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间隙感染
述
筋膜间隙正常时为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所填充,感染时成为脓 液积聚和蔓延的通道
面部间隙 眶下间隙 颊间隙
颌周间隙 颞间隙 颞下间隙 翼下颌间隙 咬肌间隙
口底和颈部间 隙 颌下间隙 舌下间隙 颏下间隙 咽旁间隙
颜面肿胀
严重张口受限
呼吸困难
病因
均为继发性感染 成人最常见的为牙源性感染(55%-72%,龋 病、牙周病、智齿冠周炎等); 儿童则是腺源性感染(国内报道65%);
颌 面 部 间隙感染
概
述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颜面、颌 周及口咽区软组织肿大化脓 性炎症的总称。 化脓性炎症弥散时成为蜂窝 织炎,局限时成为脓肿。
颌面部间隙
包括咬肌间 隙、翼下颌间 隙、下颌下 间隙、咽旁间 隙、舌下间隙、 颏下间隙、颊 间隙、眶下间 隙、尖牙窝间 隙、颞间隙、 颞下间隙、口 底间隙等。
CT ( CECT )对纵隔感染具有较高的 诊断价值, 脓肿形成时可见气液平面, 脓肿侵犯胸膜可出现胸腔积液。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一般支持疗法与抗生素治疗。 2、局部治疗:应及时进行切开引流。
治疗
1.抗感染: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 针对性(细菌培养结果) 2.支持疗法:呼吸道管理、中毒症状管理、体液平
概
口腔位于呼吸道、消化道的开 端,与鼻腔、鼻窦、眼眶、咽 腔等相交通,在这些窦腔内存在 大量的微生物。在口腔、颜面及 颈部诸解剖结构均由致密筋膜包 绕,各间隙通过结缔组织相互交 通,向上可达颅底,向下至纵膈、 心包,所以颜面部感染在机体抵 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可以演变为多 间隙感染,甚至向上引起颅内感 染,向下形成纵膈、胸腔及心包 感染,导致严重并发症。
治疗
如出现喉头水肿所致的呼吸困难或炎症 侵袭口底及舌下等间隙,使舌体抬高,咽腔 缩小等危急症状时,应做好抢救准备,将舌 体牵拉至口外,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或气管切 开术,必要时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
治疗(多学科联合治疗)
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为多间隙感染,彻底清创、 充分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纵膈脓肿: 1.胸腔闭式引流 2.开胸纵隔脓肿引流术 3.胸腔镜下纵膈脓肿切开引流术、 4.胸腔镜下包裹性脓胸廓清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条件致病菌,菌株致病 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 a.溶血素:外毒素,分α、β、γ、δ四种, 能损伤血小板,破坏溶酶体,引起肌体局部缺 血和坏死; b.杀白细胞素:可破坏人的白细胞和巨噬细 胞; c.血浆凝固酶: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 时,该酶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 体表面或凝固,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葡 萄球菌形成的感染易局部化与此酶有关; d.脱氧核糖核酸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 脱氧核糖核酸酶能耐受高温,可用来作为依据 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数种引起 急性胃肠炎的蛋白质性肠毒素,分为A、B、C、 D、E五种。
衡和电解质紊乱的管理,营养支持,抗休克,纠正各器 官功能障碍等
3. 局部炎症处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一旦 形成脓肿,尽早穿刺(B超引导下穿刺)或切开 引流。
切开引流的目的: ①使脓液和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少 毒素的吸收。 ②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和张力缓解呼 吸道和咽腔的压迫,避免发生窒息。 ③可防止感染向邻近间隙蔓延,防向 颅内、纵隔和血液扩散,避免严并 发症。 ④可防止发生边缘性骨髓炎。
儿童淋巴结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不健全,淋巴结炎、涎腺的化脓 炎易穿破被摸向周围扩散形成间隙感染。
较少见的创伤性、医源性、血源性感染。
病原菌
1.需氧菌 成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Yuvaraj等研究88例患者,68.2%存在需氧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是G+链球 菌,以血链球菌最常见。 Rega等研究对象为住院治疗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草绿色链球菌和葡萄 球菌常被检出。 Sakaguchi 发现颈深部感染的需氧菌培养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为主。 近期的国内研究则表明,需氧菌仍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
目前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常见厌氧菌仍为 普氏菌、梭杆菌、厌氧链球菌。
以上结果说明:
病原菌
3.混合感染中的病原菌
Sánchez等报道,大部分严重牙源性感染为混合菌群感染,尤以草 绿色链球菌、普氏菌、微小微单胞菌和放线菌为主。 国内研究也报道,链球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占据颌面部间隙感染来源 的第 2位。 混合感染时,需氧菌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菌 消耗了环境中的氧气, 为厌氧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致病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 见的病原菌,临床表 现多种多样,可引起 局部化脓感染,也可 引起肺炎、伪膜性肠 炎、心包炎等,甚至 败血症、脓毒症等全 身感染。
病原菌
耐药菌组 随着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生素的广 泛使用 , 细 菌易产生超广谱β-内 酰 胺(ESBLs)、头孢菌素酶( AmpC 酶)以 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AMEs ),对抗生素呈现出严重的多重耐药 性。最新国内报道显示,革兰阴性菌是多药耐药菌的主要构成菌, 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受,大部分革兰阴性菌耐受超过 10 种常 用抗菌药物。 在耐药菌中,超广谱β- 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为 38.9% 。是最易在颌面部间隙感染中被检出的耐药菌之一 。 另一个 临床分离率较高的耐药菌为 MRSA,检出率可达 59.1% 。鲍氏不动 杆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在全身其他部位的耐药菌感染 中较常见,约在 13.2%~23.7% 之间,在口腔颌面部感染中 较罕见。耐药菌株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相关。Bladassari 等报道,感染 MRSA的儿童更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预后:取决于
内因:患者的年龄、感染发部 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 和对细菌的感受性等。 外因:致病菌的种类、毒力数 量。
谢谢!
病原菌
国内报道(2010.1-2014.12),377例口腔颌面部间 隙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3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 201株,革兰阴性菌146株,真菌5株。革兰阳性病原菌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黄色葡萄球菌(81株)和溶血性链球菌(80株) 所占比例最高,分别占23.01%和22.73%,其余为表皮葡 萄球菌(31株,占8.81%)和肺炎链球菌 (9株, 2.56%);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共 73株,占20.7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45株)和大肠 埃希菌(28株),真菌仅检出了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
红、肿、热、痛。
功能障碍
张口、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全身中毒反应严重
脉搏频弱,呼吸短促,重者可出现体温不升,血压下降。
并发症
由于重力和纵隔的负压作用, 感染易经气管前间隙、颈前间隙、椎前 间隙向纵隔扩散 , 可导致蜂窝组织炎、脓肿形成、侵犯心包或胸膜 , 致脓胸、纵隔感染和败血症等。
1.呼吸道梗阻 2.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纵膈感染) 3.心包炎 4.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5.脑脓肿 6.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等
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辅助检查
B 超检查能显示口腔颌面、颈部 1.B超 2.CT 有无脓肿形成。 X 线胸片检查能及时 3.MRI 发现纵隔影有无增宽现象。胸部增强
儿童:更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小于10岁患者金葡菌为优势菌群,大于10岁与成人相似。另外有报道,MRSA检出率 升高,特别是社区获得性 MRSA。
肺炎克雷伯菌是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 优势菌群。
病原菌
2.厌氧菌
Yuvaraj等报道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单纯厌氧菌感染的检出率为 9.1%,主要为消化链球 菌。 Lee等报道牙源性感染的患者,米勒链球菌的检出率为68.8%,专性厌氧菌为43.8%。 Rega 等报道,消化链球菌在检出细菌中列第3位。 Kouassi等报道颌面部蜂窝织炎厌氧菌检出率为62.3%,由高到低依次为:普氏菌、 梭杆菌、韦荣菌。 Boyanova等报道颌面颈部感染中厌氧菌的检出率为74.6% ,单纯厌氧菌感染的发生 率为19.5%,常见的菌属依次为普氏菌、梭菌属、放线菌、厌氧性球菌。 Lee等发现,厌氧链球菌和专性厌氧菌在颈深部感染检出率位列第2和第3,是常见的 病原菌。此外,脆弱拟杆菌也可在部分颈深部感染患者的脓液中被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