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

解放军报/2006年/12月/5日/第006版军事论坛创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科学体系——论军事训练转变的主要任务和基本途径钟迅内容提要○训练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实现军事训练转型的基本前提○训练内容的转变,主导着训练方法、管理保障、体制机制等多要素的发展○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改进训练方法手段,借此助推训练转变○没有信息化的物质保障条件,军事训练转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的训练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对训练诸要素和环节进行精准管控○解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是加快军事训练转变步伐的关键。

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是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我们必须着眼军队建设的长远发展,围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明确任务,清晰描述具有我军特色的转变路线图。

探索引领军事训练转变的先进理念开展基础性研究。

着眼搞清楚军事训练转变与战争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信息化战争理论,从原理上把握现代战争发展趋势和基本走向,找准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方位;着眼搞清楚军事训练转变的外部环境和支撑条件,深入研究军队信息化建设理论,理清军事训练转变与体制编制调整、武器装备发展、人才培养等各项建设的关系;着眼搞清楚军事训练转变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转变的本质特征、任务途径等基本问题,把握转变的内涵与实质。

开展应用性研究。

围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和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深入研究联合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非接触作战等作战理论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理论,把敌情、我情、战场环境搞透,把不同战略方向部队遂行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搞透,把各军兵种部队基本战法、协同方法和综合保障搞透,为军事训练转变提供需求牵引;围绕构建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科学体系,深入研究训练转变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弄清训练内容怎么改、训练方法怎么变、训练条件怎么建、训练管理怎么办,推动训练转变协调健康发展。

创新理论研究机制。

推动军事训练转变理论创新,应建立总部、院校、科研机构和诸军兵种整体联动的全军性理论创新机制,确保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针对性研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独立创新和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敢于突破传统的理论,不盲从和照搬外军的理论,确保理论成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积极推行统一规划、联合攻关、遴选交流、评估验证等理论研究机制,确保理论创新的有序展开;加强理论成果的梳理总结,疏通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推动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进入决策、进入条令、进入教材、进入实践。

创新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内容体系设计理念由指令性为主转为指导性为主。

胡主席强调指出:“必须进一步拓宽军事训练的内容和领域”。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面临作战任务多样、武器装备更新迅速、科技含量不断增大等新形势,要求训练内容更加宽泛、针对性更加具体、组合方式更加灵活。

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一本大纲适用多个部队、内容几年不变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

因此,在训练内容的设计理念上,应探索由指令性为主向指导性为主转变的方式,由总部把基于能力和基于任务的各类训练内容设全,创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的适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动态发展的“中药铺”式的训练内容体系;各战略方向、各军兵种根据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科学组合训练内容,配准“药方”;各类部队严格按训练内容抓好落实,把“药”用好。

在训练内容设置上,按照突出联合训练、突出信息技术应用、突出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的要求,创新联合训练内容,完善合同战术训练内容,充实以新装备为主的技术基础训练内容,拓展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训练内容,优化院校教学内容,全面增加训练内容的科技含量。

构建方法由自下而上转为以上带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从单兵训练、分队训练到合同战役战术训练的改革,自下而上地构建了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的训练内容体系。

这种由下而上构建训练内容的方法,统一了各兵种共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阶段,解决了训练步调不一致的问题,使部队能够逐级训练、逐级合成、逐级形成战斗力,这是和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相适应的。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对抗的特征更加明显,战略谋划、战役指挥、战术行动的特点更加突出,各军兵种、各层次作战行动必须紧紧围绕联合作战目标来展开;从训练内容的现状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需要把各层次训练内容紧密衔接起来。

因此,在训练内容的构建方法上,应由自下而上转为以上带下,以创新联合训练内容带动诸军兵种训练内容的改革,以深化合同战役战术训练内容改革带动兵种专业训练内容的充实完善。

发展模式由周期性换代转为滚动式更新。

滚动发展训练内容的理念,在全军已经形成共识,但是落实还不够理想。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军事变革步伐加快,作战理论和作战样式不断创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迫切要求训练内容早日走开滚动发展的路子。

为此,总部应针对信息化战争发展、体制编制调整、武器装备更新的实际,通过主动及时地更新训练内容,保证滚动发展;各战略方向、各军兵种根据作战任务变化,通过适时调整和科学组合训练内容,保证滚动发展;部队在训练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提出对训练内容的需求和建议,与总部、院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上下结合、良性互动的机制,保证滚动发展。

同时,创新信息化的训练内容管理手段,完善训练大纲管理系统,为训练内容的滚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与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相适应的方法手段以联合训练为主线创新部队训练方式。

作战形式决定训练方式。

机械化条件下,合同作战是基本作战形式,具有力量主导、规模组合、协同制胜的特点,组训方式主要表现为按建制逐级合成训练;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突出特点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与之相适应,必须以联合训练为主线,深入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组训方式。

要着眼发挥联合训练对各军兵种、各层次训练的引领功能,按照联合基础训练、联合专项训练、联合指挥训练、联合实兵演习的要求,创新发展各军兵种传统的练兵方式;要着眼发挥联合训练对各类作战单元、各种作战要素的聚合功能,走开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跨军兵种集成训练的路子,创新信息化条件下整体训练方法;要着眼发挥联合训练对军事训练整体水平的带动功能,探索符合部队分类建设和武器装备多代并存的多样化组训方式,保证军事训练转变的整体推进。

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为重点创新院校教育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指技合一、军种通融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应以联合作战需求为牵引,创新教育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人员联合素质能力需求,完善院校体系,构建分工合理、上下衔接、全程培养的培训模式;建立全军院校师资互聘互用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优势互补、联合施教,健全军种和兵种、指挥与技术院校合力育人的机制;加强院校培养与部队训练的衔接,加大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的交流力度,形成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联考育人的良好局面。

以高效、复合、先进为目标创新训练手段。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作战环境日益复杂,对训练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由于具有资源融合、训练效费比大、实战化程度高的强大功能,在提高军事训练质量效益,增强作战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主要手段。

我军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尚处在初级阶段,训练水平与形势任务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必须加以大力发展。

要着眼提高军事训练质量效益,建立健全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的法规制度,完善使用机制,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突出对抗性,突出检验性,突出实战化,使其由辅助手段向基本手段发展。

要充分利用大型训练基地和作战实验室资源复合、手段复合、功能复合的优势,开展全要素全过程的实兵演练,组织重点难点课题攻关试验,全面评估和检验训练质量,发挥训练手段的综合效益,使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由相对单一运用向复合运用发展。

要紧跟战争形态和科学技术发展,伴随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丰富训练手段的内涵,使基地训练、模拟训练、网络训练由提供简单条件向提供复杂条件发展,确保训练手段向信息化聚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加强以信息化条件建设为重点的训练保障向主动型转变。

战场是训练保障发展的“风向标”。

只有密切跟踪战争形态演变,及时把握军事训练转变脉络,才能主动做好保障工作。

信息化条件下,部队作战任务越来越多样化,武器装备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训练内容越来越宽泛,要求训练保障必须紧跟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紧贴部队院校的训练要求,加强需求测算、规划计划和效益评估,增强保障的主动性。

当前,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练兵成为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训练保障必须主动应对这种变化,加强训练条件建设,把复杂电磁环境逼真地设置出来,努力营造信息化的战场环境。

向科技型转变。

21世纪的战争,信息技术将成为新的“战争之神”。

综合运用信息、仿真、网络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重要特征。

如何提高训练保障的科技含量,是我们必须下大力解决的问题。

要发展军事训练信息系统,丰富训练信息资源,构建全军互联互通、安全稳定的网络练兵平台,为部队和院校开展网上演练、远程教育提供支撑。

要进一步加大模拟训练手段建设力度,发展作战与实兵对抗模拟训练系统,加强作战实验室建设,完善大型主战装备模拟训练中心,构建作战指挥、武器装备操作和实兵对抗相结合的模拟训练环境,实现训练保障由以物资供应为主向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主的转变。

向开放型转变。

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高投入、高消耗与我军有限训练资源的矛盾,制约着军事训练转变进程。

全军一盘棋,区域大协作,实现大范围资源共享,是突破这个“瓶颈”的有效途径。

军事训练转变呼唤建立多单位区域协作保障机制,统一调配保障资源、科学评估保障效益,做到大型场地统管共用、大型模拟器材统管统配、大量信息资源统建共享,实现区域内训练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联合保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有利条件,在工程建设、科研开发等方面,开展以技术和服务为主的社会化保障,满足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的多方面需要,实现训练保障由自成体系向开放共享转变。

向集约型转变。

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益,是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实现转型的共同选择。

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技术密集,内容繁杂,分工细致,训练保障更讲究效益,提高精度。

这就要求研发训练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

加强量化管理分析,精确掌握保障信息、精确提供保障资源、精确运用保障力量,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准确保障,实现训练保障由粗放概略到集约高效的转变。

依法强化军事训练全要素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完善训练法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