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归纳法与演绎法
归纳法
例文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是 从“疑”开始的。①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 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② “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掀起来”这个疑,使瓦特 发现了蒸汽的力量;③ “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 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的这个疑,使伽利略发 现了等时性原理。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 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探索 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致有所发 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谢
谢
归纳法
例文
《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①“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诸葛亮英明一世,却 在街亭这一关键战役中重用本无真才实学的马谡 (正因为马谡是自己的亲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 寸功未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 ②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 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骑红尘妃 子笑”,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结 果落得个“马嵬坡前草青青”的凄惨结局。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
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 个别性结论是论点。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相 反,它反映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由一般到个别 的逻辑关系。 相比于归纳法,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 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 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 毛病。
作文题目
《转折并不意味着放弃前进》
归纳法
简析
结构特点:
纵观这一段,第一句是立论,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句是对 论点的解释;第三句是摆论据,列出可证明论点的论据;第四 句是议论析理,针对论据的内容进行解析,挖掘内在的含义。 可见“立—摆—议”是这个段的主要结构特点。
论证特点:
第四句是在上句列举了牛顿、瓦特、伽利略三个事例之后, 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惯常所见—产生疑问—努力探求—有所 建树”。这些共同点正是三个事例中所包含的必然因素。这种分 析例证中的内在联系,归纳其本质特征的方法,正是辩证归纳 推理的思维方法。这样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因而这段文 字的说服力很强。
归纳法
简析
论证特点:
该段的前部分,列举三例事实;后部分, 是对所摆事实的共性特征和思想内涵加以 归纳概括,用以证明观点(中心论点)。 然后用“然而”一转,并引用鲁迅名言, 从理论上进一步加以论证,使论证显得辩 证而全面;最后正面揭示观点,点明题旨。
演绎法
概念
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 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实质上就 是从假说到知识体系形成再到科学语言进 行理性思维的全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从 一般到特殊。
归纳法
概念
归纳法是从大量的现象中,找出其中 的内在联系,归纳出它的共同点,即一般 性的道理,然后,用结论的形式写出来, 即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法
注意事项
• 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论据之上的,所列举的 事例应突出特点;
• 续写的例子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前面的例 子保持一致; • 归纳概括时,须辨明事例都包含了怎样的 共性特征; • 应根据语境酌情选择词语和安排语序。
演绎法
简析
论证特:
这段话中就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演绎论 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是普遍性原理,是论据,是“大前提”;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 已知的判断,是“小前提”;而“他的死 是比泰山还重的”则是结论,也是论点。
演绎法
主要形式
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即大 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是一般事理; 小前提是论证的个别事物;结论就是论点。 用演绎法进行论证,必须符合演绎推理的 形式。但在写作时,根据文章表达生动简 洁的要求,对三段论推理过程的表述可以 灵活处理,有时省略大前提,有时省略小 前提。
归纳法
③北宋神宗原本竭力支持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变 法之举,却经不住其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的眼泪软化, 终于动摇了,灰心了,放弃了。一部利于国利于民 的“青苗法”被付之一炬,十一世纪最杰的政治家 的社会理想化为泡影。 历史以残酷的事实一次一次地告诫我们:人情 的亲疏远近足以令人麻痹,令人迷惘,甚至令人昏 聩。然而,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人类的情感置 之不理,做一个冷血动物呢?那也不必,鲁迅先生 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只是我们在认识事物时 要分而析之,辩而认之。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演绎法
注意事项
• 选取确实可靠的命题为前提 • 演绎法不具有绝对性普遍意义。(因为演 绎法是从一般推知个别事实。它只说明一 般与个别的统一,不能揭示一般与个别的 差异。)
演绎法
例文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 著名的论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 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 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 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 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 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 还要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