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TaiZhou Teachers College2013 届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浅谈韩中文化交流学生姓名:蔡自玲学号: 10433025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应用韩语指导教师:盛建莉摘要中韩两国同属东方文明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国在建造东方文化的过程中,都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韩两国的文化互相借鉴,优势互补,共同谱写了灿烂的文化篇章。
中韩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国家,历来频繁交往,关系密切。
中国的明清时期(1368~1860)相当于朝鲜的李朝时期(1392~1910),当时中朝两国在政治上保持了比较友好的关系,尤其是明朝于公元1592~1598年间两次派大军援助李朝击退倭寇,取得抗倭授朝战争的胜利,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谊,而且为日后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历史上两国的关系与文化交流,对于加强理解目前日益密切的中韩关系与交流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交流,两国关系,儒学,意义目录1.中韩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1)1.1文化交流的概述 (1)1.2中韩文化交流的意义 (1)2.中韩文化的特点对比................... (2)2.1中国文化的特点 (2)2.2韩国文化的特点 (2)3.历史上的中韩文化交流................ (3)3.1唐朝时期,中韩文化交流密切开展 (3)3.2宋元时期,中韩文化交流继续兴盛 (3)3.3明清时期,中韩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4)4.中韩文化交流对发展两国关系的影响 (5)4.1文化交流推动中韩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5)4.2交流中的问题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6)5.中韩文化交流的建议与展望 (6)5.1中韩文化交流的建议 (6)5.2中韩文化交流的展望 (7)6.总结 (7)7.参考文献 (7)韩中两国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发展非常迅速,文化交流也应该适应这一形势加强发展。
人们在讨论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更注重政治关系和经济贸易,而对文化则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实际上,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虽然很重要,但往往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对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来说,远不如文化所起的那种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中去的长远持久的作用。
现在韩中两国面临着一系列涉及共同利益、需要加强合作去协力解决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加强协商、扩大友好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而通过文化交流加深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则是友好合作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应该把文化交流的作用提高到巩固和发展韩中两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去认识。
1.中韩文化交流的必要性1.1文化交流的概述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
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没有文化差异,没有因文化差异产生的势差,就不会很好的进行文化交流。
例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间是最容易产生文化交流的。
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
但是,其前提条件是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须有文化自主权。
他们的交流一般只会发生在各自尊重对方的前提条件下。
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化现象,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
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的平等。
顺从,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1.2中韩文化交流的意义古代中韩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对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很多相似的文化传统。
在今后的文化交流中,中韩两国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要相互尊重对方国家的独特性,扩大双方的共同性。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地缘相近,两国人民在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一直以来,中韩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双方的交流由官方逐渐向民间扩展。
研究历史上两国的关系与文化交流,对于加强理解目前日益密切的中韩关系与交流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韩文化的特点对比2.1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
汉字整洁优美,字形多样,铿锵圆润,故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者中华文化;中国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史官,说明历代皇室对历史的重视,中国历史之长、纪录至今这些是外国怎么都比不上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其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独特性:中国的传统书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如四大名著、资治通鉴、菜根谭,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个礼仪之邦的形象,让炎黄子孙得以二世、三世至万世延续下去,中国的戏曲国画也是匠心独具,如京剧、豫剧、越剧、山水画、宫廷画等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其整体性、实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
区域性: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鉴、相互容纳,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的文化。
民族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雕刻建筑艺术、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2.2韩国文化的特点韩国的文化受中国影响十分明显,早在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就专门派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以及治国的策略,甚至有些东西直接照搬照抄地拿回去,中国的文化对新罗国影响十分久远,新罗也因为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而强大起来因此统一了朝鲜半岛。
韩国人民早期的兴起和发展并不划一,然而总的说来有一个特点,即同中国人之间的积极接触以及有时候也发生的斗争。
从韩国人民形成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他们的文化逐渐与中国的文化成为一体。
韩国制造了铁工具和铁武器。
在政治、经济、哲学和文化这几个方面,韩国的发展也受到中国的强大影响。
但是,仅仅了解文化交流还不能充分解释韩国文化。
正确了解韩国人民的各种特点也至为必要,而这些特点必须联系韩国人民的历史发展来加以解释。
不妨考虑一下佛教和儒教是如何传入韩国的。
虽然儒教比佛教先行一步,然而首先为韩国人民所接受的是佛教而非儒教。
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佛教比儒教更有助于建立一个由贵族统治和中央集权的倾向于扩张的国家。
3. 历史上的中韩文化交流3.1唐朝时期,中韩文化交流密切开展威海地区如今是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它在唐代的中韩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处于今威海地区的法华院是中韩文化交流的聚居地,在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从法华院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新罗侨民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活动,探讨唐代威海地区在中韩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对研究中韩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与交融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唐代是中韩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的时期。
作为海上直线距离最近的威海地区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法华院既是韩国侨民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更是韩国民众来华后的首要落脚点和出发点,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集中区域,在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3.2宋元时期,中韩文化交流继续兴盛宋朝,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有了新动向,书籍的交流变得十分兴盛,而且书籍的交流不是单向的宋向高丽的输出,而是双向的,高丽也向宋输入。
宋丽之间书籍交流兴旺的原因应归功于印刷术的改进。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使书籍传播不再靠手抄笔录,大量的印刷导致成本降低,书籍的流传于是更加广泛。
宋朝对书籍外流有严格的规定,禁止出口涉及“朝廷防遏边鄙机宜事件”的“皇帝臣僚著撰文集”。
这主要是针对辽的,但对高丽也有效,因为高丽陆上毗邻辽国,难保书籍不会由高丽流入辽。
依照这个原则,宋朝向高丽输出的书籍主要有《大藏经》、《文苑英华》、《神医补救方》和《九经》等,这些都是与政治不相关的书籍。
高丽使者到达宋朝大多都有索书和购书的任务,他们请求宋朝赐予或直接购于国子监和书坊。
由于宋朝图书出口的禁令,因此高丽使者的购书目的并非都能实现。
1085年,高丽使者购买《大藏经》、《华严经》的同时,还要求购买刑法和文书。
高丽使者后面的要求已经触犯了宋朝禁令,所以没被满足。
次年,高丽人又想买《开宝通礼》、《文苑英华》和《太平御览》,宋哲宗只许买《文苑英华》。
1093年,高丽使者又提出购买《太平御览》,再度被拒绝。
后来,宋朝的书禁渐渐放松,高丽使者才得以买到《册府元龟》等书。
据史载,1192年,宋商向高丽王廷献《太平御览》,得到赏赐白银60斤。
另高丽僧义天在游历宋回国时,携带了1000卷佛典章疏。
高丽不仅大量进口中国书籍,也向中国输出本国刊印的书籍。
1091年,宋帝就给高丽使臣开列了一个书目,探询高丽是否有所列之书。
宋朝向高丽所求书籍共计128种。
除了官方的直接要求外,许多高丽书籍通过民间进入宋,如高丽刻本《大藏经》、义天编刻的《续藏》和金富轼所著的《三国史记》。
到了元代,元丽双方的书籍交流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史载忠肃王即位后,元仁宗一次就赐书4371册,共计17000卷,都是宋朝的秘阁藏书。
程朱理学成熟于宋,在元代时传入高丽。
高丽名儒安随忠宣王赴元,得到新刊的朱熹《四书集注》,欣喜异常,带回高丽,并依此教授弟子。
3.3明清时期,中韩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明朝创立者朱元璋宣布15个不征之国,则标志着中国正式承认了东亚其他国家作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存在,而不再试图将其纳入中国的一体统治之中。
从此,中原王朝在实践中却不再将与周属国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之间关系的延伸,也不再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这种关系,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办法处理与这些属国的关系,即封贡体系或宗藩关系。
中国与韩半岛的关系不仅较早步入封贡体系,而且一直是这一体系的典型,对后来中国全面确立的东亚封贡体系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