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概况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汕头毗邻。
全市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绝大多数为汉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个少数民族。
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
现辖八县一市二区,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70多万。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1℃。
漳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考证,早在1万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周划为七闽地,秦属闽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内),故名漳州。
漳州物产富饶,素有"花果之城"、"鱼米之乡"的美称。
这里盛产"六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以及对虾、石斑鱼、鲍鱼、龙虾、红蟳、扇贝、牡蛎、泥蚶、鱿鱼等海珍品。
天香丽质的水仙花、"国宝神药"片仔癀和"国货之光"八宝印泥,被誉为"漳州三宝",名扬海外。
木偶雕刻、珍贝漆画、九龙璧玉雕等旅游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漳州对外友好交往日益频繁,国际友人来访日益增多。
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曾先后来访。
美国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游团、12国驻沪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团也来寻根、考察。
中国女排的“娘家”,还是“灯谜艺术之乡”、“农民画艺术之乡”、“剪纸艺术之乡”、“书画艺术之乡”、“民间音乐艺术之乡”和“玉雕艺术之乡”民俗史迹、滨海风光、花果生态三大资源各具特色: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千年古刹”三平寺为代表的民俗史迹悠久、璀璨,以“海峡西岸旅游岛”东山、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滨海风光秀丽、神奇,以天福茶博物院、东南花都──花博园为代表的花果生态绚丽、诱人,是一处集观光、休闲、度假、健身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海滨邹鲁、花果漳州,欢迎您花果生态云洞岩景区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龙文区,324国道旁。
因山上有一石洞,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名。
云洞岩海拔仅280米,从山麓到峰巅,几乎全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花岗岩石层层叠叠堆砌而成。
景区方圆约十华里,山岩突兀,怪石嶙峋,洞壑幽深,像缩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
主要有月峡、千人洞、飞来石、风动石、一线天、摩崖石刻等景观。
月峡是云洞岩景区的一大奇观,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天上一轮圆月倾入峡谷中的一弘清泉,又映照在石壁上,遂成“三月争辉”的绮丽景观。
云洞岩的摩崖石刻,行、草、楷、篆各体兼备,共有150处,素有“闽南第一碑林”之称。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云洞岩讲学,留有“溪山第一”、“石室清隐”两处题刻。
明代道学家蔡烈也曾在此隐居著书讲学,现尚存蔡烈墓及碑亭。
在这里,你可进行爬山、品茗等活动,还可品尝独具风味的云洞岩盐鸡;距景区约5公里处的江东桥,是中国十大古名桥之一,这里有令您大饱口福的江东清炖鲈等闽南风味佳肴。
东南花都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位于漳州百里花卉走廊黄金地段的漳浦马口,国道324线旁,是历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所在地,也是福建漳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总面积7800亩。
区内有2700亩的花卉博览园,15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1500亩的综合服务区,500亩的花卉科技园区,1.8万平方米的主展厅。
现有各种花卉苗木2000多种,年培育各种花卉苗木1000多万株,是集花卉生产、销售、展示、出口、旅游观光、农家休闲度假、会议培训、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大观园。
花都依山傍水,绿草如菌,棕榈园、锦锈漳州园、闽南瓜果园、沙生植物园、榕景园、荫生植物馆、百花园、嘉年华娱乐场、大地艺术展区、纪念林植树区、花卉超市、兰花培育基地等景区交相辉映。
到此旅游不仅可以观赏到闽南、台湾及国外的珍贵花卉植物,体验到闽南及台湾风俗,了解到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可进行游泳、水疗、垂钓、打网球等一系列健身运动。
区内的东南花都俱乐部,将为您的旅途休憩提供周到详尽的服务。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22公里。
天福茶博苑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国道324线旁,占地面积8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
博物院内有四大主馆:主展馆、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馆、书画院;八大景观:薪火相传、茗风石刻、武人茶苑、兰亭曲水、唐山瀑布、茂林修竹、明湖垂影、天宫赐壶。
主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两层中式仿古,展出了茶叶科技、茶叶发展史、世界茶情、世界茶文化、现代茶艺、各式各样的名贵茶壶、茶与诗、茶与画、茶与人类健康及茶叶多元化利用等有关的茶知识,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天福的发展史。
天福茶博物院是一座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专业博物馆。
到此旅游,不仅可以了解茶文化史,而且还能欣赏到天福独有的陆羽“无我茶会”、台湾“四序茶会”、“唐朝煮茶听诗”、“清朝宫廷茶礼”、“云南少数民族茶礼”及“日本茶道”等数十种茶艺表演。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60公里。
民俗史记南山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位于芗城区中山桥南,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原为唐太傅陈邕的私宅,后因遭人陷害,无奈献宅为寺,女儿削发为尼,取名“延福禅寺”,后改“南山寺”。
现存建筑系清末重修,但仍保留唐代风格,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净业堂、藏经阁等。
寺内建筑、雕塑艺术价值很高,碑文、经论等文物宝藏十分丰富:有铸造于元代延佑年间的大铜钟;有由一块天然石笋雕刻而成的唐代大佛,高六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室内石雕;有明朝天启年间,由该寺僧尼历经三年,绝盐食,间歇刺血写成的血书──《华严经》残卷;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缅甸华侨捐献的汉白玉佛等。
此外,寺内还有陈太傅祠、修真净室、金花墓等景观。
如果你前来南山寺游览,还可听到一连串美丽动人、富有哲理的传说故事。
关帝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东山风动石国家4A级旅游区内,关帝庙,也称武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内祀奉关圣帝君。
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它选址精妙,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奇景云集的海滨风景区内。
它结构精巧,工艺精湛,庙门上宫殿式楼亭-“太子亭”,流光溢彩,各种富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庙内规模虽不大,却回廊曲径、玲珑雅致,金木雕、石雕等人物造型、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可以说,关帝庙是国内罕见的融建筑、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间艺术于一炉的古建筑珍品。
关帝庙的影响力很广,不仅在闽南一带,而且在台湾从东山分灵入台的关帝庙已达170多座,“关帝文化”已初步形成规模。
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圣帝君的诞辰日,祭典仪式规模宏大,场面十分壮观。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158公里。
田螺坑土楼群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土楼的代表和名片。
位于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最佳景观村落的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南靖素有“土楼王国”的美誉,众多的土楼像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点缀在山谷间、溪岸旁、田野上,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全县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三层以上的大造型土楼有1300多座,形状各异,有方形、圆形、椭圆形、五凤形、交椅形、弧形、扇形等,最大、最小、最高、最精美的土楼都在南靖县境内。
田螺坑土楼群是“土楼王国”中最神奇壮美、最震撼人心的杰出代表,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其主要特点是依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由1座方楼(步云楼)、3座圆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和1座椭圆形楼(文昌楼)组成,方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是独具特色建筑形体组合的经典之作。
在群山环抱下,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大地,山脚仰视,则像布达拉宫雄居山腰傲视人间。
田螺坑土楼群的精美建筑组合,构成人文与自然巧妙之成的绝景,给人强烈的观赏冲击,令人叹为观止。
河坑土楼群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河坑自然村,狮子山观景台是河坑土楼群的最佳观赏处。
在狮子山前,两条溪流在左边山脚下交汇,形成了河坑村的风水结晶“丁”字水,在狮子山后和“丁”字形溪流两岸不足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集排列着14座不同年代的大型土楼,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而且7座明清时期建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巧妙地构成了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
河坑土楼群的美还在于它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于自然,不仅创造了理想的生态环境,也给人美景天成的感觉。
走进河坑土楼群,你不仅可以领略到土楼古建筑的价值,还能感受到土楼人家热情、淳朴的民风,聆听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正如人们所说的,喧闹是土楼的特色,欢乐是土楼的基调,团结是土楼的精神。
在土楼里,时时处处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馨和愉悦。
该景区距漳州市区98公里。
白云岩白云岩位于颜厝镇丹庄村的白云山腰,东距龙海市区石码11公里。
岩的周围林木苍翠,风景幽雅。
登岩远眺,九龙江奔流向东,绿野平畴,溪山如画。
隔九龙江与云洞岩遥遥相对,并称为“姐妹山”。
岩上白云萦绕,景观迷人。
相传为唐代高僧虔诚禅师卓锡处。
现在卓锡泉胜迹仍在,一股清泉从巨石的圆眼汩汩流出,涓涓不息,历经千年不干涸。
据传说:虔诚禅师当年决定在白云岩居住,苦无用水,他把锡杖植在岩石上,便涌出一股清沏的甘泉来。
这胜迹就叫“卓锡流泉”,石径旁边的松树下,还有一块大石,上面镌刻“何有石”三个雄浑的大字,也是虔诚禅师遗迹。
宋代理学家朱熹任漳州郡守时,对白云岩也是见爱之。
据传,他想在岩上幽静处筑一书院,潜心讲学、注经,但山高路陡,搬运砖瓦困难,便心生一计,先把砖瓦运积在山下,传言朱知府将于某月某日,在白云岩表演“飞瓦上山”秘法。
群众信以为真,辗转相告,顿时远近皆知,都想一睹为快。
日子一到,漳、码、澄一带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拥向白云岩山下。
这时朱熹传话:“要看飞瓦表演者须到山腰,每人顺便带上一砖一瓦。
”片刻之间,众人已把砖瓦全搬了上去。
当有人上前请示朱熹何时表演飞瓦,朱熹才笑着答道:“有劳诸位,砖瓦不是早已飞上山来了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纷纷下山归去。
书院建成后,朱熹在匾额上亲手题书“与造物游”四字,及门联一对,名云:“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并在这里开学授徒,讲过《诚意》章。
后人为纪念朱熹,在书院前面建一座百草亭,亭内立一石碑,上书“**夫子解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