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2019-2020年度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专项训练:课外阅读(三)(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现代文阅读快乐阅读。
庐山三叠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________,________。
”每次吟诵这首《望庐山瀑布》,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庐山,想到有“庐山第一奇观”之称的胜地——三叠泉。
那年,我慕名前去庐山游览三叠泉。
远远的,未见其景,先闻其声,真可谓“寒入山谷吼千雪,派出银河轰万古”。
迎接我们的是瀑布飞泻时带来的水雾,身后窄窄的阶梯的尽头便是眼前的一片开阔。
(甲)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
(乙)三叠异趣,各具特色。
(丙)一叠垂直,水从二十多米一倾而下;二叠弯曲,直入潭中。
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又如百幅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气魄最雄伟、姿态最秀丽的奇景。
我们到此之前的一场大雨使得三叠泉更为壮美,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止。
它从高高的山头凌空下泻,宛如一幅水帘悬挂长空。
故又名“水帘泉”。
据说,“水帘泉”这个雅名就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子昂所题,并赋诗曰:“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
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三叠泉只是其中一角。
庐山的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1 . 在文中的横线上把古诗补充完整。
2 . 用“________”画出文中可以解释“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的句子。
3 . 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 “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应该放在文中的________处。
5 .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叠泉的?突出表现了三叠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 课内大搜索飞机飞行在秦岭的上空。
低头往下一看,千山兀立,雪峰相连,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时一股强烈的冷气团冲了过来,飞机猛然往下一沉;不一会儿,飞机就被包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像穿了一件冰衣,飞机被冻僵了似的;在冰甲的重压下,飞机沉甸甸地往下坠落;一座座山峰,在机翼下匆匆掠过,情况非常危险。
为了减轻飞机的重量,延缓飞机下降的速度,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件往下扔,同时要大家赶快背上降落伞,随进准备跳伞。
……机翼下,斧劈刀削般的群峰近在眼前,飞机仍如老牛负重似的吼叫着,挣扎着,飞机再次冲刺,终于闯出了冷气团。
在阳光照射下,蒙在飞机上的冰融化了。
飞机减轻了重量,犹如翱翔的苍鹰又恢复了搏击长空的活力,昂首飞向高空。
(1)这两段文字选自《》文章的主人公是()和()。
(2)给两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3)我会唱反调(反义词)危险——()减轻——()沉甸甸——()(4)用“——”在文中画出两个比喻句。
把比作把比作(5)作者从三方面写了飞机遇险。
阅读大江保卫战①1998年的夏天。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
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
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③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④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
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
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⑤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⑥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7 . 结合上下文和阅读经验,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日夜兼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关键语句,仿照下面第①自然段的小标题,给第②④自然段、第⑤自然段分别概括小标题。
①险情危急——②④:(______)——⑤:(______)9 . 体会句子的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写下来。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 文章第②自然段写了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第四自然段又着重写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写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
空城计(节选)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手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这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1 . 这个片段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___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_。
12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旁若无人 ____________ (2)若某等之见____________(3)必弃城而走 ____________ (4)吾兵止有二千五百 ____________13 .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分析这三次“笑”的不同内涵。
(1)“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抚掌而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拍手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司马懿之所以退兵,是因为他怕诸葛亮在城中设埋伏。
B.诸葛亮之所以敢用空城计,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
C.关于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歇后语是:诸葛亮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D.诸葛亮是吴国的军师。
15 . 读了这个故事,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 诸葛亮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
请再写出一个诸葛亮的故事。
故事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