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三萜类化合物》重点总结及习题
本章复习要点:
1.了解三萜类化合物的含义、分布和生理活性。
2.掌握三萜皂苷的结构类型和分类。
3.掌握三萜皂苷的理化性质和检识。
4.掌握三萜皂苷的提取、分离方法。
5.熟悉三萜皂苷的结构测定。
第一节概述
【含义】
1.三萜类化合物
一类基本母核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可视为以六分子异戊二烯为单位的聚合体。
2.三萜皂苷
一类苷元为三萜的苷类化合物,其水溶液振瑶后能产生大量且持久性肥皂样泡沫。
【分布及存在形式】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
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或者与糖结合成苷或酯的形式存在。
游离三萜化合物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三萜苷类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剧烈振摇时能产生大量、持久的肥皂样泡沫,故称为三萜皂苷。
另外,三萜皂苷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称为酸性皂苷。
【生理活性】
通过对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抗生育等广泛的生理活性。
【生源途径】
从生源来看,是由鲨烯通过不同的环化方式转变而来的,而鲨烯是由焦磷酸金合欢酯(FPP)尾尾缩合生成。
第二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1.按存在形式、结构、性质分为:
(1)三萜皂苷及苷元
(2)其他三萜类(树脂、苦味素、三萜醇、三萜生物碱)
2.按碳环的数目分类:
(1)链状三萜(较少)(2)单环三萜(较少)(3)双环三萜(较少)(4)三环三萜(较少)★(5)四环三萜(较多):母核都为环戊烷骈多氢菲
而D/E环为顺式。
【物理性质】
1.性状
多为无定形粉末(极性较大),具吸湿性;苦、辛辣,有粘膜刺激性。
2.熔点与旋光性
游离态有固定熔点;皂苷无明显熔点,一般测得的大多为分解点。
三萜化合物均有旋光性。
3.溶解度
游离态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成苷后,极性增强,可溶于水,易溶于热水、稀醇、热甲醇、热乙醇,几不溶或难溶于丙酮、乙醚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皂苷常用正丁醇作为分离提取的溶剂。
皂苷有助溶性,可促进其他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
4.发泡性
皂苷水液经剧烈震荡能产生持久性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原因:降低水液表面张力)【化学性质】
1.颜色反应:
皂苷水溶液可和一些金属盐类如铅盐、钡盐、铜盐等产生沉淀。
酸性皂苷(三萜皂苷)可用中性盐如硫酸铵、乙酸铅等沉淀,中性皂苷(甾体皂苷)用碱性盐如碱式乙酸铅沉淀。
因采用此法重金属离子会超标,故现在多不用。
3.皂苷的水解
皂苷酸水解多采用缓和酸水解、两相酸水解、酶解或Smith降解法。
其原因为:一般酸水解时,易引起皂苷元的结构变化,而得不到真正的苷元。
糖醛酸苷键的裂解一般采用光解法、四乙酸铅-乙酸酐法,以及微生物转化法。
酯苷键的水解多采用LiI在2,6-二甲基吡啶/甲醇溶液中与皂苷一起回流。
本方法既不损伤苷元,也不会使糖的结构发生变化。
【溶血作用】
皂苷具有破坏红细胞而产生溶血的现象。
溶血指数:指在一定条件(等渗、缓冲及恒温)下能使同一动物来源的血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的最低浓度。
皂苷的溶血作用是皂苷和红细胞壁上的胆甾醇结合,破坏血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压增加,而产生溶血。
但不是所有皂苷都具溶血作用。
另外有些树脂、脂肪酸、挥发油也能产生溶血现象。
第四节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提取方法】
1.醇提取法——最常用的提取皂苷的方法
一般流程:先用醇提取,回收醇,浓缩液上柱,按极性由低到高顺序洗脱,收集正丁醇部分,即为皂苷类成分。
2.酸水解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皂苷元的方法
3.碱水提取——仅适用于含羧基皂苷的提取。
【分离方法】
1.沉淀法
(1)分段沉淀法
利用皂苷难溶于乙醚、丙酮的性质,将皂苷溶于甲醇或乙醇,滴加乙醚或丙酮或乙醚︰丙酮(1︰1)的混合物液,边加边摇,皂苷即可析出。
但本法不易得到纯品。
(2)胆甾醇沉淀法
利用胆甾醇能和皂苷生成复合物的性质,但三萜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没有甾体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稳定。
先将皂苷和胆甾醇充分反应,然后用水、醇、乙醚顺次洗涤沉淀,以除去糖类、色素、油脂和游离的胆甾醇,再将沉淀干燥,乙醚回流,提去胆甾醇,剩下为较纯皂苷。
2.色谱分离法
(1)吸附柱色谱法
正相吸附柱色谱:吸附剂为硅胶,流动相为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
反相吸附柱色谱:吸附剂为Rp-18、Rp-8或Rp-2,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水(2)分配柱色谱法
支持剂:硅胶;
固定相:3%草酸水溶液;
流动相:含水混合有机溶剂。
(3)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前最常用,一般选用反相柱,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水。
(4)大孔树脂法
适合皂苷的精制和初步分离。
先用水洗除去糖和水溶性杂质,再用不同浓度醇浓度由低至高洗脱,皂苷按极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被洗下来。
(5)凝胶色谱法
应用较多的是有机相能使用的Sephadex LH-20。
第五节三萜类化合物检识
【理化检识】
1.泡沫试验
中药水提取液振摇后,产生持久泡沫(15分钟以上),注意假阳性反应。
2.显色反应(见颜色反应)
3.溶血试验
取供试液1ml,水浴蒸干,生理盐水溶解,加入几滴2%红细胞悬浮液,若发生溶血,溶液由混浊变澄明。
【色谱检识】
1.薄层色谱
硅胶为吸附剂,皂苷元展开剂为亲脂性展开剂;皂苷的展开剂为含水有机溶剂。
酸性皂苷薄层拖尾,可加入少量甲酸或乙酸消除。
显色剂:10%硫酸溶液、三氯乙酸试剂、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2.纸色谱
水为固定相,展开剂含水量较多,但斑点不太集中。
第六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UV光谱】
11-oxo,△12-齐墩果烷型化合物可用UV判断18-H的构型:当18-H为β构型,最大吸收在248-249nm;18-H为α构型,最大吸收在242-243nm。
【MS】
结构中含环己烯时,可发生RDA裂解。
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会出现一个失去异丙基的M-43的特征离子峰。
皂苷的场解析质谱(FD-M S)和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可得到皂苷的准分子离子峰[M+H]+、[M+Na]+和[M+K]+等,还可以给出皂苷分子失去寡聚糖基或单糖碎片峰,并同时出现相应的糖单元的碎片峰。
【NMR谱】
1.1H-NMR谱
三萜类出现多个甲基单峰,一般甲基质子信号在δ0.60-1.50;甲基与双键相连,δ1.63-1.80,呈宽单峰。
高场区甲基信号数目及峰形有助于推断三萜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