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文化、传播分析——以央视二套《对话》栏目为例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所研究的谈话节目范围进行了界定,进而在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展开论文:详细描述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中美发展历史并对两国节目现状进行比较,介绍了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节目分类,着重分析论述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展开)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播分析。
最后以对个案《对话》的具体分析结束行文。
主料资源来源是中国期刊网以及相关书籍。
关键词脱口秀,主持人,话题,策划,互动,冲突,转型时期,公共领域,人际传播,场效应,窥视目录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2 文献综述 (2)第一部分: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3 第二部分:电视谈话节目分类................................................4 第三部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特征分析...........................5 第四部分: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传播分析...........................8 附1: 个案分析:谈话节目中的阳春白雪——《对话》...............10 附2:参考文献 (11)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对谈话节目的界定传统的说法认为,谈话节目来源于英文的talk show,而在香港等地区被翻译为“脱口秀”。
笔者认为,在这三者之间存在些微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侧重点的不同:首先是脱口秀。
这个词强调了两个方面:脱口而出的即兴感和做秀的表演性质,强调以一种娱乐的姿态吸引观众而并没有突出“谈话”这个词的交流互动性;英文的talk show则强调了谈话和做秀两个方面,仍然是一种在交流的形式感中体现出的娱乐性;大陆的谈话节目则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娱乐性或者即兴的吸引受众注意的类型,它的娱乐性要弱于欧美和港台的形态。
因此笔者认为在译法上译为talk program更为合适。
谈话节目强调交流和对话,所以在这种节目的构成要素中至少要有主持和嘉宾,其次还可能有相当的现场观众。
因此,比如凤凰卫视梁东主持的《娱乐串串秀》以及在众多频道中播出的那威主持的《说吧》等仅有主持人一人在演播室内凭借其天赋的语言功能来吸引受众的节目就不算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谈话类节目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2004,胡向阳)。
文献综述综合笔者搜集到的近五年之内的70余篇关于谈话节目分析的期刊文章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关于与美国谈话节目的对比研究,这一部分研究中,很多文章都用到了电视史上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栏目“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这个例子,比如张瑾的《从“脱口秀”的背后说开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07期);吴丰军的《温弗瑞·奥普拉成功的启示》(《当代电视》,2003年03期)等。
这一部分研究比重相对比较小。
第二部分是关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艺术的研究,例如主持人的谈话艺术、逻辑叙述机制、现场把握能力、亲和力、聆听感等,主要的趋势是认为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要打造好的谈话栏目,就要打造出一个有品牌效应的主持人,而且这个主持人应该具备相当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一部分,对于现今主持人的状况,批评的声音比较多,而表扬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实话实说》的前任主持崔永元身上。
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例如唐棣的《新闻谈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现场情感把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年12期);王婷的《“控制器”──对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特殊要求》(《新闻爱好者》,2000年07期);刘影的《复合角色——主持人在谈话类节目中的作用》(《电视研究》,2001年10期)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不同类型的谈话节目的介绍和分析,比如新闻类、情感类、财经类、娱乐类等以及地方台谈话节目等,在这里谈话节目可以视为一种不同内容进行传播时的统一搭载形式,它只是一种途径和表现方式,用以传达某一主题;而在不同主题和内容的谈话节目中,又有不同的传播技巧。
这种研究通常是结合某一个栏目个案进行研究,而在这其中,《实话实说》同样是被引用和研究的最频繁的栏目。
这一部分的研究有例如武海鹏、陈志义的《面对面心贴心——话 2 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说新闻类谈话节目〈沟通〉》(《新闻前哨》,2004年08期);佘静的《研究谈话类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种趋向》(《传媒观察》,2004年05期);周粟的《文艺谈话类栏目的一种追求——关于山东台音乐谈话节目〈乘着歌声的翅膀〉》(《当代电视》,2002年12期)等。
第四部分是综合研究谈话类节目的文章,当然侧重点又有不同: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美学追求、人文意义、段落感、镜头语言的运用、节目策划等,都成为研究的对象。
这一部分研究有例如杨宪泽的《谈话类节目的叙述方法及运用》(《电视研究》,2004年05期);于泓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新闻爱好者》,1999年S3期)等。
后三部分的研究占谈话节目研究中的主要构成。
但是综合分析目前的相关研究,虽然涉及到了谈话节目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有些像谈话节目本身的发展一样,质与量发展不均衡:比如关于节目类型的研究,由于各学者分类标准的不同,各有各的说法,造成节目分类严重混乱。
而在很多方面的研究中又会有盲目跟风的嫌疑,很难在一堆的材料中发现十分新颖或者亮眼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缺乏自己的深入思考,而只是将前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重新加工。
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一、美国talk show类型节目的发展历程1、广播广播是谈话节目最早起源的大众媒介形式。
本世纪初,由于社会的更加复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生活;而且由于人们日益发觉自己的观点没有在主流媒介中得到反映,因而希望直接来表现自己。
于是在广播技术发展的配合下,在沙龙、聚会等多种形式的发表言论的公开场合的成熟之下,第一档谈话节目在1921年由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农场经营(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
而20世纪40、50年代,电话参与节目开始发展起来,运用在音乐排行榜的投票以及其他游戏类节目中。
60年代以后,政治类谈话节目出现,反主流广播谈话也日益兴起。
及至70年代谈话形式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变化,心理学、性等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
而在此期间,也造就了大牌的谈话节目超级明星,比如拉瑞.金和拉什.林堡。
他们的个人成就已经远远超过了节目本身,他们已经成为talk show的代言。
2、电视不可否认电视谈话节目是发韧于广播这一既有形式的。
但是电视以其声画结合的现场感迅速发展并取代了广播的主导地位。
继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一批用于公共服务的谈话节目,如《芝加哥圆桌大学》等之后,50年代艾德.萨利文的《小城大腕》(即后来的《艾德.萨利文节目》)将谈话与杂耍结合起来,成为今天谈话节目样式的先河(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
同广播一样,电视谈话节目也在80年代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开放的潮流继续,同时性和暴力的内容充斥其中,这也是部分由于收视率的压力造成。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的大牌明星更为耀眼:由于出色的主持《奥普拉.温弗莉脱口秀》节目,美国黑人女性奥普拉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她也因此以每年高达2亿美金的收入,列入美国富人榜(2004,马健龙)。
时至今 3影视传播研究期末论文王宁宁新硕042班 2004212358 电视谈话节目分析日,谈话节目在西方的电视荧屏上已经占据了近全部电视播出时间的1/3。
二、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历程我国谈话节目出现时间晚于美国几十年,但发展速度惊人,与之相配的还有不能令人满意的节目质量。
1993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我国内地最早的谈话节目,而且采取直播方式,但仅限于上海(2003,石长顺)。
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谈话节目的创始自然非《实话实说》莫属。
从1996年3月16日的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崔永元开始在全国掀起了谈话节目的热潮。
截至2001年9月,我国的各类电视谈话节目已多达179个(2003,石长顺)。
虽然关于截至现在究竟有多少电视谈话节目的数字无法获得,但学界基本的观点都认为是在200个以上。
三、中美谈话节目比较分析美国的谈话节目经常在早晨、下午或者深夜播出,很少出现在黄金时间(1998,陈犀和),更多地被称为日间谈话节目。
而中国的谈话节目,包括各种情感类、娱乐类或者新闻类谈话节目,则经常出现在晚上6点至10点之间或者是周末的黄金档。
美国的谈话节目在收视率的竞争之下,话题的争议性日渐凸现:性爱和各种人际关系是最热门的讨论话题,而毒品和种族主义紧随其后(1998,陈犀和)。
在中国,谈话类节目市场化运作程度比较低,收视率的压力并没有超越社会体制、传统对于各种话题的限制范围,讨论的话题尖锐性不会如此突出。
美国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品牌特色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大批的王牌主持在谈话节目中诞生:自1954年开始,卡森主持的《今夜谈话节目》便开始统治美国深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以至于在80年代大多数人会问:“昨晚你看卡森了吗?” (1998,陈犀和)。
而在中国的谈话节目中,除《实话实说》造就的崔永元之外,其余谈话节目则更趋向于隐匿主持人的个人风采,只是将其作为整个节目的组织者。
然而事实上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作用却远远不止是如此,淡化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只能是不利于栏目品牌的长期塑造。
美国谈话节目发展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而其栏目的数量也只不过是超过一百档(2002,任金州)。
反观中国,发展历程不过短短十年,却已经有超过200个的谈话节目相继出现。
其中仅央视就有超过20档的谈话节目在不同的频道中出现。
然而在众多谈话节目中并没有出现过多的精品,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内容的重复建设、话题的缺乏深度都成为描述中国谈话节目现状的常用文本。
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一、美国谈话节目的常用分类标准美国的谈话节目主要有两种趋势:娱乐脱口秀和信息谈话类节目。
而在这两种趋势中基本可以归纳出四大类型:新闻-信息节目;杂耍-喜剧-访谈节目;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节目;以及为特殊观众服务的特别谈话节目(2000,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