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水污染物排放标准:pH 6~9,COD<50 mg/L,BOD5<10 mg/L,氨氮<5.0 mg/L,总氮<30 mg/L,总磷<0.5 mg/L 总有机碳<15 mg/L,石油类<3.0 mg/L。

水处理过程:废水—沉砂、格栅(预处理)—隔油—浮选(一级处理)—生物曝气—二沉池(二级处理)—砂滤、混凝沉淀(三级处理)—排放。

化工废水:均质—絮凝沉淀—高效厌氧(UASB)—高效生物流化床(膜法好氧生化处理)—沉淀—臭氧氧化(提高可生化性)—A/O MBR生化处理(进一步去除COD、脱氮除磷)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栅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栅或者砂滤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

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一. 物理法:1. 沉淀法:主要去除废水中无机颗粒及SS2. 过滤法:主要去除废水中SS和油类物质等3. 隔油:去除可浮油和分散油4. 气浮法:油水分离、有用物质的回收及相对密度接近于1(水的密度近似1)的悬浮固体5. 离心分离:微小SS的去除6. 磁力分离:去除沉淀法难以去除的SS和胶体等二. 化学法:1. 混凝沉淀法:去除胶体及细微SS2. 中和法:酸碱废水的处理3. 氧化还原法:有毒物质、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去除4. 化学沉淀法:重金属离子、硫离子、硫酸根离子、磷酸根、铵根等的去除三. 物理化学法:1. 吸附法:少量重金属离子、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脱色除臭等2. 离子交换法:回收贵重金属,放射性废水、有机废水等3. 萃取法:难生物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4. 吹脱和汽提:溶解性和易挥发物质的去除四. 生物法1. 活性污泥法: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 悬浮在水中的各种方法的统称。

(1)SBR法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2)AO法AO 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A(Anacrobic) 是厌氧段,用与脱氮除磷;O(Oxic) 是好氧段,用于除水中的有机物。

(3)生物膜法:利用固着在惰性材料表面的膜状生物群落处理污水或废气的方法。

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转盘法均属于此种方法。

石油炼制过程:电脱盐脱水—常减压蒸馏(原油分离)—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重油轻质化)—加氢精制—溶剂精制(油品精制)—异构化—烷基化—醚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催化重整—催化裂解—蒸汽裂解(生产化工原料)—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生产润滑油)清洁生产与HSE管理体系: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或简单地用HSE MS(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表示。

HSE体系是国际上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一种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体现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市场环境下的规范运作,是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先进理念的管理标准体系。

化工安全:安全技术(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研究采取怎样的技术措施将其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和其他各类事故的发生)—劳动卫生技术(防尘防毒、噪声治理、振动消除、通风采暖、采光照明、其他物理化学有害因素的防护、现场急救等)—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安全法规和标准(“三同时”原则—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企业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化学类: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两大分支,无机化学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及物质结构理论阐明元素及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分析化学则是研究误差理论与四大分析滴定的学科;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物理化学—是以物理的原理和实验技术为基础,研究化学体系的性质和行为,发现并建立化学体系中特殊规律的学科;以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为基础,研究宏观化学体系在气态、液态、固态、溶解态以及高分散状态的平衡态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规律性;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分子、分子簇和晶体的结构,物体的体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间结构、表面相的结构,以及结构与物性之间的关系与规律性;研究由于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扰动而引起的体系的化学变化过程速率和变化机理;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生物、生态的影响的科学;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fine chemicals)和专用化学品(special chemicals)的工业;精细化学品—传统定义是“批量小、纯度或质量要求高,而且利润高的化学品”,如原料医药、原料农药、原料染料等;生物化学—利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规律,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环评:通过评价查清项目拟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针对项目的工程特征和污染特征,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从而规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和防止破坏的对策,为项目实现优化厂址、合理布局、最佳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维持良性循环作出保证。

遵循的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

环评流程:调查—监测—评价—综合防治,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有三种编制形式,分别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评工作程序五个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确立与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审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内容:(1)总论(2)建设项目环境概况(3)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如有现有装置,需进行污染源调查)(4)各环境要素的影响评价(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6)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评价(7)环境风险评价(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9)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控(10)公众参与(11)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固废: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三化”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全过程管理-3C原则(避免产生(Clean)、综合利用(Cycle)和妥善处置(Control))大气: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环境管理);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对二氧化硫实施总量控制);控制环境污染的经济政策(排污收费制度,SO2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

COD测定:在一定条件下,经重铬酸钾氧化处理,水样中的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所消耗的重铬酸钾的量相对应的氧的质量浓度。

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在强硫酸介质中,以硫酸银作为催化剂,经高温消解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OD值。

TOC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指溶解或悬浮在水中有机物的含碳量(以质量浓度表示),是以含碳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将试样连同净化气体分别导入高温燃烧管和低温反应管中,经高温燃烧管的试样被高温催化氧化,其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均转化为二氧化碳,经低温反应管的试样被酸化后,其中的无机碳分解成二氧化碳,两种反应管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别被导入非分散红外检测器。

在特定波长下,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二氧化碳的红外线吸收强度与其质量浓度成正比,由此可对试样总碳(TC)和无机碳(IC)进行定量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GC-MS利用气相色谱作为质谱的进样系统,使复杂的化学组会得到分离;利用质谱仪作为检测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主要是用于定性定量分析沸点较低、热稳定性好的化合物。

GC-MS联用仪包括气相色谱仪,接口,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仪器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

样品经GC分离为单一组分,按其不同的保留时间,与载气同时流出色谱柱,经过分子分离器接口,除去载气,保留组分进入MS仪离子源被离子化,样品组分转变为离子,经分析检测,记录为MS图。

GC-MS中气相色谱仪相当于质谱仪进样系统,而质谱仪则是气相色谱的检测器,通过接口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蒸馏: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别,使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并随之使蒸气部分冷凝,从而实现其所含组分的分离。

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的单元操作。

其原理以分离双组分混合液为例。

将料液加热使它部分汽化,易挥发组分在蒸气中得到增浓,难挥发组分在剩余液中也得到增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组分的分离。

两组分的挥发能力相差越大,则上述的增浓程度也越大。

精馏:双组分混合液的分离是最简单的精馏操作。

典型的精馏设备包括精馏塔、再沸器、冷凝器等。

精馏塔供汽液两相接触进行相际传质,位于塔顶的冷凝器使蒸气得到部分冷凝,部分凝液作为回流液返回塔顶,其余馏出液是塔顶产品。

位于塔底的再沸器使液体部分汽化,蒸气沿塔上升,余下的液体作为塔底产品。

进料加在塔的中部,进料中的液体和上塔段来的液体一起沿塔下降,进料中的蒸气和下塔段来的蒸气一起沿塔上升。

在整个精馏塔中,汽液两相逆流接触,进行相际传质。

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进入汽相,汽相中的难挥发组分转入液相。

对不形成恒沸物的物系,只要设计和操作得当,馏出液将是高纯度的易挥发组分,塔底产物将是高纯度的难挥发组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