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华为交换机配置【实验题目】华为交换机配置【实验课时】2课时。
【实验目的】1.了解华为交换机的基本端口以及IOS软件。
2.掌握华为交换机的配置途径。
3.掌握华为交换机的三种访问方式。
4.掌握华为交换机初始设置。
【实验环境】华为交换机一台(型号不限)、PC机一台,操作系统要为Windows 98/NT/2000/xp,装有超级终端软件;Console 电缆1条。
【实验内容和主要步骤】一、交换机配置途径一般来说,可以用5种方式来设置交换机:1.Console口接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2.AUX口接MODEM,通过电话线与远方的终端或运行终端仿真软件的微机相连;3.通过Ethernet上的TFTP服务器;4.通过Ethernet上的TELNET程序;5.通过Ethernet上的SNMP网管工作站。
但交换机的第一次设置必须通过第1种方式进行;这时终端的硬件设置为波特率:9600,数据位:8,停止位:1,无校验。
二、交换机的几种基本访问模式:一台新交换机开机时自动进入的状态,这时可通过对话方式对交换机进行设置。
利用设置对话过程可以避免手工输入命令的烦琐,但它还不能完全代替手工设置,一些特殊的设置还必须通过手工输入的方式完成。
进入设置对话过程后,交换机首先会显示一些提示信息,华为交换机基本配置过程 一:交换机基本配置:1.进入2403交换机,进入用户模式。
2.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system-view”并回车。
3.键入“display courrent-config”,察看当前配置情况,注意这是缺省值。
(有可能是display courrent-config,因为版本不一)。
4.键入“display version”参看交换机上IOS版本。
5.设置2403交换机名称,使用“sysname”命令(也有可能是hostname命令)。
如:Hostname 2403A(此交换机名为2403A)。
6.使用display interface来察看关于全部接口的统计表。
7.使用display int ?来察看所有可用的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的命令。
8.使用display int Ethernet ?9. 使用display int e 0/2 来察看关于2接口的统计表10. 使用reset saved-configuration 删除flash或NVRAM中的配置信息。
保持默认信息。
请大家不要轻易使用。
.二:交换机端口基本设置1. 配置端口1.1 配置端口命令目的Step 1system-view进入系统配置状态Step 2interface {port-range} 进入端口配置配置状态Step3Quit退回Step 4display interfaces[interface-id]验证配置Step5sasve current-config 保存当使用port命令时有如下的规则:有效的组范围:vlan从1 到4094astethernet槽位/{first port} - {last port}, 槽位为0gigabitethernet槽位/{first port} - {last port},槽位为0port-channel port-channel-number-port-channel-number, port-channel号从1到64见以下例子:<Switch> system-view[Switch]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Switch[fastethernet0/1]在此情况下,可对此端口进行配置,显示。
如:port access vlan 100; fastethernet0/1是vlan100的一个端口1.2配置端口速率及双工模式可以配置快速以太口的速率为10/100Mbps及千兆以太口的速率为10/100/1000-Mbps; 但对于GBIC端口则不能配置速率及双工模式,有时可以配置nonegotiate,当需要联接不支持自适应的其它千兆端口时命令目的Step1 System-view 进入配置状态.Step 2interfaceinterface-id进入端口配置状态.Step 3duplex {10 | 100 |1000 | auto | }设置端口速率注:1000只工作在千兆口.GBIC模块只工作在1000 Mbps下. nonegotiate只能在这些GBIC上用1000BASE-SX, -LX, and -ZXGBIC.Step 4duplex {auto | full| half}设置全双工或半双工. Step 5Quit退出Step 6Displycurrent-configuration显示有关配置情况Step 7save 保存1.3 端口描述命令目的Step 1 System-view进入配置模式Step 2 Interfaceinterface-id进入要加入描述的端口Step 3 description string加入描述 (最多240个字符). Step 4 Quit退回.Step 5 Display interfacesinterface-id descriptionordisplaycurrent-config验证.Step 6 Save保存1.4 监控及维护端口主要命令见下表:显示端口命令目的display interfaces [interface-id]显示所有端口或某一端口的状态和配置.display version显示软硬件等情况1.5关闭和打开端口命令目的Step1System-view进入配置状态Step2interface {vlan vlan-id} | 选择{{fastethernet | gigabitethernet} interface-id} | {port-channelport-channel-number} 要关闭的端口Step3Undo(也可能是shutdown)关闭Step4Quit退出Step5display current-config验证使用no undo(也可能是no shutdown)命令重新打开端口.举例如下:<Switch> system-view[Switch] interface fastethernet0/5Switch[fastethernet0/5]undo用华为交换机配置VLAN(选做部分)1.了解什么是VLAN。
2.用华为交换机配置VLAN。
3.负载均衡。
【实验环境】华为交换机一台(如2403)、PC机一台,操作系统要为Windows 98/NT/2000/xp,装有超级终端软件;Console 电缆1条。
【实验内容和主要步骤】一. 理解VLAN一个VLAN就是一个交换网,其逻辑上按功能、项目、应用来分而不必考虑用户的物理位置。
任何交换口都可以属于某一VLAN, IP包、广播包及组播包均可以发送或广播给在此VLAN 内的最终用户。
每一个VLAN均可看成是一个逻辑网络,发往另一VLAN的数据包必须由交换机或网桥转发。
由于VLAN被看成是一个逻辑网络,其具有自己的网桥管理信息库(MIB) 并可支持自己的生成树。
在实验环境中,配置两个VLAN1;VLAN2。
注意VLAN1是交换机默认的VLAN,既不能创建也不能删除,所有端口都属于VLAN1.。
首先创建VLAN2,同时为VLAN2分配端口即可。
具体操作如下:在系统模式下:[switch] vlan 2[switch-vlan2] port Ethernet 0/10 to Ethernet 0/12可支持的VLAN:华为2403交换机支持多个 VLAN, VLAN 号可以从1到4094. VLAN号1002到1005保留给令牌环及FDDI VLAN. VTP只能学习到普通范围的VLAN, 即从VLAN到1到1005; VLAN号大于1005属于扩展VLAN,不存在VLAN数据库中。
交换机必须配置成VTP透明模式当需要生成VLAN 号从1006到4094。
二:配置VLAN1生成、修改以太网VLAN命令目的Step1System-view进入配置状态Step 2Vlan vlan-id输入一个VLAN号, 然后进入vlan配置状态,可以输入一个新的VLAN号或旧的来进行修改。
Step 3Namevlan-name(可选)输入一个VLAN名,如果没有配置VLAN名,缺省的名字是VLAN号前面用0填满的4位数,如VLAN0004是VLAN4的缺省名字Step4Quit退出Step5Save(可选) 保存配置举例如下:<Switch> system-view[Switch] vlan 20[Switch vlan 20] port E0/10 to E0/12[Switch vlan 20] QUIT2删除VLAN当删除一个交换机上的VLAN时,则此VLAN将在所有相同VTP的交换机上删除。
当在透明模式下删除时,只在当前交换机上删除。
命令目的Step 1System-view进入配置状态Step 2no vlan vlan-id删除某一VLAN.Step 3quit退出Step 4display vlan brief验证Step 5save保存3将端口分配给一个VLAN命令目的System-view进入配置状态Step1interface interface-id进入要分配的端口Step2Step port access vlan把端口分配给某一3vlan-id VLANquit退出Step4save保存配置Step5【实验报告要点】1.华为交换机的各种端口和IOS软件。
2.华为交换机的配置途径。
3.华为交换机的三种访问方式。
4.华为交换机初始设置。
5. VLAN概念。
6. VLAN基本配置技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