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方言广西方言点击认领开放分类:广西文化方言语言广西方言,使用地区的人口来源复杂,语言或方言种类繁多,操各种语言的人长期杂处共存,各种语言和方言互相吸收融合,不断丰富发展,使得钦廉片方言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面貌。
广西汉语中流行最广的一种方言,属汊语粤方言。
又称白话。
使用人口1500多万。
主要分布桂东南。
以桂东北的贺县至桂南的南宁市、凭祥市为分界线。
编辑摘要目录1方言文化2方言笑话3客家话研究4语音词汇5语法分析6广西各地方语言介绍广西方言- 方言文化方言是指一个地方的语言,是没有文字的语言,广西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方言的种类实是甚多,在广西的每一个小区域都分布着好几种不同的方言,方言在广西已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但这种方言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没落。
广西方言图册一提到壮族,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壮族人就一定会说壮话,非也!据老一代前辈们说,连他们都不会说壮语,甚至连壮族的服装都没有穿过,更不用说会唱刘三姐的山歌了。
现在会说的一种方言只是在一个县城里流通的其中的一种,县城里还有好几种不同的方言。
可想而知,一个偌大的广西该会有多少种的方言的存在啊!奥语其实也是一种方言,一般广西与广东大多数人都会说奥语.不过广西人与广东人说的奥语是有所差异的,广西称奥语为白话,把奥语更简单化,更通俗了。
我十几岁才开始接触到奥语的,也没有怎么的去刻意学,只是耳熟能说罢了。
方言是一个民族是代表,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但往往也会给后代带来一种无形的后遗症。
学校的老师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教书的.苦得我现在说的普通话,依然带有很浓的广西方言,例来广西人说的普通话在外人看来一向是二流的,但愿未来的人不会重走这样的老路。
方言在某一个时期确实是广西的一种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方言有一天会将被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
由于历史、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形成广西区域内使用着多种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各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语言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格局。
全区总共有汉语、壮语、勉语、布努语、拉珈语、苗语、侗语等13种民族语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平话、西南官话(即桂柳话)、粤语(俗称白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
除了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语言。
广西方言种类之多,堪称中国第一。
广西区语言的复杂局面是历史形成的,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早在先秦远古时代,壮族先民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如今,广西范围内以壮族为主的壮语人口约1550万,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
回溯春秋时代,楚国的势力达到南海,汉语言进入广西,中原民族与广西的百越民族开始了历史开创性的文化对接。
第一次高峰是秦汉时期实现首次中华大一统,设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征发百万军民戍守南疆,形成广西最早的独立的汉语方言———平话。
到了唐宋时期,平话成为广西各民族比较统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语。
广西农村的粤语就是在平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广西方言图册此后历朝戍边政策的需要,或者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大批汉、瑶、苗等民族迁徙、定居广西,各种方言得到极大的丰富、交融。
元明之际,特别是贵州布政司的设立,西南官话即古柳州话取代平话成为广西的公共通用语,局部流通于桂中和桂北,清代形成桂林话。
大量移民迁入是明清时期,人口来源主要是广东和福建,带来了粤语、闽语、客家话。
而在桂北的全州、资源、灌阳等地,保持了较多的湘语特色。
“中国的吉普赛人”——瑶族从隋唐时期逐渐进入广西,瑶语是中国最复杂的民族语言之一,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个语支。
宋元时期苗族迁入广西,苗族支系之多,为中国少数民族之最,有黔东、湘西、川黔滇三个语支。
苗瑶不同支系的语言不同,即使在同一支系内部,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
元朝,回族迁入;明清时期,仫佬、毛南族形成,水、京、仡佬族迁入,达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第二次接触、融合的高峰。
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汉语方言深深地影响着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影响着汉语方言。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方言都承载了所属民族的文化渊源、变迁和思想价值体系。
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以方言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方言是破解古文字、地名、民间文学、民歌、地方戏剧等文化事象的密码,往往能令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客家人对自己母语的保存意识较强,以客家话为荣,小孩子在家中必须用客家话交流,因此广西客家话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地客家话可以相互通话,这是研究客家人独特文化传承机制的突破口。
各色方言毕竟是几千年封闭自然经济的产物。
社会在变迁,改革开放在持续深化,信息时代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拓展,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社会的客观发展要求推广普通话,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广西方言图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普通话普及的速度和质量前所未有。
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因地制宜,确立了“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的“推普”工作思路,采取先中心城市后向县城及偏远地区铺开;先抓窗口行业,然后全面辐射;先抓教师和师范毕业生及公务员的“推普”测试,然后再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做法。
每年9月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如今已是第八届;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人员需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
通过这些基本措施,我区“推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推广普通话和民族语言的关系,国家法律法规给予了明确的指引。
《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通用语言文字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等均对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有具体规定。
方言在“推普”潮流中保持着自己应有的语言和文化地位。
语言没有优劣、尊卑的分别,推广普通话是使人们具备双语的能力,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地“统一”语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广西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区,大约80%的人是双语者。
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民族政策,广西实施双语制,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也同时使用全国通用的汉语和汉语方言。
双语现象和双语制体现着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的国家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发展。
广西方言图册方言是方言区的人们继承母文化、感情沟通的工具,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凭借。
曾几何时,雪村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带着“俺们那嘎”的东北味传唱大江南北,它的流行,得益于方言的揉入。
一些网民自发成立方言网站、录制方言歌曲,“壮族在线”网站就是典型代表,民间宣传和保护方言的合法合理行为,值得尊重。
不少旅游景区,能够用少数民族语言哼上几首山歌、民歌是导游的必修课,这能拉近游客与少数民族风俗的距离……方言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不是为了推广方言,扩大方言的流通范围,而是发挥方言具有生动、鲜明、灵活的语言表现力,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魅力,使之更容易被大众文化所理解、所接受。
方言需要适度的发展空间,过分炒作方言、抬高方言的地位,或者贬损方言,使之低级趣味化的行为,都必须反对和制止。
广西方言- 方言笑话有广西人讲普通话,咬字不准,常带明显的地方口音。
普遍的是将空读成公,口念成狗,风又念疯,由此闹出以下笑话。
广西方言图册有朋友远到,一般吃饭必上一盘田螺,主人夹起一颗田螺一看说:公的!便弃之。
又夹一颗又道:公的!又夹又弃,嘴里不断嘀咕:又是公的朋友非常惊讶,心里想:厉害,广西人厉害,连田螺公母都看得出!也是请朋友吃饭,广西主人有点感冒,发现自己坐在空调风口下,便说:我感冒,不能坐在疯狗边。
讲完便换座,朋友不乐意了,啥意思,我是疯狗?闹出了一场误会!广西方言- 客家话研究客家分布片点,通行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涯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
它是汉语方言中比较一致的方言。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代表。
客家话是广西汉民族中第三大方言,分布相当广泛。
在陆川、博白、浦北、合浦、防城港、钦州、灵山、贵港、宾阳、贺州(原贺县)、昭平等县市,客家话是当地的主要交际语言。
广西方言图册研究客家语言,探讨它的形成对于客家民系的确立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如此广大,是与客家人千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有很大的关系。
客家人虽然屡遭战乱、饥荒、械斗等劫难,但仍能勇往直前,兴家立业。
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聚集而居,保持着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习惯,发扬勤劳朴素、勇于开拓、团结奋进的精神。
客家人经常外出谋生,四处闯荡,他们身处异乡,势单力薄,必须加强内部的团结,而语言就是维持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
正如客家祖训所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他们把不讲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婚姻习俗,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话为前题,语言对婚姻起了“鹊桥”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使客家人的后代顽强地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
即使到了非客家地区,甚至海外异国也是如此。
客家话是汉族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南、闽北、粤之一的重要方言。
广西客家方言又可分三种:1、梅州声(话)2、河婆声3、河源声。
梅州,古称嘉应州。
广西客家人很多来自嘉应的五华,这些人操纯正的长乐(五华)口音。
其语音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些字,如田、米饭、筷子、树、草、河、多、少、古典等的读音与现行的普通话相同。
据张春云先生考:这支人从梅州地区辗转到贺县、钟山、平乐、荔浦、蒙山广西方言图册等县。
今贺县的桂岭、莲塘、贺街、鹅塘、八步、黄田、沙田北半部,步头、黄洞;钟山县的西湾、望高、英家、羊头;平乐县的源头镇及荔浦、蒙山县的客家人均属这一支。
另一支来自广东河婆(今揭西县)一带,人数次之。
梅州话和河婆话基本上一致,只是个别字词读音有些小差异。
如称筷子(或筷条)为“箸”,痛叫“疾”,饭读“p澚n”。
操河婆话的,今昭平县全境的客家人;贺县的公会镇、沙田镇的南半部、大平等其他一些乡镇;苍梧沙头镇,均属这一支。
另一支河源客家声。
这支河源声来自广东河源市,人数较少。
其口音融入了当地白话方言,故与梅州话的差别较大。
清咸丰年间,他们离开河源从珠江口溯西江转溯贺江而在贺县、钟山县择地而居。
故今贺州市的仁义镇、信都镇的钟氏、廖氏,钟山县立头乡的李氏,贺县的黄田、莲塘、鹅塘、沙田等乡镇均有河源客家声。
其姓氏有李、包、邹、周、张、徐等。
广西方言- 语音词汇声母的特点:广西方言图册1、古浊塞音和塞擦音如。
并、定、群、从声母字,不论是平仄,大都为送气音。
2、古晓,匣母的合字,多变读F-,如:辉、怀、花、回。
3、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语中念重唇音声母P-,P-,保留了古语特点,如:飞、斧、肥。
4、古见组声母细音今读大都保持舌根音及喉音K,K、H,如:基、记、九的声母是K,“希、喜”的声母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