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地处川、滇、黔、桂四省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
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有98个乡镇、办事处,1036个行政村,144个居委会,土地面积9965.37平方公里,人口298.17万,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等44个少数民族人口83.83万。
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5万。
六盘水古属牂牁,为夜郎国地。
东汉至唐末宋初彝族和苗族先后迁入境内,明初归于贵州省。
解放后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1965年初为煤炭工业部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所在所辖之地,1966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六盘水境内的矿区更名为特区,作为高度集中、政企合一的试点,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双重领导。
由此,我国煤炭建设史上罕见的会战在六盘水打响,与之配套的铁路、公路、电网建设和钢铁、建材工业会战相继展开。
1970年12月,成立六盘水地区,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由矿区演变的特区,分别与安顺地区的郎岱县、兴义地区的盘县、毕节地区的水城县合并为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同隶属于六盘水地区。
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六盘水撤地建市,成为贵州省的第二个省辖市。
六盘水市资源丰富,煤、铁、锰、锌等矿产资源达30余种,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844亿吨,探明储量180亿吨,保有储量168.2亿吨。
市辖四个县、特区、区均为国家重点产煤县,因而具有“江南煤都”之称;又因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被誉为“中国凉都”。
六盘水市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圈二区一带”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毕(节)水(城)兴(义)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艰苦创业和建市30周年全市各届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六盘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贵州西部一座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为重要支柱的现代化能源原材料工业新城。
六盘水市区位优势明显,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300—500公里。
随着铁路“三线一站”投入营运,以株(州)六(盘水)复线铁路横贯东西(延伸段六盘水至沾益复线已开工建设);内(江)昆(明)线、六(盘水)红(果)线、南(宁)昆(明)线铁路南北连接,并拥有西南地区较大的六盘水南编组站,基本形成了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入东南亚的铁路十字大通道,故有“四省立交”之称。
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得益于三线建设的工业基础,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得益于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西电东送的具体实施,得益于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扎实推进,得益于地企共建的双赢共享,得益于敢为省内先的全国人才公开招聘……不论是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还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初步调整,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体现于以下一组组数据中:——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84.27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61.4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71亿元。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008年,粮食总产量84.16万吨,肉类总产量9.58万吨。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008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2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7亿元。
境内铁路通车里程达625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1057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8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比1978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从1978年的70%下降到2008年的2.5%。
2008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8个,比1978年增加了1287个;卫生机构的病床数从1978年的3271张,增加到2007年的6953张。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比198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比197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目前已基本实现乡乡通电话和大部分村通电话。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比1978年的79元增加26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42元,比1978年增加11792元。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9.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5.37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3.8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28平方米。
2008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30年来少生人口约105万。
回首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六盘水市300余万各族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依法治市的结果。
六盘六盘水市——中国凉都,贵州省第三大城市,素有西南煤都之称,地处云贵川交接,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有“凉都”之美誉!六盘水市现辖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四个县级政区,位于贵州省西部,界于北纬25°19′44"-26°55′33"、东经104°18′20"-105°42′50"之间,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
市境东与安顺市相连,南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云南省曲靖市交界,北与毕节地区毗邻;钟山区的大湾镇、二塘乡、三合乡飞地嵌于毕节地区西南部。
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玉舍国家森林公园,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车牌代码:贵B市委书记:刘一民市长:何刚二.经济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六盘水市水城河夜景是贵州省第三大城市(贵阳是贵州省第一大城市,第二大城市则是遵义);在经济发展方面,六盘水市的人均GDP居贵州省第2位,仅次于贵阳市,亦是贵州省仅有的2个上万元人均GDP的第2个。
六盘水市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超412亿元,增长11.5%,城市竞争力处于中国城市前200名水平。
到2010年,六盘水的市中心城区建成面积为68平方公里(仅次于贵阳市),市中心城市人口为50万(次于贵阳及遵义),市中心区由黄土坡片区、钟山开发区、凤凰新区、德坞新区、双水新区、水钢片区、荷城片区7个片区组成。
六盘水——“江南煤都”!是我国长江以南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同时也是江南地区重要的煤炭钢铁工业基地。
煤炭预测储量569亿吨,品种全、质量好、易开采,其中炼焦煤保有储量95亿吨。
煤层气和浅层天然气的储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7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118千瓦,高于全国平均值。
通过西电东送的建设,将形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的电力生产体系。
六盘水市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国土资源重点开发的地区,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南、贵、昆经济带中的重要结点城市。
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六盘水已发展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社会事业较全面的新兴工业城市。
已建成水城矿务局、六枝工矿(集团)公司、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发电厂、盘县发电厂、水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六盘水煤炭机械厂、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六盘水分公司、贵州胜景化建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大中小型企业,形成年生产原煤2160万吨、生铁130万吨、钢130万吨、钢材100万吨、水泥175万吨、电力装机110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
以核桃乳、洋芋片、富硒茶、山城啤酒、矿泉水、生物制药为代表的系列绿色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并将成为六盘水的后续支柱产业。
六盘水市的中国国内友好城市为大连市。
战国时期,今市境为夜郎国地五.自然环境境内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发育典型。
山峦众多,延绵起伏;沟壑纵横,深履险峻。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面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韭菜坪,海拔在2900.3米,人称“贵州屋脊”;最低点在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米。
境内平均海拔在1400-1900米之间。
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20座。
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类,山地黄棕壤土类,山地灌丛草甸土类,石灰土土类、紫色土土类、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沼泽土土类8种,分为24个亚类74个土属,141个土种。
土壤面积933.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74%。
黄壤是境内地带性土类,分布广,面积472.3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50.62%。
境内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
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均温13-14℃,1月均温3.0-6.3℃,7月均温19.8-22.0℃。
无霜期230-300天。
降雨量1200-1500毫米。
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地形起伏较大,局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全市总水量约142.1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体平均年流量64亿立方米。
六盘水市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
长江水系以乌江上游三岔河为干流,展布于市境北部;珠江水系以北盘江为干流,由西向东横贯市境中部;南盘江支流分布于市境南部边缘。
受岩溶地貌影响,地表河网与地下河网均有发育,互有衔接,且反复出现。
境内10公里以上河流43条,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水流急,落差大,水利资源丰富。
境内地理环境复杂,植被种类繁多,展布错杂,地理区域分异明显。
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植被为湿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叫林,西部植被为中亚热带半湿润阔叶林。
由于境内海拔差异较大,垂直分异特征也较明显。
境内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植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最低时跌至7.55%;2008年六盘水森林覆盖率36.02%,每年以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编辑本段六.自然资源煤炭资源六盘水——“江南煤都”!六盘水是中国长江以南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最大的煤炭资源基地!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种有煤、铁、铅、锌、铜、锑、镍、铀、钻、银、钻、硫铁矿、硅砂、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萤石、方解石、冰洲石、重晶石、海泡石(又称石棉)、锗、镉、镓、铟、铱、镧、砷、水晶、油页石、石膏、水泥配料黏土等30余种。
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铁、铅、锌、铀、镍、银、锗、镉、镓、铟、硫铁矿、石灰石、白云石、萤石、石膏等,其中以煤、铁、铅、锌储量为多。
煤储量居全省之首。
六盘水煤田可靠储量711亿吨(2000米以内),探明储量164亿吨(普、详、精查),垂深1000米以内可靠储量413亿吨,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
市境因此素有“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誉。
水资源境内水资源主要源于天然降水。
1999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81.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61亿立万米,重复主算量22.61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81.49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