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艺术作品论占25%比重,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方式考察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一、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认识(一)对艺术作品的两种错误认识1、错误认识一:“将艺术作品作为其他事物或现象的附属品,从而机械分割开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弃形式于不顾”;2、错误认识二:“将艺术作品从它所产生和发展的各种背景中完全地抽取出来,不承认社会、时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主张艺术作品只有形式,没有其他成分。
”理由在于:①艺术作品经过孕育、生产的过程,物化成行于艺术创作的终端而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具备自己独立的个性与特征;一经问世,艺术作品就与其他事物构成各种关系,并在这种与“外界”的关系中获得生命的延续。
②这两种观点都是割裂了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不存在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概念的产生式有其本质依据的,因为对于艺术作品作这样两个方面的思考,不仅符合艺术欣赏的规律,而且也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不存在只有内容而无形式的艺术作品。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都不是抽象存在,而是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组成的感性形象才得以展开并诉诸我们的感官的。
同样,也不存在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物质形式因素正因为体现了某种精神的内涵才具有了艺术的价值。
二、艺术作品的内容(一)对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是形式,透过形式才进入到对内容的体验。
(二)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011年填空题15)“题材是用艺术手段再现的物质过程;主题是由社会生活本身的进程提出的精神问题。
”——《卡冈美学教程》1、题材1)定义广义——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狭义——构成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2)题材与素材的区别(2009年简答题29。
)①素材是艺术家在创作之前所收集到的能引起创作冲动的原始的生活形象或资料。
②题材是从素材中提炼、加工而形成的。
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
素材是题材的基础。
3)题材无差别论和题材决定论题材无差别论①认为题材之间不存在意义上的差别,对于艺术价值来讲,题材只是作为表达艺术家感受的一种媒介而已,因此,选材无关紧要。
②这种观点漠视了题材的价值和作用,有失偏颇。
题材决定论①题材之间存在着差异,其意义有大小之分,艺术作品的价值正是由题材意义大小来决定的。
②这种观点以题材的价值代替了作品的价值,把题材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到了越界的程度,有失偏颇。
“决定”的后面是一个变数,可以随意添上什么内容(如阶级性质、审美价值等),但是这些并非是题材可以决定的。
(2)主题1、定义一词创始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20世纪20年代由日本引进。
它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
2、主题被称为作品的灵魂,是统帅。
3、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
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艺术作品的形式。
(2009年简答题31)定义——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的样式。
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
结构通常称为内部形式,艺术语言称为外部形式。
(一)结构美术作品的结构,又被称为“布局”、“构图”、“经营位置”。
(2009年选择题15)定义——指的是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的样式。
(二)艺术语言(2006年简答题27)1、定义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2、三个特征感性的、表象性的、情感化的3、两个功能①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②审美的功能。
四、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011年论述题30。
2006年论述题30。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的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具体存在的样式,由内在的结构和外显的艺术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构成。
3)两者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4)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
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举例说明。
《欢乐颂》采用了突破交响曲规范,高潮处由快板转为急板,在辉煌的团结的凯歌中结束全曲。
歌词采用德国作家席勒同名诗歌,表达世界人民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
第二节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一、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与风格(一)艺术作品的意蕴(2011年简答题28。
2009名解27.)1、定义: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2、分为四个层次①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③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等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义;④文化意义。
3、三个特点①它是感性的、具体的;②它是多义的;③它具有历史的生成性。
(二)艺术作品的意境1、定义(见重点笔记)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
指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有机统一。
(三)艺术作品的风格1、定义(2008年名解27)一词源于希腊文,含义是柱子、棍子。
英语中style指艺术作品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2、表现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3、特征继承与创新、稳定与渐变、多样与同一、二、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一)艺术作品的格调1、定义(2011年名词解释22。
2009年填空题22。
)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2、作品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格调高的作品,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在作品中看出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②富有探索性和独创性的作品3、格调与风格的区别与联系联系: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
区别:①风格更多体现在艺术家基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②格调则多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
较之风格有着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创作角度看,它是作者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
从欣赏角度看,它是艺术批评的重要的标准之一。
(二)艺术作品的品位1、定义(2009年填空题22)原是矿物学术语。
根据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对作品进行层次与等级的细分。
2、分类中国绘画理论中,把绘画作品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
或者是上中下三品等。
3、格调与品位的区别①格调是从作品价值的两极把握作品;品位则是进一步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
②格调更多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品位则更多与作品的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有关。
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一)问题的提出(二)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精神产品(三)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2007年论述题33)1、定义艺术作品一旦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艺术的商品属性就是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
2、为什么说商品的艺术作品不等同与一般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①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
②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
2006年11月21日,在北京保利公司秋季拍卖会上,刘小东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经过反复争夺,拍出2200万,创下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
《三峡新移民》是幅什么样的画?这幅画真值这么多钱吗?一时间,圈内外对此议论纷纷……《三峡新移民》3米长、10米宽,画面以建设中、未完工的三峡大坝为背景,画中共有11个人物,其中3个是孩童。
因这幅画作面积巨大,加之广告效应,促成市场对这幅画作的热捧。
虽然题材角度新颖,但是较之刘晓东之前画作,却显得单薄没有灵气和内容。
第三节艺术作品的艺术美一、艺术美的根源1、艺术美的定义艺术作品的美。
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作品的美。
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
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
2、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1)现实美是第一性的,艺术美是第二性的。
(2)从根源上看,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
(3)艺术美是现实美(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现实美的深化和升华,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美的条件(2011年简答题27)(1)美的艺术作品必须是完整的,其内容与形式必须是和谐的、统一的;(2)美的艺术作品必须能创造出一种意境和风格,具备某种意蕴和较高的格调。
(3)真是艺术美的基础,善是艺术美的前提。
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
三、艺术美的特征(2008年简答题32.)(1)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2)具有生活本身不可比拟的统一性和普遍性(3)具有广泛的传播性(4)具有思想上的导向性和情感上的感染力(5)具有高于生活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