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兵车行1

兵车行1

顿挫,情感、语势的高低、停顿与转折。
写作背景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明确: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建构新知】
艺术特点分析
提问:文章还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江苏省淮阴中学教育集团北京路中学教学案
课题
兵车行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金丽
教学
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重点
难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
过程
主要内容
(教师填教法或点拨的方法,
李诗不同于杜甫的深婉含蓄,李白特别喜欢直抒胸臆。他的情感往往象火山爆发一样,直接从笔底倾泻出来。如《蜀道难》一开首就是一声惊叹:“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平地惊雷,令人顿时为之精神一振。他的《将进酒》《行路难》更是直抒胸臆的典范。
所以杜诗之精思独造,为李白所不及。尤其是在剖析当时的社会现象,以及唐王朝的衰败原因上,杜诗更是精深独到。如其《丽人行》,揭示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堕落;而“三吏”、“三别”则揭露唐王朝的黑暗统治。杜诗对政局国势有着全景式的观照和把握,他总是力图探究揭露社会、国家兴坏成败的深层根源。而李白对于劳动人民的苦难,往往只是流于同情,很少探究其社会根源。
吴瞻泰《杜诗提要》:“浓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指深沉的忧思,深沉的感情,意境的低沉、狭窄,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靦(t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一浓郁一飘逸,很明显。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3、“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写什么?
明确:人民无法维持生计,官府与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士兵家庭的困难(无奈)。官府的狠毒。
(五)品析14-15行
1、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化?表达什么感情?
明确: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真切地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也表达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愤怒批判。
(二)品析4-7行
1、“过者”“行人”是谁?
明确:“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明确:“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学生填知识要点或反思)
一.
二.
三.
四.

六.

【预习导引】
复习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3)艺术手法——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这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类句子在太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杜诗在思想上以精深取胜,而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技巧上则以功力见长。杜甫是很注重学力的,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上非常注重推敲锤炼。所以,杜诗中往往有许多警策之句,和出人意外的字语。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垂”、“涌”二字,笔力千钧,寓意无穷。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明确:“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怨愤)
(三)品析8-9行
1、“行人”反问“长者”目的是为了陈述什么内容?
他胸怀天下,悲悯黎民,又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底层社会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关于“浓郁顿挫”
“沉郁顿挫”来源于杜甫的《进雕赋表》,严羽《沧浪诗话》说杜甫诗歌“沉郁”,李白诗歌“飘逸”。清朝翁方纲把“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基本风格。
明确:战争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得生产凋敝。
2、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1)大量伤亡。(2)生产凋敝
(四)品析10-13行
1、写什么内容?
明确:叙述“关西卒”之苦,“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2、“敢申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学生活动】
一、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渎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
二、指明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一)品析1-3行
1、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别的凄惨场面。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悲痛欲绝、怨愤。
(六)品析16-17行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2、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
3、“弓箭各在腰”的视觉形象表明有何作用?
明确: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们撕心裂肺的悲痛。
4、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突出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走相送”“拦道哭”这些细节。出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急切又悲痛。因为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2、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有四点:①严肃的写实精神;②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③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④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这样描绘古战场的悲惨的景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发人深思。
四、整体把握全诗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