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第三章杂粮病害第三章杂粮病害Corn/millet/sorghum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1. 杂粮病害的种类和危害;2. 玉米叶斑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3. 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4. 玉米黑粉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5 玉米病毒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第一节杂粮病害概述一杂粮的种类和经济地位二杂粮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世界中国河南主要种类1. 1. 玉米病害100多种 3030多种 2020多种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弯孢霉叶斑病、病毒病等2. 2. 谷子病害50多种 3030多种 1010多种白发病、锈病、纹枯病3. 3. 高粱病害50多种,约30种 1010多种黑穗病、炭疽病、紫斑病杂粮病害叶部病害穗部病害根茎部病害全株性病害叶斑病:大斑、小斑、弯孢霉叶斑病锈病穗腐病、白发病黑穗病:丝黑穗、瘤黑粉纹枯病、茎基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第二节玉米叶斑病Corn leaf spot and blight一 发生与危害1. 玉米大斑病:世界性病害,我国以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和南方山区的冷凉玉米产区发病较重。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大斑病基本得到控制。
但到80年代末期,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大斑病再度严重发生。
3.玉米小斑病:世界性病害,我国黄淮地区发生严重。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大面积推广感病杂交种,小斑病的危害日趋严重,成为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
70年代后,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由于抗病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和全球气候的变暖,某些玉米产区小斑病仍时有严重发生,损失惨重。
2.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黄斑病、拟眼斑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病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等玉米主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弯孢霉叶斑病在玉米抽雄后扩展蔓延迅速,重病株叶片布满病斑,甚至干枯,对产量影响很大。
二 .症状(Symptoms):1.玉米大斑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和子粒。
叶片发病后,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小斑点,后形成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病斑中间颜色较浅,边缘较深。
严重发病时,多个病斑相互汇合连片,致使植株过早枯死。
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
2.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
病斑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病斑,边缘颜色较深。
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会产生灰黑色霉层。
3.弯孢霉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之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黄色病斑。
外围具半透明黄色晕圈,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甚至整叶枯死。
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状物。
潮湿气候下,病斑上生黒褐色绒毛状霉层后期在病斑上易产生黒褐色绒毛状霉层病 征全生育期生长中后期发生时期小而多大而少病斑大小淡褐色水渍状透明斑椭圆褐色斑,赤褐同心纹,边缘紫色初水渍状小点 斑 灰褐至橘黄,边缘暗褐,重者青枯病斑色泽椭圆型梭型病斑形态幼苗和成株叶片主要在成株叶片发病部位小斑病大斑病病害名称三 .病原物( Pathogens):1学名及分类大斑: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小斑: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 Bipolaris maydis弯孢霉叶斑: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Curvularia lunata和不等弯孢霉C.inaeguacisC.inaeguacis,,三种病菌均属半知菌亚门。
大斑病菌弯孢霉叶斑病菌小斑病菌2.形态3 病原生物学:大斑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8℃;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3-25℃;分生孢子萌发的较适宜的温度26-32℃。
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小斑病菌:菌丝发育最适温度28℃-30℃;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3-25℃;萌发的最适温度26-32℃;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均需要高湿条件。
弯孢霉叶斑病菌:病菌生长最适温为28~32℃,对pH值适应范围广。
其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32℃,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相对湿度低于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4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有两个专化型,即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
在玉米专化型中,根据对玉米中含有的显性单基因Ht1、Ht2、Ht3和HtN的致病能力的不同,又分为5个生理小种,其中我国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2号小种逐年增加,3号小种只在个别地区发现。
4、5号小种只在美国发现。
小斑病菌生理分化:国外根据小种对不同类型细胞质的致病性,分为O、T、C 3个小种;国内认为有16个小种。
致病机理:玉米大斑病原菌致病机理:玉米大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是产生致病毒素(monocerin、三肽和5-羟甲基-2-呋喃甲醛等)和一些酶类(果胶甲酯酶、纤维素酶等)。
玉米小斑病原菌致病机理:玉米小斑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都可产生致病毒素,T小种毒素(HMT-毒素)。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病原越冬场所;•传播方式;•侵染途径;•再侵染;三侵染循环 DISEASE CYCLE1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发病的组织(病残体)中越冬;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2.传播: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风雨和气流传播。
3.侵入与发病: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首先产生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
侵入丝大多从玉米表皮细胞或表皮细胞中间直接侵入,少数也可从气孔侵入。
4.再侵染:病菌侵入后,在潮湿的条件下,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又可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1.品种抗病性2.气象因子3.栽培条件4.地理条件叶斑病的发生流行主要决定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等。
品种抗病性:目前尚未发现具有免疫的玉米品种,但玉米品种间对大斑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0世纪40年代,世界玉米产区大面积种植的多为感病品种,致使该病流行成灾。
20世纪60年代选育和推广具有抗病基因的玉米品种后,该病未能在大范围内流行。
气候条件: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大斑病的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
该病的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适宜发病的湿度条件是相对湿度在90%以上,这对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有利。
因此,7~8月份,如果温度偏低,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耕作与栽培措施:玉米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单作地病重,间套作地病轻。
此外,栽培过密的玉米地块要比栽培较稀的地块病重;远离村边或玉米秸秆的玉米地块病轻,地势低洼的地块病重。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防治策略是: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主要防治措施:1.种植抗病品种目前,我国推广的抗大斑病的自交系、杂交种或品种各地差别较大,主要有:Mo17、掖单系列品种(如掖单13等)、登海系列品种、吉单101、吉单111、中单2、郑单2、吉713、四单12、四单16、掖107、沈试29等。
目前用抗病自交系Mo17、330、E28、黄早四等培育的杂交种,如丹玉13、中单2、豫玉11号、烟单14和掖单4等也都抗小斑病。
2.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菌源 玉米叶斑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当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时最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因此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
在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因此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株(叶)效果较好,如深埋病残体,及时打除底叶等。
3.药剂防治尽管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叶斑病在生产上较难推广,但在极端情况下以及在发病初期仍不失为一种补救措施。
目前,防治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10%世高、70%代森锰锌、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新星等。
第三节玉米茎基腐病Corn Stalk Rot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世界性病害。
我国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主推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基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很快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
目前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重者甚至绝收。
一 症状 Symptoms:•危害部位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症状类型 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症状特点 植株青枯或黄枯,根部变褐腐烂,基部发软,髓部中空,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病征 :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二 病原菌 Pathogens1 学名及分类:学名: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腐霉菌主要种类有:瓜果腐霉PythiumPythium aphanidermatum ,肿囊腐霉P .P .inflatum inflatum ,禾生腐霉P. P. gramineacolagramineacola , 属鞭毛菌亚门腐霉属。
镰刀菌主要种类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镰刀菌F. F. moniliforemonilifore ,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初侵染: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
种子可携带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
传播: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
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
侵入与发病: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颈、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
地上部叶片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发生萎蔫,最终导致叶片呈现黄枯或青枯、茎基缢缩、果穗倒挂、整株枯死。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此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及耕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