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排水设计说明

排水设计说明

1、设计内容
设计内容:雨水管、污水管、排水涵和绿化给排水设计。

2、排水设计
(1)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重现期3年。

(2)排水方式
本工程采用排水管和排水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水。

(3)排水现状及处置
大学路交叉口处有一W×H=5.0m×3.0m现状排水涵,对其进行相应延伸改造。

K0+656处有一现状水系,设计按规划予以保留,并作为本次设计雨水的受水体之一。

设计道路路幅范围内有多处现状水体,本次设计在相应位置设置排水涵或排水渠,以保证水系的畅通。

(4)排水走向
雨水管道将路面雨水及它所服务街区的雨水收集以后,分四段排放,分别于
K0+656处排现状水系、K2+354处排规划路规划d1800雨水管(近期排现状水体)、K2+835处排规划路规划d1650雨水管(近期排现状水体)、K3+504和K3+549处排职教一路规划d1200和d1500雨水管(近期排现状水体)。

污水管道将其所服务街区的污水收集后,分五段排放,分别于起点处排大学路现状DN400污水管、K1+307处排职教二路规划DN500污水管、K2+373处排规划路规划DN400污水管、K2+858处排规划路规划DN400污水管、K3+551和K3+551处排职教一路规划DN400和DN1000污水管,最终排至清北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5)排水平面设计
路段上均双侧设置雨水管道,雨水管道双侧布置于两侧绿化带下,管道中心距机动车道3.7m。

大岭山路段为保留山体路段,不设置污水管道系统;其余路段污水管道双侧布
排水管道上每隔36m左右设一座排水检查井,对应雨水检查井桩号,于车行道侧石处设置一座雨水口井,且设置于检查井上游2.0m左右位置。

为了接纳道路两侧街区的雨、污水,预留地块雨、污水支管及检查井,井中心离道路边线2.0m,支管纵坡一般取1.0%。

(6)排水纵断面设计
依据道路纵断面设计文件,结合现状排水,进行排水管道纵断面设计。

排水管道顺道路纵坡敷设。

雨水管管内底纵坡0.15%~5%,埋深2.66~5.26m;污水管管内底纵坡0.3%~1.89%,埋深7.38m。

(7)管材及排水构筑物设计
排水管DN≤700时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不小于SN8),单体密封圈连接,砂垫层基础。

排水管DN>700时雨水管采用排水砼平接管,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
180°砼带型基础;污水管采用HDPE缠绕结构壁管(环刚度不小于SN8),热熔伸缩带连接,粗砂垫层基础。

雨、污水检查井均采用圆形砖砌井,雨水井井径为φ1500mm、φ2000mm、φ2500mm、φ3000mm,污水井井径均为φ1500mm、φ2000mm,检查井内衔接的上、下游管道的管内底标高跌落差大于1.0m时,设跌水井,跌水井做法详见02S515-119;位于机动车道下排水检查井采用球墨铸铁井座井盖,E600KN标准(试验荷载不小于60T),机动车道外采用复合材料井座井盖(要求颜色与所在位置处周边环境统一协调),E400KN标准(试验荷载不小于40T)。

雨水口井型号为2-750×450及750×450两种,均配置防盗型球墨铸铁雨水口井圈与篦子,重型标准(试验荷载不小于40T)。

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N300,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环刚度不小于SN8),管内底纵坡0.01。

(8)排水涵设计
对于横穿设计道路的现状排水系统,在道路下设计排水涵与现状排水系统顺接,以满足横向排水的需要。

排水涵设置一览表
1)技术指标
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结构重要系数:γ0=0.9 孔径:3.0、4.0、5.0m
填土高度:0.5
~7.5m (孔径:3.0m ) 0.5~10.5m (孔径:4.0m ) 0.5~2.5m (孔径:5.0m ) 斜度φ:0°、5°、15°、30°、40°。

2)主要材料
各部位构造材料见下表:
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0,片石混凝土各项强度、弹性模量和剪变模量按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采用。

3、绿化给排水设计
为了保证本道路绿化带内植物的正常生长,沿线设置绿化给水系统。

绿化给水水源来自本道路市政给水管,全线开DN50“T ”口6个。

两侧绿化给水采用人工浇灌方式,管道中心距离绿化带边线1.0m ,每隔30m 左右设置一只快速取水阀(DN25,材料采用塑料王)。

绿化给水管管径为DE40~DE63,管道采用PP-R 给水管,管道基础采用粗砂垫层基础。

在管道最高处安装排气阀、最低处安装放空阀。

管道覆土深度,要求人行道或绿化带下不小于0.6m ,车行道下不小于1.0m 。

中央绿化带采用滴灌的浇灌方式,选用内镶式压力补偿滴灌管,滴头间距0.4m 。

为避免绿化带内排水对道路产生不利影响,在两侧绿化带内设置排水渗沟,其形式采用“软式透水管+砂砾盲沟”,排水分段进道路雨水管道系统。

4、施工注意事项
1、排水工程施工前请先复测沿线现状排水系统的平面位置及竖向标高,若与本设计不符,请先通知设计方调整设计后,再实施,以免造成返工。

2、本次设计临时排水沟的具体位置和沟底标高,可于施工时根据施工现场地形地貌的变化作适当调整。

3、排水检查井要求井内壁全面积抹面,检查井严密、不漏水。

4、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前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

5、严禁雨、污水混接。

6、沟槽开挖后,若遇软弱地基,请施工单位及时通知设计、监理、业主等各方建设主体,于现场视实际情况共同商定。

7、盖板涵施工注意事项如下:
层的方法,提高基底承载力,使其达到本图所要求的地基容许承载力。

必须在预制盖板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 % 后,方能脱模吊运。

盖板块件堆放时得采用端部两点搁置,可用钢丝绳吊装。

盖板上的帽石可就地浇筑,亦可预制砌筑。

盖板吊装时应在涵台支承面设1cm厚M20水泥砂浆座浆挤实。

盖板可预制,亦可现浇。

当采用整体式现浇盖板时,应在涵台沉降缝处设置1cm
断缝,缝间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弹性材料填塞。

2)涵台及基础
盖板两端与涵台顶紧,并设锚栓连接,采用C20小石子混凝土填满捣实空隙。

当涵台强度达设计强度值70%后,方能安装盖板,最后进行台背回填。

涵洞涵身两侧填土应对称均衡分层夯实,其每侧一定长度范围内(不小于涵身
两侧填土高度的两倍)压实度不得小于96%。

当采用机械填土时,需待涵洞圬工达到容许强度后,洞身两侧应用人工或小型
机具对称夯填,待填方高出涵顶不少于1.0m时,再用机械填筑。

沿涵身长度方向每隔4~6m设一道沉降缝,缝宽2cm,采用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填
塞。

具体位置根据地基土变化情况和填土高度定。

在地基土质发生变化、基础埋深
不同或地基压力发生较大变化以及填挖交界处,均设置沉降缝。

当采用填石抬高基
础时,其沉降缝间距不宜大于4m。

沉降缝贯穿整个洞身断面,其方向与板的跨径方
向一致。

在各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洞身及端墙、基础顶面以上等部位,凡被土掩埋部分的
表面均设防水层。

分离式基础盖板涵洞涵底铺砌采用C20片石砼,振捣密实,保证质量,以确保
洞底铺砌起到支撑梁及承受冲刷的作用。

涵台基础底面埋置深度应符合《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第4.1.1条规定。

在浇筑基础砼时,基础与涵台连接面应顺涵长方向拉毛。

涵台应分段全高一次浇筑成形,且应确保涵台顶面混凝土密实平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