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部感染(

口腔颌面部感染(


嚼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
六、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 界限:
前界为颞肌、颊肌及翼下颌韧带
后界为下颌支后缘及腮腺 上界为翼外肌下缘
下界为翼内肌所附着的下颌角内侧处

内容:下颌神经分支、下牙槽动静脉
翼下颌间隙
感染来源
临床特点


以咬肌为中心的红肿、压痛明显
张口受限严重 不易扪到波动感,有凹陷性水肿 最常见
咬肌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 --- 颞下间隙 向前--- 颊间隙
嚼肌间隙扩散
治 疗

沿下颌角下缘作弧形切口,距下颌骨下缘2cm,
长约2~3cm

术中检查有无边缘性骨髓炎
口内从翼下颌皱襞外侧切开
临床特点

颞下间隙位置深,感染后外观不明显 张口受限明显 经颧弓下缘或上颌结节外上穿刺
常为多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上 --- 颞间隙
下 --- 翼颌间隙 前 --- 颊间隙 后 --- 咽旁间隙 眶下裂--- 眶内
卵圆孔、棘孔---颅内
治疗

颞下间隙脓肿可经上颌结节外侧切开 伴翼颌间隙感染时,由颌下切开贯通翼颌及颞下间隙 如同时伴有颞间隙感染应由颞上线切开颞肌下达颞下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第一节 概论

感染(infection)
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 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 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口腔颌面部感染特点
有利于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


消化道、呼吸道起端


局部炎症久治不愈、长期排脓或反复发作,可伴有持续低热。
长期不愈、慢性消耗----消瘦、贫血、全身衰弱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临床思维
循证医学
证据?依据?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诊断

发病因素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初期:红、肿、热、痛等

脓肿形成:波动试验、压痛、凹陷性水肿、穿刺、 B超、CT
行之有效的、合理的个体化方案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口腔牙源性感染抗厌氧菌
支持治疗:补液、能量、维生素等 必要时激素抗肿、抗毒等 止痛剂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pericoronitis of wisdom tooth
是指未全萌出或阻生的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 炎症,一般多见于18-30岁的青年,临床上以 下颌智齿冠周炎最常见。
治疗要点--急性期

局部治疗--冲洗龈袋,如有冠周脓肿形成则应切 开引流

药物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对症处理,必要时
给予支持疗法

物理疗法:慢性期张口受限、肿胀
治疗要点--慢性期

病灶牙拔除 龈瓣切除术--为正常萌出期智齿,有足 够位置萌出,且上颌对应牙正常者
龈瓣切除术
下颌智齿拔除适应证
诊断要点

年轻人多见,有反复发作史


探及未完全萌出或阻生牙冠
X线片可发现智齿的存在

冠周牙龈红肿、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
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颈部可探及龋洞
第一磨牙颊侧瘘管、面颊瘘
鉴别诊断要点

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周炎及牙周组织病


第二磨牙远中颈部深龋、牙髓炎、根尖周炎
第三磨牙区牙龈的恶性肿瘤、溃疡等
清洁、止动、对面部疖痈严禁挤压以防扩散、
外敷中草药:散瘀、消肿、止痛、促进局限、消散、脓
肿形成及排脓
脓肿切开排脓目的

排脓


减张
减少并发征,边缘性骨髓炎 预防扩散
脓肿切开排脓指征

局部肿胀、有压痛点、波动感、凹陷性水肿、穿刺见脓液 急性炎症伴全身症状,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发病5~7天 儿童颌周蜂窝织炎(包括腐败坏死性) 结核性脓肿(寒性脓肿),已近自溃,一般采用闭式引流

冠周炎反复发作、成为病灶 牙位不正、引起邻牙龋病、牙周病 无足够萌出位置 对HE牙位置不正或已拔除 反复食物嵌塞 伴有颊瘘者,拔牙切除瘘道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 脂肪、血管等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间隙--潜在性 感染可沿间隙扩散 位置不同,命名不同 继发性感染

小儿眶下蜂窝织炎,一般由乳尖牙及乳磨牙 炎症引起
临床表现
以眶下区为中心肿胀、疼痛 可出现上下眼睑水肿,睑裂变窄,睁眼困
难,鼻唇沟消失
病因牙的根尖部前庭沟红肿、压痛、丰满
眶下间隙感染
扩散途径

向上--眶内蜂窝织炎 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 向颅内扩散--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口腔颌面部间隙
一、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感染

眶下间隙位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面部表 情肌之间 界限---上界为眶下缘 下界为上颌骨牙槽突 内界为鼻侧缘 外界为颧骨 内容---眶下神经、内眦动脉、面前静脉等


感染来源

多由上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和切牙的化脓性 炎症引起。也可见上颌骨骨髓炎、上唇底部、 鼻侧化脓性炎症扩散。
下颌智齿冠周炎临床表现--急性期

肿痛加重、伴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冠周牙龈红肿明显,触痛,龈瓣下可有脓液溢出


患侧颌下、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可并发相邻间隙感染
有全身症状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下颌智齿冠周炎临床表现--慢性期

多无自觉症状 多次冠周脓肿,可由咬肌前缘和颊肌后缘间形 成皮下脓肿,穿破皮肤出现经久不愈的面颊瘘
分离至脓腔建立引流
三、颞间隙 (temporal space)感染

解剖---颞间隙位于颧弓上方,颞肌所在的部 分,分为颞浅和颞深两间隙
界限 上---颅顶 下---颧弓 前---额骨侧方 后---耳廓上方 颞浅间隙是在颞肌与颞浅筋膜之间

颞深间隙在颧骨与颞肌之间
颞 间 隙
感染来源

颞浅间隙感染常由颞、顶部皮肤感染引起 而颞深间隙感染多由其它间隙感染或耳部化脓 性疾病引起
血源性:化脓性病灶通过血液循环
医源性:麻醉、手术、穿刺
牙源性感染
病源菌与感染类型

混合性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 化脓性感染、特异性感染

病原菌: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大肠杆菌等
厌氧菌:类杆菌属、梭杆菌属、消化链球 菌属等

按病原菌不同,口腔颌面部感染分:

感染位于颊部皮肤与颊肌之间时,面颊皮肤红肿严重、
发亮


张口受限
感染波及颊脂垫时,可向四周扩散
扩散途径

前上---眶下间隙 后外---咬肌间隙 后内---翼颌间隙 内------颞下间隙 向上---颞间隙



根据脓肿的部位从口腔内或由面部脓肿区顺皮 纹方向切开引流

脓肿位置较低者,也可由颌下切开,向上潜行

临床特点

颞肌部位肿胀、疼痛 张口明显受限 颞浅间隙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 颞深间隙感染波动感不明显;颞骨骨髓炎



炎症治疗的共同原则
脓肿切开引流术:(1)浅部(2)深部 (3)多间隙感
染加颌下切口,上下贯通引流
四、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


颞下间隙位于颞下窝内

局部症状:
1、急性期典型症状--红、肿、热、痛、 功能障碍、 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张口受限、进食吞咽语言呼吸困 难,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弥漫性水肿、凹陷性水肿、 捻发音)
2、急性炎症局限形成脓肿:
脓液的差异:黄稠、淡黄或淡红稀薄、翠绿色、黄色 硫磺颗粒、灰白或灰褐有明显腐败坏死臭味。
3、慢性期—炎性浸润块、功能障碍、长期排脓的窦瘘
颜面皮肤暴露 颜面及颌骨周围潜在筋膜间隙 血循环丰富、鼻唇部静脉缺瓣膜 淋巴系统丰富

通过颈深筋膜向颈部和纵隔扩散
危险三角
有利于感染控制的因素

血循环丰富,抵抗力强 易于发现 易于治疗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途径的途径及病原菌

牙源性:主要途径 腺源性:儿童淋巴结炎 损伤性:继发各种损伤
脓肿切开排脓要求

建立引流:通畅、重力底位 切口设计:隐蔽、美观、勿损伤重要结构 操作轻柔、准确、快捷 根据位置、深浅、大小放置引流条 换药:冲洗、更换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
感染扩散
切开引流
慢性期局部治疗要点——清除病灶 病灶牙
瘘管、窦道
死骨及病灶


急性期全身治疗
抗菌素

主要来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尖周炎 相邻颞下、咽旁等间隙感染扩散引起 可见于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后

下颌智齿拔除术创伤过大
感染特点

翼下颌韧带区红肿、疼痛 颌后区皮肤肿胀,下颌角内侧深压痛

张口受限,吞咽疼痛
扩散途径


向上--- 颞下间隙
向后--- 咽旁间隙
治 疗

口外: 由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开,掀起翼内肌附着

口内:
由翼下颌韧带外侧纵行切开进入翼颌间隙
七、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
相关主题