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ICU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97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发生在院内的感染。

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较多,且大多为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珠,往往感染严重,有效控制率低,病死率高。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易感因素的集中地,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文献报导icu院内感染远远高出普通病房3~4倍[1]。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icu院内感染患者2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icu住院患者680例,男450例,女230例;年龄3~97岁,平均62.3岁。

疾病包括重型颅脑损伤,高位颈髓损伤,胸部疾病,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发生院内感染210例,院内感染率30.88%。

其中呼吸道感染133例(63.33%),泌尿系感染50例(23.81%),颅内感染6例(2.86%),伤口感染8例(3.81%),败血症8例(3.81%),感染性休克2例(0.95%),其它感染3例(1.43%)。

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热带假单丝酵母菌、肺炎克雷白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及其他少见菌种。

icu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内在因素:①患者自身易感性:icu内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老年患者,且病情较重,自身抵抗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中感染因子的侵入;其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
破坏了患者自身的天然屏障,使icu院内感染的几率增加。

②易感部位:呼吸道是icu院内感染的首要部位,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和颅内感染及伤口感染。

外在因素:①icu内环境因素:icu内危重患者较多,各种监护设备及操作仪器多;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相对较多,流动性大;icu 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污染加重,导致呼吸道感染率增加。

不合理的建筑设计及不洁净的病区环境易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病机会。

②icu 内的交叉感染:icu内患者的病情复杂,致病菌种多,且大多为生存力及繁殖力较强菌株,易在病区内交叉传播。

污染的气管插管、氧气管、导尿管、氧气雾化器、深静脉导管等是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

③有创性诊疗操作: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与院内感染的发生直接相关。

呼吸道感染与人工气道的建立;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均呈正相关。

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与深静脉通道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操作人为地破坏了血管屏障,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天然的庇护场所和繁殖基地。

④医护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icu内医护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及对院内感染的防范措施,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医护人员工作时不严格的消毒措施,不强的无菌观念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和潜在危险因素。

病原体本身:①菌种的多样性:icu内患者病种的多样性及病情的危重性,决定了院内感染菌种的多样性;不同专科的病种其致病菌也不同。

以肺部感染为主的菌种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真菌为假单丝酵母菌;泌尿系感染的菌种主要为假单丝酵
母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菌种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伤口感染主要为葡萄球菌属。

②耐药菌种的增加:激素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如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金葡菌等;正常菌群失调,改变了机体内正常的微生态环境,易合并二重感染。

此时抗生素失去了原有抗感染功效,致院内感染的控制成为临床棘手问题。

icu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对内在因素采取的措施:①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icu内的一切诊疗活动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每个床位的听诊器、监护仪等都禁止与其他床位的仪器交叉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每周应对icu 内各种仪器、管道进行1次彻底的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衍。

严格限制家属探视人数和探视频率,在非医疗操作时间内探视,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探视时,探视家属须穿探视服,穿一次性鞋套或更鞋后进入,探视者需应用病床边专门配置的消毒液对双手进行消毒后方能接触患者(感冒或者有感染性疾病的家属禁止探视)。

②对易感部位采取的措施:对于侵入性操作,应严格掌握的适应证。

实施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或减少对人体组织的不必要损伤,降低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认真记录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尿管、脑室外引流管及腰池引流管等管道的置入时间,定期应更换或拔除,减少院内感染发生机会。

对外因素采取的措施:①加强icu内环境因素的管理:icu内环
境因素对于院内感染发病率的影响不容质疑。

icu应建立在院内最清洁的区域,严格限制床位数,保持足够的空间,同时保持每张床位处于层流环境。

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非感染患者与感染患者以及感染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应分别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值得重视的是医护人员的洗手问题。

需认真执行正确的七步洗手法,每一床头配备免洗手消毒液,在接触患者前严格消毒双手,查看下一个患者时须重新洗手消毒。

不得随意放置或丢弃医疗废物。

③强化icu护理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icu的护理人员是监控院内感染的中流砥柱。

icu内护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防感染的意识,并树立正确的感染监控观念,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掌握操作技巧,严格无菌操作。

呼吸道是icu内最主要的感染部位,要特别重视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护理。

痰培养、血液培养、脑脊液培养等细菌学检测,发现病原微生物的要立即向医生汇报,根据药敏结果及时做出相关处理,并监测治疗效果。

此外,监控人员应充分发挥职责,全面监控icu院内感染的控制流程,建立严格的消毒灭菌制度,提高控制质量。

④加强对患者的监测与观察:加强对icu患者的监测与观察,可以显著提高院内感染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

⑤对病原体本身采取的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不同病原体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护士在执行医生医嘱时,要了解药学知识,按药物的半衰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药,同时观察药物疗效,及时向医生反馈相关信息。

讨论
icu院内感染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是院内感染的高发区域。

与患者病情重、免疫能力低下、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不严格、交叉感染、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护理监控意识缺乏等密切相关。

肺部感染是icu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有创呼吸机的应用等操作有关。

应就目前我院icu院内感染的形势采取有效预防及控制措施,合理布置、更新icu内各种仪器设备,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建立完善的护理监控及工作流程,强化护士的感染监控意识,加强对患者的监测与观察,根据药敏合理应用抗生素,充分发挥抗生素的抗感染效果,减少icu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谭玲玲,雷莉萍,雷欢梅.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分析[j].新医学学刊,2008,5(5):813-8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