌污染,应该要怎么做呢?主要的防范措施有:选择生命力强、抗逆性强,菌丝浓白均匀、粗壮的优良菌种;配料时严格按配方碳氮比要求配料,不能随意增加多菌灵等化学物质;选用高密度、质量好的聚乙烯菌袋,装袋要轻,不留空隙,防止塑料袋破损,扎牢袋时以上,自然冷却后再出锅;规范接种,做好接种仪器和双手的消毒工作,杜绝接种室周围污染源;养菌室要干净、干燥。

科学管理,创造生长的适宜环境,都可以减少霉菌的危害。

口不漏气;常压灭菌时当温度加热到100 C后维持16-20小13.为什么在出耳期间,耳片也会被霉菌污染呢?出耳期间,大量霉菌直接在耳片上生长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刚形成的原基,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很容易受到霉菌侵染;二是湿度过大,耳基吸水过多会引起细胞破裂,霉菌孢子借机繁殖;此外就是污染菌袋乱放,出耳场地不干净等,都可以引起子实体感染霉菌。

14.想要避免耳片被霉菌污染,它的防范措施是什么呢?防范的主要措施有:合理安排生产季节,避免越夏时基质失水、菌丝老化变软,出现死菇烂袋现象;避免高层堆积菌袋或上架排袋过密造成高温烧菌;在原基形成期,避免浇水过早,避免浇水流进或渗入划口内;当温度超过20 C时,应把塑料膜四周卷起,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气温升高时,最好夜间将草帘和塑料膜去掉,白天再盖上,但应将塑料膜四周卷起,以避免高温、高湿环境,造成霉菌污染割口。

耳场内外环境要清洁,彻底清除霉菌污染源。

15.耳基或者耳片呈现软腐状,像是有“泪状”的水滴流出来,最后腐烂,那么这种现象我知道称为烂耳或者是流耳,那烂耳、流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造成烂耳、流耳的主要原因有,出耳期间棚顶、棚周围覆盖物太厚或通风不及时,使棚内缺氧,菌丝生活力下降,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造成烂耳;天气炎热时喷水降温,原基或耳片上积水、子实体与空气隔绝,高温、高湿、不通风引起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烂耳;采收方法不当,耳芽或耳片未摘净或留有部分耳根芽,滋生杂菌发生流耳;采收不及时,耳体消耗大量营养,遇高温、高湿会发生流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