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存款准备金率及宏观调控手段的区分(精)
存款准备金率及宏观调控手段的区分(精)
2、 二者的外延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 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品购销政策等;经济 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五 年规划、年度规划等。政府制定了经济计划以后, 便可以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 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参数是和商品、货币、价值范畴 相联系的,如价格、税率、利率、汇率,等等。
5 二者的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国家通过指 定和实施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制约 和引导,可以对经济发展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从而 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行政 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国家统一意志和 行为。只要运用恰当便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实 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 运行创造条件。其次,当市场经济运行出现意外情 况时,国家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 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经济问题,以减少经 济动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繁 荣。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 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 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 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 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 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 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剩数就变小,从而 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 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 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 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3、 二者的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 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受价 值规律的支配的。如果要使企业实现国家的计划目 标,就只能采取物质利益诱导的性质,它的调节既可以使企业的活动纳 入国家目标的范围,又可以不失企业作为独立商品 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 济中比较理想的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应以经济 手段为主。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 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 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 %,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 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 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 保证金融机构 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 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 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 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 将相应减少。
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A 强制性。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 调节意图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 经发布,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 由选择。B 直接性。运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 调节对象,这不象经济手段要通过一系列经济机制 才能作用于调节对象。C 快速性。由于行政手段直 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因此,它可以比较快地达到预 定的目标效果。
抑制投资购房
2010年10月11日,央行已将六家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 率上调50个基点至17.5%,时间为2个月,此次是自5月份 以来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上调存 款准备金利率。利率也从年初的15.5%提升至17%,离历 史高位17.5%仅差0.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与 央行之间的事情,与普通居民关系不大;但这次可能会对 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今房地产二次调控 正在进行中,伴随着首付款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可放贷 金额的减少,也意味着银行房贷的进一步收紧。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由于经济手 段的调节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 法律手段有时又难以对经济活动进行灵活的调节,当经 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的调节经济活动时,就需 要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例如,2003年初抗“非典” 时期,国家为防止不法商人、企业借防“非典”之名哄 抬白醋、板兰根、口罩等物品、商品的价格,就运用了 行政手段,实行限价销售。但这些都是短期的非常规手 段,一旦形势好转就要放弃。因此,行政手段不是国家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使用,否 则就会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过轨道。
4、 二者的特点不同 通过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具有灵活性、间接性、滞后性的特点。 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 不同经济杠杆又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 一般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而是通过物质利益诱导 的方式间接地对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因此,其调 节一般是间接调节。正是由于这样,经济调节效果不能很快 体现出来,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国 对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扩大内 需、刺激消费、鼓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其结果不可能 在这一政策公布之日起就显现出来。
如何正确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和行政手段
1、 二者的内涵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 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 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 关系变动来完成的。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 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实施 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 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极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 完成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